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双金属离子Fe~(3+)-Co~(2+)共同掺杂的改性蒙脱土(Fe~(3+)-Co~(2+)-MMT),吸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性能。方法:Fe~(3+)-Co~(2+)与Na+在常压下进行离子交换而制得Fe~(3+)-Co~(2+)-MMT,以DBP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应用单因素实验优化Fe~(3+)-Co~(2+)-MMT的吸附条件。结果:当铁钴离子掺杂总量为2g/L、铁钴离子掺杂比例为1.2∶0.8时所制得的改性蒙脱土,在DBP浓度为0.08mg/mL、35℃、吸附140min时吸附性能最佳,DBP的去除率可达到89.84%。结论:Fe~(3+)-Co~(2+)-MMT显示了较强的吸附DBP的能力,远高于未改性的Na-MMT(64.40%),亦高于Fe~(3+)或Co~(2+)单独掺杂的改性蒙脱土。  相似文献   

2.
采用活性炭纤维电极电吸附水中Fe~(3+),研究电压、Fe~(3+)初始浓度、pH值、温度对电吸附去除水中Fe~(3+)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升高,Fe~(3+)去除率升高;Fe~(3+)初始浓度越大,Fe~(3+)去除率降低,但活性炭纤维的吸附容量增大;溶液的pH值偏碱性时,Fe~(3+)的去除率较高;温度越高,Fe~(3+)去除率也越高,但是温度高于40℃时,由于溶液蒸发,Fe~(3+)浓度降低较慢。此外,活性炭纤维电极再生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电吸附Fe~(3+)之后电极具有良好的再生性。  相似文献   

3.
以早籼稻“嘉育948”为材料,研究了 Al~(3+)、ABA、Ca~(2+)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Al~(3+)能抑制水稻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且这种毒害效应随Al~(3+)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外源 ABA 和 Ca~(2+) 能提高水稻幼苗在铝胁迫条件下的抗逆性,极低浓度的ABA和适量的Ca~(2+)还能完全逆转 AP~(3+)对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借助水热法,以氯化钇、柠檬酸钠、磷酸钠为基本原料合成了YPO_4纳米颗粒,然后通过掺杂Er(3+)、Yb(3+)、Yb(3+)、Tm(3+)、Tm(3+)稀土离子获得上转换发光性能.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掺杂比和烧结温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在红外激发下,可以发出暖白光的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5.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Er~(3+)/Yb~(3+)/Ce~(3+)共掺杂的K_2YF_5微晶.在980 nm红外激光激发下,微晶产生有效的可见上转换辐射及1.5μm近红外辐射.随着Ce~(3+)掺杂量的增加,上转换荧光逐渐减弱,而1.5μm红外光随Ce~(3+)掺杂浓度的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弱,当Ce~(3+)掺杂浓度为4%时,1.5μm近红外辐射最强,约为不掺杂Ce~(3+)样品辐射强度的4倍.微晶发光性能的变化被归因于Er~(3+)、Ce~(3+)之间的能量交叉弛豫.结合掺杂离子的能级结构,对微晶的发光机理进行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除了考虑Fe~(2+)在溶液中与O_2反应生成Fe~(3+)外,还考虑了Fe~(2+)和Fe~(3+)在水溶液中与OH~-反应生成单核或多核的羟合络离子后,导致了Fe~(3+)——Fe~(2+)电极电势从0.771伏降低到-0.179伏。解释了4Fe~(2+)+O_2+4H~+(?)4Fe~(3+)+2H_2O该反应随着酸度的增强,Fe~(2+)在溶液中稳定性降低和实际当中溶液酸度增强时,Fe~(2+)在溶液中稳定性增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文山学院学报》2016,(3):18-23
目的 :比较山蓝色素和九头狮子草色素的稳定性。方法 :用紫外分光度法扫描两种色素光谱,确定最大吸收波长。并测定色素液置于光照处、阴暗处,不同的pH、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基质中的色素残存率。结果 :九头狮子草红色素液最大吸收波长为580 nm,山蓝红色素液最大吸收波长为585 nm。两种色素液对阳光稳定性差,耐热性好。Na_2S_2O_3、H_2O_2、苯甲酸钠、蔗糖、葡萄糖、淀粉、Na+、K+、K+、Ca+、Ca(2+)、Zn(2+)、Zn(2+)、Mg(2+)、Mg(2+)、Mn(2+)、Mn(2+)对山蓝色素液和九头狮子草色素液的颜色无不良影响。维生素C、Al(2+)对山蓝色素液和九头狮子草色素液的颜色无不良影响。维生素C、Al(3+)、Cu(3+)、Cu(2+)、Fe(2+)、Fe(3+)、Fe(3+)、Fe(2+)对两种色素颜色有影响。结论 :此研究为进一步开发红色素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王明德主编的师专教材分析化学实验,《实验+铅铋混合液中pb~(2+)Bi~(3+)的连续滴定》中,配制浓度各为0.02mol·l~(-1)左右Pb~(2+)Bi~(3+)混合液,要求用HNO_3将溶液调节到PH=1。按此操作,实验结果,硝酸铋水解,溶液浑浊,不能用于定量测定。 我们在近几年实验课教学中,将浓度各为0.02mol·l~(-1)的硝酸铋,硝酸铅配在.3mol·l~(-1)HNO_3溶液中,用EDTA标准液滴定Bi~(3+)溶液时,不需再调节PH值,能定量测定Bi~(3+)离子,终点颜色突变明显,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9.
铁元素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近5年高考考试的热点之一。"Fe(2+)和Fe(2+)和Fe(3+)的相互转化"一课以生活中"怪水现象"、茶叶、维生素C和含铁药片为切入点,用Fe(3+)的相互转化"一课以生活中"怪水现象"、茶叶、维生素C和含铁药片为切入点,用Fe(2+)和Fe(2+)和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改进装置分析反应现象和原理,该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技能,提高学生用实验来探究物质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La~(3+)和Y~(3+)为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的代表,探讨了蒙脱土吸附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采用密封振荡平衡法考察了初始浓度、温度和时间对蒙脱土吸附稀土离子的影响。确定蒙脱土吸附La~(3+)和Y~(3+)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属于非均匀表面的单层吸附,蒙脱土吸附La~(3+)和Y~(3+)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蒙脱土吸附La~(3+)活化能为28.1kJ/mol、吸附重稀土钇离子的活化能为13.8kJ/mol。该综合化学实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紧密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9-(2-羧基苯基)-3,6-双(二乙氨基)和乙二胺合成一种分子荧光探针Dy AN,并用红外光谱对探针结构进行检测。在乙醇-四硼氰酸钠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探针分子DyAN与Fe~(2+)、Fe~(3+)、Co~(2+)、Ni~(2+)、Cu~(2+)、Zn~(2+)、Hg~(2+)等不同离子的相互作用,同时探究了Hg~(2+)的物质的量对谱图的影响。结果表明,探针Dy AN对Hg~(2+)有较强的选择性响应,加入Hg~(2+)后溶液荧光强度增大,紫外光谱发生红移,在560nm处出现强吸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粉色,实现了Hg~(2+)的裸眼识别。  相似文献   

