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湖州。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做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轼倒…  相似文献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故垒”指何处 ,历来语法不一。一般注曰 :“旧军事营地。”这样注解 ,过于简略 ,一看便知是仅从字面理解 ,并未深究 ,没有顾及到苏轼在词中所要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有的古文选本注曰“指黄州古城”,则更不对。其实 ,这里的“故垒”即东坡 ,也就是苏轼贬到黄州之后躬耕仆居之所。首先 ,从现存的史料中可找到答案。宋神宗元丰二年 (公元 10 79年 ) ,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安置。由于是个待罪犯人 ,就没有薪俸 ,苏轼到黄州后 ,生计非常困难。元丰四年…  相似文献   

3.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令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当时的实际  相似文献   

4.
名人书趣     
苏轼“抄书”有一个叫朱载的人一次去拜访大文学家苏轼,他在客厅里等了好久才见到主人出来。朱载问苏轼在忙什么,苏轼回答说正在抄《汉书》。朱载十分惊讶:“以您的才学还用抄书吗?”苏轼谦虚地摇了摇头说:“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正是凭着这股“抄”劲儿,使得他成为一代名士,文坛巨擘。  相似文献   

5.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何正言(臣),摭其表语,并谋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段不足八十字的正史,记叙的是距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朝,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坐作诗讪谤罪”,被御史台关进监狱,酿成我国历史上闻名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1],只是,记叙太简单了.乌台诗案的档案材料,南宋蜀人朋九万手录付刻,成《东坡乌台诗案》,其他还有周紫芝的《诗谳》,清人张秋水编纂的《眉山诗案广证》,今人陶道恕著的《乌台诗案新勘》等书,才使乌台诗案的真象,得以大白于天下,流传至今. 起因:新旧党争,种下祸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文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较稳健的政治革新家.正因为如此,他的政敌才从他的文字入手,有意陷害他.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较复杂的.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国君.熙宁二年(1069年)他任命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苏轼早在宋仁宗时,就曾上书言事,提出改革吏治的主张,但他与王安石的新法主张有所不同.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神宗针对新法,提出不同政见,王安石非常不满,支派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从此,苏轼与变法派结下不解之怨,受到变法派的排斥.由于在朝中十分孤立,苏轼请求外放,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和徐州.在这段时期,他长期亲民,深知民间疾苦,在执行新法时,“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政绩斐然.同时,他对于新法的弊端,又寄物托讽于诗文,“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于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宋神宗由变法转为改制.但是,混入新党的一批奸佞小人,仍然窃据要津,他们把变法改制蜕变成专门打击陷害异己的政治角逐,对政绩昭著的苏轼,唯恐其还朝受重用;对苏轼嘲讽新政的诗文,更是恨之入骨,因此,这批奸佞小人,常思伺机报复,置苏轼于死地.应该说,政治上苏轼为政敌所不容,文字上又授人以把柄,这便是乌台诗案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举进士,官拜大理评事.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知府.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调京城开封任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为监察御史.景祐五年到皇(?)五年(公元1038—1053年),出使契丹,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和龙图阁大学士等职.在此期间,正是范仲淹提出和推行他的十项改革方案即“庆历新政”的时候,包拯也曾比较集中地提出他的政治主张.皇祐五年到嘉祐二年(公元1053—1057年),包拯又任瀛州(今河北河间县)、扬州、池州(今  相似文献   

7.
苏轼自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任上被捕解京入狱算起,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得旨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为止,足足坐了五个月的冤狱——“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奇耻大辱,对苏轼的思想、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对于这样一件在北宋历史上罕见的文字狱,历来说法却并不一致.总起来说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说法:一是说苏轼讥讽朝政、谤汕中外臣僚,罪有应得.神宗朝的御史台作如是观;后世研究王安石者,在肯定王安石新法、批判保守派时,也往往作如是观.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乌台诗案”是一个大冤案.苏轼的弟弟苏辙最早提出这一看法.他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苏轼“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挺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①在这里,由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子由不可能说得更加彻底,只能这样吞吞吐吐,略而不  相似文献   

8.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政治上已受排挤的苏轼,因写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他被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贬官黄州后,苏轼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辟地耕种,过着闲居生活。苏轼本有济世之志,但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官场上屡屡失意。面对此,他却能心境坦然,乐观旷达,在“偷得浮生半日闲”里寻找乐趣,自乐其乐。写于此期的《浣溪沙》、《记承天寺夜游》正是他这种复杂微妙心境的真实写照。一、恬淡景致清隽意境《浣溪沙》写于1082年,是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后所作。全词由景始笔:“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小溪潺潺,兰草…  相似文献   

