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薛汉伟我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谈几点看法:一、计划经济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社会上义面临的挑战,首先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面临挑战。对苏联模式进行经济分析,大家对其弊病认识得很清楚,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不能一概否...  相似文献   

2.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辽宁大学董学军党的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定,从而开始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伟大实践。经济体制的转变,对作为上层建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必须利用市场,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变革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主要之点。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能否抓紧、抓好经济体制转换这个中心环节,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只是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等同于市场社会主义,市场只是中国特色中的一个因素,一个可资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之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后才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扬弃后的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现代经济体制:是使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会影响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上层建筑。法律、意识形态、道德价值体系等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问题林中萍,黄振奇党的十四大明确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但是,建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呢?这里有认识问题,也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7.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观念顾海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根本改变了以往在计划经济框架内思考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传统观念。反思近两年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过程,其间形成的四大新观念对我...  相似文献   

8.
有关宏观调控的认识问题两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学本为了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一些认识。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摒弃。这就是说:(1)我们...  相似文献   

9.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相互影响的再认识白求恩医科大学李春昌,吴运涛,金祥雷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十分强烈。有人说,这股影响之大潮冲击,在其深度和广度上,比14年来我国高等...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思想虽然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改革实践也从20世纪50年代初南斯拉夫探索自治社会主义起就开始了,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过渡经济学却只有十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改革与90年代以后的过渡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改革初期,对国企的股份制改革曾其说不一.经过二十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表明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找到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是国企改革的重大突破.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国有企业适应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需要;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草案是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其判断的核心是认定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社会主义所有制既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而是劳动者所有制;在劳动者所有制的基础上,由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宜公则公,宜私则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劳动者私有制应在社会主义法律保护之列。  相似文献   

13.
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导致苏联社会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在所有制改革中要吸取苏联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教训,继续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业作了新概括,其中最重要的新内容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已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历史和现实都明确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设者.  相似文献   

15.
确立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分配制度结构和以城乡统一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努力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多种分配方式之间以及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共同发展与和谐发展等,总体上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构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对新社会经济制度的二重所有制理论进行了科学研究和证明。中国农民在实践中创立的经济制度,实际上与马克思的二重所有制理论不谋而合。但传统经济学没有深究《资本论》的二重所有制理论,这是造成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完善和社会主义国家出现问题的所有制原因。因此,必须重视《资本论》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通过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和形式、股份制、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共存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探讨,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作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利益秩序的基本理论,对当代中国经济利益秩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利益秩序构建的基础和机制,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经济利益秩序构建的原则和目标,利益关系协调和法制建设是经济利益秩序构建的主要途径和保障,利益表达和利益保障是经济利益秩序构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一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经济利益秩序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学习和再认识 ,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反应 ,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形式的有效途径 ,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有效途径等 ,从而证明了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劳动主权论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到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社会主义就是劳动主权主义.劳动主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最高经济权利,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及其权能归劳动者所有的经济权利结构.劳动主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确立劳动主权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文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等方面确立劳动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