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绿洲的新疆主体功能区划可利用水资源指标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强  包安明  易秋香 《资源科学》2012,34(4):613-619
正确测算和评价水资源潜力是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关键基础工作之一。本文针对干旱区水资源耗散特点,以新疆为例,提出了基于绿洲的地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指标,并明确了指标的计算流程及等级划分阈值;在分析了新疆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人均水资源潜力和绿洲地均水资源潜力指标评价了新疆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结果表明,绿洲地均水资源潜力与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相比人均水资源潜力能更好地反映新疆水资源的丰缺状况,更适宜作为新疆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可利用水资源的评价指标。本研究所提出绿洲地均水资源潜力指标的设计思路及计算流程可为西部其它干旱地区可利用水资源潜力评价指标的合理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疆南部极干旱区年降雨量小于100mm,水资源贫乏,土地盐碱化、荒漠化严重,水资源主要源于融雪,降雨水资源极为有限。近年新疆农业用水部门开始以咸排水的循环利用缓解供水压力,但因对咸水缺乏有效的处理技术,对咸水资源灌溉利用的利弊得失认识不足,致使灌区排出的盐碱水再灌溉后造成土壤更严重的二次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农田排出的大量未经处理的盐碱水,不仅使有限的水资源闲置,而且给农业生产与环境带来威胁。灌区排碱沟排水进入塔里木河,还导致塔里木河水体矿化度不断升高,引起流域范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CBERS-1图像的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巴资源卫星CBERS 1图像数据为信息源,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BP神经网络和Fuzzy ARTMAP神经网络 3种分类器,以位于干旱区的中国新疆石河子地区为例,进行了土地利用计算机自动分类。结果认为,3种方法中以Fuzzy ARTMAP神经网络法分类精度最高,分别比最大似然法和BP神经网络法提高了 1 0.69%和 6.84%。同时也证实了CBERS 1图像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与土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并以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模拟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开垦面积增加及其对荒漠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似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扩展速度要比干旱地区更快。模型灵敏度分析表明,决定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开垦并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人为因子是人口数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状况,这三者又是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和土地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问题是被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它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是干旱区生态农业实现增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结合新疆地区水资源特征和生态环境变化实际情况,就节约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农业增产提出了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北干旱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的最关键自然因素。文章系统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从用水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等解析了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结果显示,西北干旱区气温以0.32℃/10年的速率升高,降水以9.32 mm/10年的速率增加;冰川加速萎缩,冰雪融水径流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山区来水量增加约110×108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增加。近10年来,水资源节约利用成效显著,用水效率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健康向好发展。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依然突出,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强度加大,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未来需要进一步挖掘水资源潜力,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以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开垦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宏  孙保平 《资源科学》1999,21(5):71-75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与土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并以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伊镏金霍洛旗为例,模拟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开垦面积增加及其对荒漠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似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扩展速度要比干旱地区更快。模型灵敏度分析表明,决定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开垦并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人为因予是人口数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状况,这三者又是与神经经济水平、人口和土地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4,(1)
正[导读]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发现,气候变暖加剧了西北高山区冰川的消融,改变了水资源的构成,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的不确定性,水资源管理亟待更新思路。专家建议亟待更新水资源管理思路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发现,气候变暖加剧了西北高山区冰川的消融,改变了水资源的构成,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的不确定性,水资源管理亟待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疆土地辽阔,光热丰富,降水稀少,气候极端干旱,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水土资源极不均衡,地多水少,水资源不足,特别是春水不足是当前及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土地利用的规模取决于水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开发深度;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是新疆人  相似文献   

10.
一、新疆农业用水危机现状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属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居世界109位.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对水的依赖性很高,全国灌区年缺水300亿m3,因缺水而少收粮食350~400亿kg.作为我国西部区域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处于我国的干旱区,年均降水量147.4 mm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于200mm),年降水总量为2429×108m3,仅占全国的3.92%,有94%的耕地为灌溉农田,农业耕作全靠灌溉方式实施.新疆水资源总量为947×108m3(含入境地表水资源量),而现状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总使用量97%,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用水将进一步紧张.另外,新疆严重的生态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考虑天然生态的用水.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中国人》2011,(17):38-38
8月14—15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甘肃省科协承办的第十五次中国科协论坛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甘肃省古浪县召开。由于身居西北内陆.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甘肃河西走廊形成了独特的“荒漠绿洲,  相似文献   

12.