9.
彼自咏桧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被劾(he)作诗诽谤朝廷,下狱。此案称“乌台诗案”。苏轼曾写《塔前古桧》七绝一首云:“凛然相对谁敢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zhe)龙知。”宰相王硅(gui)在神宗面前进谗,言陛下飞龙在天,苏轼却欲求知于地下垫龙,岂非悖(bei)逆?神宗以为诗人咏物,岂可如  相似文献   

10.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来到了黄州,带着满心的疲惫和创伤。刚刚经历的“乌台诗案”中,苏轼饱受了一番折磨和凌辱,现在他真的很需要休息。不过苏轼没有沉沦下去,而是从痛苦走向了旷达。从他的大量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转变过程。的确,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其中尤为突出者,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的结尾说:“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这是个充满诗意的句子。虽有…  相似文献   

11.
一、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相似文献   

12.
千年梳妆     
公元一零五四年,偏僻的四川举行了一场毫不起眼的婚礼。男方名叫苏轼,青神县中岩书院的学生。新娘是他老师王方的女儿王弗,这一年,刚满十五岁。按林语堂的说法,一切婚姻都像赌博,都像在茫茫大海里行船。苏轼与王弗也不例外,婚姻的幸福不可预测。但是苏轼无法说,不行,我不了解她。如果这样,他的父亲苏老泉就会大叫一声:你奶奶的!然后一巴掌扇将过去。一切都是天定,苏轼能做的只有等待。他就像神话里的王子,渴望爱情临空降临。新娘王弗则只是希望从此能够好好做苏家的女人。这几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中国女人的心愿。王弗也渴望爱情,但她更渴望平平安安地做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13.
苏轼密州遗迹考宋惠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和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曾先后两莅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的密州。第一次是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州治在今诸城市)达二年有余;第二次则夏朝奉郎起知登州(州治在今蓬莱市)途经密州作短暂逗留。宋代之密州,...  相似文献   

14.
苏轼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贬官黄州,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改授汝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共呆四年多的时间。从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谪居惠州,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移海南儋州,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六月渡海北归,在岭南共生活了六年多.这十来年是苏轼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的大丰收时期。 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主要功业在文学创作上,而创作高峰则在黄州与岭南这两个时期.如其《自题金山画像》中感叹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相似文献   

15.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16.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17.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出任江浙诸省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在这期间,使他有机会了解了一些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弊病,并提出了改变朝政的主张。公元1058年,王安石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如不改弦易辙,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  相似文献   

18.
唐代小说,已由汉魏六朝时期的初具规模走向成熟,呈现出兴旺繁荣的景象.初唐人刘知几《史通·杂述》说:“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爰及近古,斯道渐烦,史氏流别,殊途并鹜,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七一○年),所谓小说“斯道渐烦”,刘知几指的是初唐的事,“其流有十”,当然不包括盛唐以后兴盛起来的传奇小说,但刘知几颇具慧眼,他看到了唐代小说将兴盛发达,掀起高潮的趋势.唐代小说真正繁荣是在开元、天宝以后,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云南有史可考的第一所书院 ,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明弘治元年 (公元 1 4 88年 )腾冲县的秀峰书院 ;另一说是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 (公元 1 4 98年 ) ,大理府浪穹知县蔡肖杰在县城北 (今洱源县 )建立的龙华书院。之后 ,弘治十二年 (公元 1 4 99年 )御史谢明宣在大理府城西南建苍山书院。从此以后 ,云南各府州的书院相继陆续设立 ,到清末停办 ,共经 450余年 ,在云南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明洪武十五年 (公元 1 382年 )二月 ,明朝廷在昆明设置云南指挥使和云南布政司 ,前者是云南省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后者则是全省最高行政机…  相似文献   

20.
晚清的李慈铭以诗古文词而名著同光年间,他出身进士,却曾花了一大笔钱"补缺"买官,位至御史. 他当御史,也是量才录用吧.他天生一副反骨,敢骂人,更善骂人,更自律特严,曾给自己约法七章:一曰不答外官,二曰不交翰林,三曰不礼名士,四曰不齿富人,五曰不认天下同年,六曰不拜房荐科举之师,七曰不与婚寿庆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