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意表扬,鼓励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但是我以为批评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它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同一种内容的批评,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示,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觉而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心理效应,来提升自己的批评技巧,有效地发挥批评的积极效应,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2.
批评是家庭教育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手段。可以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它。然而,批评像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可以成为一剂“良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使用不当,就会像一柄“利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造成孩子与父母对立,结果是事与愿违。因此,家长批评孩子的效果不仅一般性地取决于批评的方法,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制约。如果家长能了解和把握这些心理效应,巧借积极的心理效应,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与措施,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巧用“椰壳效应”,让批评变得甘甜一位朋友的儿子不愿意吃饭,于是他就把一个椰壳…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作为班集体的组织、教育和指导得的班主任,肩负着教育、教学和管理三重使命,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失成败,这就要求班主任工作必须减少失误,提高效率。然而,研究发现,班主任工作中一些常见的言行却不自觉地使班主任工作陷入误区,产生了一些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若不能给予足够的认识,防患于未然,势必会给工作带来损失,甚至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论评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定,是教育过程中一项经常而又极其重要的工作。科学而又合理的评定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影响,反之则会导致诸多负面效应,影响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教师一定要增强“评定效应”意识,致力于用正确评定去引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随年级的增高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心理科学中的四种效应密切相连,即从众心理效应,自我限制效应,木桩千钧效应,拒绝尝试效应。了解这些心理效应并科学施教,才能避免这些心理效应的负面影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心理效应 ,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景之下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作用 ,要会恰当地利用它。对班主任来说 ,在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过程中 ,自觉运用心理效应 ,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克服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 ,无疑会使班集体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下面谈谈班级管理中常见的几种心理效应及其处理策略。第一次效应 第一次效应也称为最初效应、初次效应、第一印象。人与人之间第一次接触时留下的印象深 ,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  相似文献   

7.
苏小苓 《班主任》2000,(8):12-12
批评,是一种负激励教育手段,运用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运用不好,其负面效应可能大于正面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三思而批”。  相似文献   

8.
洪波 《培训与研究》2005,22(1):91-93
由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人员考评误差,即所谓的人员考评的心理误差,是造成人员考评结果不客观、不公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对人员考评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五种心理误差,即晕轮效应误差、近因效应误差、感情效应误差、暗示效应误差、偏见效应误差的基本含义及其对策,即减少和避免这些心理误差的心理学的方法和措施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如何面对职校生源的当前实际,切实搞好课堂教学,是职校教师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心理效应的特点及作用,有意识地在表扬与批评中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那么我们的表扬与批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总结表扬与批评的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运用,从学生的心理层面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给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家王彬彬成名比较早,研究现当代文学,或者研究鲁迅、五四知识分子,他都很出色.也都有相关论著行世。但他作为批评家,最引人注目、最深得人心的似乎还是关于时代和社会问题的批评.这一点恰好与他文咩研究中的“心理人格论”方法相统一,一些拥有广泛影响的作家作品.经他一观照,就有了暴露真相的感觉。其实创作心理、创作意图等并不是新式方法.那么,王彬彬为什么能做得如此有新意呢?这是不是和他“不做职业批评家”的心态有关?也是不是与他常常客串杂文创作有关?这些既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王彬彬作为个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3年第9期刊登的<批评的艺术及功用>一文,介绍了十四种批评的方法及功用,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教师要真正领略批评艺术的真谛,还需要掌握一些批评的心理原理,使批评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下面介绍十二种批评的心理效应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小学教师因普遍欠缺心理学知识,因而不能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的共性情况,该文通俗扼要地介绍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框架效应、首因效应等几种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了这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并主张在教育教学中以这些心理学原理为指导,遵循心理效应规律,讲究师生沟通艺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教师心理中,教师期望效应是发挥巨大作用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期望在给学生带来深远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因一些问题伴随着消极的影响。描述教师期望负面效应的表现,分析了其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了避免教师期望负效应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一门艺术,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批评的过程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班主任巧妙的运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将会使班级管理工作变得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5.
运用心理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心理效应,就要做到:谙熟有关心理效应的内容、成因及产生的机理,增强运用和预防的自觉性,创设引起教育者期望的心理效应产生的情景,指导教育对象运用积极的心理效应,从教育对象消极的心理效应中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心理效应善于扬长避短,辩证运用。  相似文献   

16.
本从“异元批评”的存在入手,指出“异元批评”使得在批评同一对象时,不仅见解迥然有别,而且批评的各方无法对话。随着对话这一国际潮流向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批评家期盼在学批评领域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实现批评沟通。对话批评需要一定的共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学和学批评的共识。前构成对话批评的前提,后构成对话批评的原则或根据。批评是对话,是关系平等的作家与批评家两种声音的相汇,对话批评是批评家与对话之间以学本为中介共同探讨人类的价值问题。为了进行对话批评,学批评必须走出自我孤立的窘境。  相似文献   

17.
在教师工作生涯中,我们每天都可能要遇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打交道。因而如何正确教育学生,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而又要严正思考的一个课题。学生转化着重要做好心理疏导,如果教师能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并自觉运用于学生转化的实践当中,必然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效力。下面笔者根据一些常见的心理学知识,谈谈几个心理效应在学生转化工作中的应用。一、"自己人效应"——亲师友,做主人就是说要让学生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增强学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属商榷性质。邹惠玲女士在《论〈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社会批评主题》一文中指出,该剧以批评美国社会为中心主题,因此,阿尔比是一位与欧洲荒诞派作家有着重大区别的自觉的社会批评家。笔者认为,该剧并未超出欧洲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内容,社会批评主题也不明显。所以,阿尔比与其他欧洲荒诞派作家并无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具体地分析了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人生价值观“双重效应”的客观必然性,尤其是分析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正确对待人生价值观“双重效应”的基本方法以及正确评价人生价值观“双重效应”的科学标准。在此基础上,文章还论证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对于帮助人们自觉地方发扬人生价值观的正面效应而抑制人生价值观的负面效应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意表扬、鼓励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但是我以为批评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它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同一种内容的批评,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示,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觉而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心理效应,来提升自己的批评技巧,有效地发挥批评的积极效应,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