12.
用硝酸钆、钨酸钠、聚乙二醇为基本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NaGd(WO_4)_2荧光粉,然后通过掺杂Yb(3+)、Er(3+)、Er(3+)、Tm(3+)、Tm(3+)稀土离子获得上转换发光性能.使用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扫描电镜对样品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实验研究了稀土离子掺杂比和反应温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在980 nm近红外激光激发下,可以发出暖白光的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稀土铕、钐(Eu、Sm)氯化物、呋喃甲酸(L)和1,10-邻菲啰琳(phen)为原料,95%乙醇为溶剂合成了两种新型的稀土配合物([Eu(L)_3phen]_2·4H_2O和[Sm(L)_3 phen]_2·5H_2O).通过元素分析仪和热分析仪的数据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表征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的中心离子Eu(3+)和Sm(3+)和Sm(3+)与呋喃甲酸(L)中的O原子进行了配位,同时,1,10-邻菲啰啉(phen)中N原子与Eu(3+)与呋喃甲酸(L)中的O原子进行了配位,同时,1,10-邻菲啰啉(phen)中N原子与Eu(3+)和Sm(3+)和Sm(3+)配位成功.常温下,荧光光谱仪测出两种配合物中的Eu(3+)配位成功.常温下,荧光光谱仪测出两种配合物中的Eu(3+)和Sm(3+)和Sm(3+)均发射出本身的特征荧光这说明呋喃甲酸和1,10-邻菲啰啉两种配体的能量可以有效传递给稀土离子,从而增强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7,(12):102-105
根据Judd-Ofelt理论及速率方程,计算出Nd~(3+):KY(WO_4)_2和Nd~(3+):KG(WO_4)_2晶体的相关光谱参数.结果表明:在同一偏振上Nd~(3+):KY(WO_4)_2的辐射寿命小于Nd~(3+):KG(WO_4)_2,Nd~(3+):KG(WO_4)_2晶体在π偏振上的辐射寿命高于σ偏振,Nd~(3+):KG(WO_4)_2晶体在π偏振上对LD泵浦更有利.  相似文献   

