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浮华”之初义,源自中国古代“重本抑末”的经济思维,后来扩大到社会认识的各个领域,演绎成为一种社会政治语言。“交会”一词,本源于先秦士人的“游宦”、“游仕”;西汉时儒学兴起,士人求师问学、周游四方,此后演绎为结党权门,交援求名之义。两者皆因有悖于经学传统与名教政治,而为绝对皇权所深恶,最后成为汉魏时期士风变化与思想演进之标识。  相似文献   

3.
宋代制科有助于士人求名、求知与入仕,是推动宋人尚学风气的重要因素。宋代制科采取资格审查、阁试、御试三级考试制,以论、策为考试科目,要求应试者博学与才用兼备,但由于论、策题目的设置偏重于考察博学一面,对学风影响甚大。一方面,博习强记成为必要的备考功夫,士人要博览众书,谙熟政事,同时沉潜心志,积年而为;另一方面,节取题目成为有效的备考方式。制科与宋人崇尚博通的整体学风有一定契合,不应因其存在弊端就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4.
“择主”是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特殊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集大成式的艺术再现和升华。从政治、君臣关系和功利三个方面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各集团士人择主的标准,以及对其人生价值观实现的影响,进而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6.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7.
晚明妓女以爱情贞节、政治气节著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士人的塑造。晚明官妓的文化素养、社会女德的兴盛、复杂的社会现实都是影响晚明妓女形象的现实因素,而士人在政治、文化中的失落则是他们美化妓女形象的根本原因。晚明妓女形象贞义化,一方面是对士人节行的讽谏规劝,另一方面则是对儒家道德的质疑。同时,这种寄兴亡于艳情的文化感伤也延续成为清代士人表达末世情怀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仰俯"话语结构承载着的宇宙自然观的文化蕴涵及其对魏晋士人审美精神的影响。"仰俯"的审美视角是经学衰落、意识形态、士人思想观念、文学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彰显了魏晋士人对宇宙自然和现实的体味与感悟,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审美精神和宇宙空间感。  相似文献   

9.
士人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士人阶层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和阶级结构特点孕育出了独特的士人文化。自魏晋以来,士人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倾向,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本文试图分析形成士人阶层和士人文化的中国教育制度和阶级、阶层结构,并进一步阐明中国绘画独特审美风格后面所存在的社会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士人,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接受者.从古至今,士人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其心理看,不出两面,既有政治依附意识,又具有反叛性格,故统治阶级对士人采用两手进行控制,即拉拢与镇压,从而形成其矛盾心理.掘其根源,由道统意识、超越意识、忧患意识、功名意识所致.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现代高校之间的竞争已日益从“粗放型”的数量、规模的竞争。转为“集约型”的以质量、品牌和特色为特征的声誉竞争。社会声誉问题已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动力因素。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形成,需要高校内部多重因素的相互协调。文章认为,借助西方现代声誉理论的理性认识,完全能够找到培育高校良好社会声誉的理想之路。标准声誉理论、声誉交易理论、声誉信息理论、集体声誉理论等在实践中极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媛 《海外英语》2012,(5):240-241
Emily Dickinson’s view on fame is unique and thought-provoking.She regarded fame in this world as fickle and untrustworthy,and asserted that a person himself judges the self.In Dickinson’s mind,fame is modest and simple,and will be esteemed even after death.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中涉及婚恋的描写多达十多处,这些描写并非闲笔。吴敬梓对这些婚恋情节分门别类,运用多种描写手段,或详写或略写,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功名富贵对婚恋的影响,强化了“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的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14.
陈献章儒道兼综的道德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献章作为明代社会变化的感受者和见证者,为救人心、救社会、重建道德主体哲学,摆脱束缚,大胆创新,实现了学术文化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向。在这种转向过程中,透过陈献章对生死、苦乐、名利、仕隐等道德文化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其儒道兼综的道德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郑孝胥是同光体闽派重要诗人,在晚清诗坛有很大影响。然其虽誉满诗坛,本人却始终志在功名。郑孝胥晚年附逆变节,成为人所不齿的国贼,原因甚多,但主要还是受内心强烈的功名思想驱使。而这种功名思想的形成,又与其亲友的人生遭际对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三毛与海明威在世界文坛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两位作家在人生经历,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和相同之处,他们广施博爱,却难以满足被爱的渴求,他们倍感孤独。声名之累使他们难以自拔,疾病折磨更令人难以忍受,最后以自身之惨烈愤然辞世。本文着重探讨了两位作家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潘阆的诗词作品在北宋已颇有名气,但今人对潘阆的研究甚少。他仰慕高洁、狂放不羁,却又心存功名、难绝尘想。从其诗词作品入手,揭示出潘阆充满矛盾的功名思想,由此论及潘阆在词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明清两代的众多才女中,王端淑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易代巨变,也尝尽了人世的辛酸苦辣.她禀赋超凡的文才,又肩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肯定自我才华的需要和生存压力的重担,使她不得不踏上追逐"名"的漫漫长路.  相似文献   

19.
在明清两代的众多才女中,王端淑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易代巨变,也尝尽了人世的辛酸苦辣。她禀赋超凡的文才,又肩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肯定自我才华的需要和生存压力的重担,使她不得不踏上追逐“名”的漫漫长路。  相似文献   

20.
《芥子园画谱》的美学之维从其美学思想,美学特征,美育影响三个层面展开。画谱从南北分宗、师承与开拓、胆识之变、因文传画四个维度对绘画史的流变进行了梳理,突出画史因文传画的特点,坚持从有法到无法的美学原则,从"抓古人痒处"与"抓自己痒处"的同一来说明复古与求变的同一。全书体现了意象程式化积淀的美学特征,开拓了中国古代绘画美育的第四种形态:以去贵族性为特征的自学形态,并影响了日本江户画坛和日本绘画美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