方如康 《资源科学》1986,8(4):35-44
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部门在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曾对新疆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综合考察,资料是十分丰富的。关于新疆的研究,过去较多的是从某一方面或某一地区进行探讨,如沙化问题(沙漠工作者)、土壤盐渍化问题(土壤工作者)、草场退化问题(农业及生态学工作者)以及水资源问题(水文和地学工作者)等。但比较全面、综合地把新疆土地资源作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3.
米兰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区流域,如何将流域十分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该流域水资源的配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水资源配置方向及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0-2011 年中国地表比辐射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俊  刘纪远  刘荣高  秦元伟  黄麟 《资源科学》2013,35(10):2094-2103
地表比辐射率是影响地表长波辐射收支的重要物理参数和生态参数.本文通过对EOS-MODIS卫星地表比辐射率产品(MOD11A2)的时空特征分析,得到2000-2011年12年中国地表比辐射率数据集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地表比辐射率取值区间较小,仅为0.9610~0.9760.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决定了比辐射率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比辐射率以沙地最小,冰雪和水体最高,而且耕地要明显高于自然植被.2000-2011年地表比辐射率变化总体上以降低趋势为主,但在我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等地区变化较为复杂,部分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在6个气候区内,地表比辐射率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 暖温带湿润区>中温带湿润区>中温带半干旱区>热带亚热带湿润区>青藏高原区>中温带干旱区.积雪可以显著增加地表比辐射率,在中温带干旱区,可使比辐射率值从0.964升高到0.967左右.不同气候区无雪情况下比辐射率年内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呈现出各自独有的变化特征,以中温带干旱区比辐射率年内变化最为明显.但所有气候区的比辐射率年际差异较小,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是封闭性内陆盆地,是典型的干旱区,自然环境正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中。水是干旱区自然环境和一切经济活动中最敏感的因素,在考虑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时,首先要对水资源的特征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才能提出针对性、根本性的措施意见。根据上述认识,本文准备在分析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和水资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的环境保护与改善,提出几点方向性意见,希望能引起讨论,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焉耆盆地库鲁克绿洲扩展时空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杰  潘晓玲 《资源科学》2009,31(8):1369-1377
绿洲是西部干旱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绿洲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一直是干旱区生态与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以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库鲁克塔格山北麓、博斯腾湖南畔的库鲁克绿洲为案例,利用4期1973年~2005年期间的遥感影像数据,在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完整回溯了库鲁克绿洲早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时空格局动态过程.通过空间分析表明,库鲁克绿洲发展演变过程和格局呈现出景观镶嵌斑块的"散布、扩展和融合"循环往复的节律性动态过程特征,不同斑块的规模由子斑块扩散速率、边缘扩展、斑块边界接触和融合过程决定.斑块镶嵌格局的时空节律变化导致了聚集斑块的等级镶嵌结构和动态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干旱区绿洲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的时空动态预测模拟、管理规划与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中纬度山地冰川大国,冰川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冰川还是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我国及周边国家大江大河的源头,由冰川变化引发的水文、水资源变化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山盆地理结构的生态系统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冰川站")建立于中国冰川学开创之初的1959年,围绕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的研究,对中国冰川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亦是对国际冰川学的重要发展和贡献。以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综合观测试验为基础的水文学研究,奠定了我国内陆河流域水文研究基础。60年来,作为中国冰川学观测、试验、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对外开放交流的平台,天山冰川站在冰川物理学、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冰川水文、雪冰物理化学过程、第四纪冰川、冰缘植被与生态等研究方向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为中国的冰川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WGMS)将1号冰川列为全球10条重点观测研究的参照冰川之一,即作为中国和中亚干旱区的参照冰川,其长期、系统的观测研究成为许多国家冰川学研究的参照和典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92-692
据报道新疆首份英文科技期刊Journal ofArid Land(干旱区科学)近日被SCI-E和Current Contents/Agriculture,Biolo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两大数据库收录。这是新疆首份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SCI-E收录的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的"绿岛"天山山脉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大陆——欧亚大陆的腹地,它东起中国新疆哈密星星峡戈壁,西至乌兹别克斯坦克孜勒库姆沙漠,全长2500千米,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在我国境内东西绵延1700千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农业发展。农艺节水作为节水农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我国一些干旱地区,农艺节水的作用更加明显。利用农艺节水能够有效地提高干旱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而使田间作物增产。基于此点,首先对农艺节水技术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