15.
对镁、铝氢氧化物沉淀反应图像类习题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利用传感技术跟踪镁、铝盐溶液与强碱溶液反应过程的pH变化,并结合溶度积计算和定性实验等对实验结果做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说明逐滴加碱时Mg~(2+)和Al~(3+)不能同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且Mg~(2+)Al~(3+)相互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存在下硫酸铵—碘化钾—结晶紫体系浮选分离铋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O.5mL溴化十六烷基吡啶(10g/L)存在下,当固体(NH_4)_2SO_4、碘化钾溶液(0.1mol/L)和结晶紫溶液(0.001mol/L)的用量分别为1.0g、1.0mL、1. 0mL时,控制pH值为7.0,Bi~(3+)可被该体系浮选,而常见离子Zn~(2+)、Fe~(2+)、Co~(2+)、Ni~(2+)、Al~(3+)不被浮选,据此实现了Bi~(3+)与这些离子的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进行了定量浮选分离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正>离子共存问题是离子反应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掌握判断离子共存的"四项要点"。(1)颜色——溶液的颜色:若限定溶液无色,则Cu(2+)、Fe(2+)、Fe(3+)、Fe(3+)、Fe(2+)、MnO(2+)、MnO(4-)等有色离子不能存在于溶液中。(2)性质——溶液的酸性和碱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KGdF_4:Eu(3+),Ln(3+),Ln(3+)(Ln=Sm, Yb)的红光荧光粉,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其能谱和荧光光谱对荧光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KGF:0.20Eu(3+)(Ln=Sm, Yb)的红光荧光粉,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其能谱和荧光光谱对荧光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KGF:0.20Eu(3+)中双掺进Yb(3+)中双掺进Yb(3+)后获得了负热猝灭效应,进而使KGF:0.20Eu(3+)后获得了负热猝灭效应,进而使KGF:0.20Eu(3+), 0.002Yb(3+), 0.002Yb(3+)具有很高的荧光热稳定性。该样品在130、170和210℃时的荧光积分强度分别为30℃下初始值的117.7%,115.5%和105.8%。对负热猝灭效应机理进行了探讨,指出部分热能被转换为光能,从而让样品的荧光具有负热猝灭效应,其所对应的是热能转换成光能的能量转换机理。  相似文献   

19.
制备并鉴定针对重金属镉离子的小鼠多克隆抗体.选取异硫氰酸苄基乙二胺四乙酸(ITCBE)做金属螯合剂,偶联Cd~(2+)及载体蛋白BSA、OVA,制备人工抗原并鉴定,配合佐剂乳化后以高、中、低剂量分别免疫Balb/C小鼠,以获得较好的抗重金属镉离子小鼠多克隆抗体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获抗体的效价、敏感度、特异性.结果显示:小鼠抗血清效价均在10~(-3)~10~(-4),中剂量抗原免疫组小鼠抗体血清更加稳定、特异性强,利用该组多抗建立间接竞争ELISA(icELISA)标准曲线,M-3号小鼠敏感性最强,回归方程为y=0.1123x-0.1638,IC_(50)质量浓度为368.70μg/L,检测限质量浓度为25.53μg/L,该抗体除与汞离子螯合物的交叉反应率为72.58%之外,与Cu~(2+)、Zn~(2+)、Pb~(2+)、Cr~(3+)、Mo~(6+)、Fe~(3+)、Co~(2+)均无交叉反应.获得了能用于镉离子免疫检测的高效价Cd~(2+)多抗,为检测产品的开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有关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考点。其比较依据是强强生弱弱,即氧化剂的氧化性比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强,还原剂的还原性比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强。例如,2Fe~(3+)+Fe=3Fe~(2+),由于在此反应中Fe~(3+)是氧化剂,Fe~(2+)是氧化产物,所以,我们说Fe~(3+)的氧化性大于Fe~(2+)。也就是说Fe~(3+)被还原到Fe~(2+)的电极电势E_(Fe~(3+)/Fe~(2+))大于Fe被氧化到Fe~(2+)的电极电势E_(Fe~(2+)/Fe)。将这一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其电动势为ε=E_(Fe~(3+)/Fe~(2+))-E_(Fe~(2+)/Fe)>0,即该氧化还原反应能自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