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日语是日本的母语,但“日本语教育”并不指母语教育,而是指以日语为外语的第二语言教育。日本的母语课程称为“国语”,自1900年“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国语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语言实用为原则,以国际理解为背景,已成为日本母语教育的鲜明特色。一、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尊重教育承传人类文化,语言承载民族精神。母语教育强调民族特色,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是国际母语教育的总趋势,也是日本母语教育的基本方针。自“国语科”独立以来,日本母语教育在学习和吸收他国经验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而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而,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应把握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着重抓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两个务必”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校史、校训教育;做到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相结合,与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精神是一个民族表现出来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活跃、有生气的体现,民族精神更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发展的支柱。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四有”新人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学教育,是将传统的“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新的科学教育。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实施这种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良好素质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要在大学生中深入进行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井冈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民族精神的秩序优化与人格化,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公共品性与个体品性,应以培育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人格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旨归,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实现“教育”范式与“学习”范式的融通。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第十二条提到了“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作为学科教学中的应有之义,“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也提出要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怀生命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根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称“两纲”)的要求,我们挖掘民族精神、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以基础性、普遍性、系统性统一推进,坚持开展拓展性、研究性学习,将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为教育之“土壤”,教育亦具有文化传承与拓展之功能和使命。在科技、经济等要素现代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而引发许多新的教育命题。本文基于人类学视野,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侗、瑶民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考察,描述了民族传统文化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出学校教育适应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民族成员精神需求的诉求,探讨了教育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借鉴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精深独到的创造教育思想。他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崇尚创造的精神和献身教育的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动力陶行知先生是毕生崇尚创造,毕生创造不辍的教育家。他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以,创造教育就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恶是枯干”的话,引申出他对于创造教育的独到见解。他说:“汗…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和中锐集团联合主办的“21世纪教育论坛”于2001年11月10-11日在苏州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外专家学者200余人。会议以“国际化、数字化与基础教育”为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为大会发来贺信,他在信中说,此次论坛以“国际化、数字化与基础教育”为主题,十分切合实际,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期望和规划。他还强调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继承,指出:“教育,不仅仅是在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民族的文化、民族的…  相似文献   

13.
郭玉英 《宣武教育》2003,(12):42-4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十六大报告中还专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进行深刻阐述和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也先后以“我们的责任”、“诚信”、“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为主题,在学生中开展丁系列教育活动,来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一、“三创教育”的内涵 21世纪初,高教界提出了“三创教育”的教育理念,即在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学术教育、专业化教育、融成教育(文理融合及成功教育)的基础上,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及其整合方式逐渐进入教育的主体甚至成为教育的灵魂。这里提到的“整合方式”,不是指三者的简单叠加和松散联合,而是对传统教育进行从系统到要素的全面改革,从而创建一种超越传统教育,并能反映民族、时代和未来精神的新型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的科学耦合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民族的振兴、历史的传承和提高人文素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介绍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和杰出的历代作家,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大学语文”贯穿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传统人文主义、中和的民族文化心态、追求崇高人格的精神、优良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汉字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掌握客观的、历史辩证的原则,并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2003,(7):1-1
知识和人才将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未来世界的命运,而教育的“天职”就是知识的传播、应用和创新,以及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在教育的普及问题基本解决、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之后,高质量的教育成为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勤俭”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道德品质,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勤俭教育”是经济教育的一项内容,是传统课题,也是现代课题,即使到21世纪仍然是必要的。 一、“勤俭”的现代诠释 “勤俭”作为“中国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源泉”;作为“中华和东方民族伦理中的精华的首要的和本质的品格”,反映了我们民族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仍然应依据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来把握现时代“勤俭”的内涵。 1.勤劳与效率的统一。传统的勤主要是勤劳、耐劳、苦干、拚命干、硬干。而现在我们讲“勤…  相似文献   

19.
提到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半个多世纪来,语文界及关心语文教育的各界有识之士,就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效率等问题各陈己见,共识与分歧并存。但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人们对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的认识日趋一致。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课程具有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人性与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文化过程。民族精神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民族精神教育是其全部文化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特别是我们目前面临着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面临着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形形色色腐朽思想的冲击,面临在极复杂和极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抉择,民族精神教育就愈发显得必要和急迫。由于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功能,使得我们能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丰富而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也由于民族精神教育本身的重大意义,使得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肯定和提升了语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20.
于海 《上海教育》2007,(6B):36-36
“两纲”教育涉及的三个概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这几年来不断地为大家所接受。再作分解看,国家意识包括国家观念、国家富强、国家安全;文化认同包括天人观(天人合一)、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要求我们尝试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去理解和探求与今天教育的结合点。然而,有人片面认为,“两纲”精神就是讲“复古”,尤其是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