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采用动态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因素分析法对第6、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400m决赛运动员的50m分段时间、平均速度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为了防止后半程速度的下降,应延长400m跑的加速时间;8个50m分段的标准差越小匀速跑的能力越强,前3名选手都有较强的匀速跑能力;最快和最慢50m分段的时间差与运动成绩显著相关;第1名运动员启动速度较快,第2分段控制速度,在第5、6分段速度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世界优秀女子400米跑运动员的全程速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世界优秀女子400米跑运动员速度分配的特征,为提高我国女子400米跑运动成绩和改进训练方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动态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因素分析法对参加第6,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400米决赛运动员的50米分段时间、平均速度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应延长400米跑的加速时间;8个50米分段的标准差越小匀速跑的能力越强;最快和最慢50米分段的时间差与运动成绩显著相关(P<0.05)。通过分析第1名的分段时间与2~8名的分段平均时间发现,第1名运动员启动速度较快,第2分段控制速度,第5,6分段速度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世界优秀女子200m跑运动员的各50m分段成绩与总成绩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各50m分段时间与200m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当今世界优秀女子200m跑运动员速度分配的基本特征。1.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在第3个50m分段能保持良好的速度,是赢得比赛的根本保证,偏相关分析表明,各50m分段时间与200m成绩的偏相关关系绝对值大小排列为|r4|>|r1|>|r3|>|r2|(r1代表第1个50m分段,r2代表第2个50m分段,依此类推),这说明能够在第4个50m分段维持较高速度相当重要。2.建立了4个50m分段时间与200m成绩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Y=0.306+0.…  相似文献   

4.
男子400 m跑各分段速度最佳化时控区间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冠群 《体育科学》2005,25(2):55-58,75
以两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和第24届奥运会男子400m前8名运动员的成绩为研究样本,对世界一流运动员400m跑各分段的速度特征与成绩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技术类型运动员的速度分配差异程度的研究,初步制定评价400m跑效果的分段速度最佳化时控区间标准。  相似文献   

5.
游泳比赛分段成绩能够反映运动员的体力分配与战术运用,对分析比赛与训练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5年来参加世界杯游泳系列赛和中国游泳冠军赛1 500 m自由泳决赛运动员每个50 m分段时间的对比分析,在揭示优秀1 500 m自由泳运动员体力分配特点的同时,探寻中外运动员参赛配速方式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所在.认为我国男子1 500 m自由泳普遍存在比赛前程速度过快,导致后程乏力.  相似文献   

6.
男子400m跑速度分配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1997 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 m 跑决赛的8 名运动员分段速度的特征与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快分段速度与最慢分段速度之间、前200 m 成绩与后200 m 成绩之间的差距越小,成绩越好  相似文献   

7.
高勇 《体育科技》2014,(3):63-65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实验法等方法对男子400m跑项目进行分段计时研究。研究结果:(1)分段计时跑很好地控制了运动员的节奏,合理的分配了体力,即在第一时段以中强度跑,第二时段以高强度跑,第三时段是冲刺阶段,但往往速度最慢;(2)分段计时训练的学生在心理上和体力上相比于传统训练的学生都占有优势;(3)分段计时法还可以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跑进行技术诊断;(4)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主要从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时间分配以及训练过程中能量的供应,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潘健 《体育世界》2007,(1):56-58
研究目的:提高我国女子200m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为教练员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结果和结论:①影响女子200m跑专项成绩的主要因素是最大速度,其次是加速能力和速度耐力。②世界优秀女子200m跑成绩与每50m分段成绩遵循线性关系。③女子200m跑的速度特征是跑速接近匀速,每50m分段平均速度符合81.5%、100%、95.08%、和87.79%的模式。建议:教练员利用分段数学模型进行控制训练。  相似文献   

9.
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世界优秀女子200 m跑运动员的各50 m分段成绩与总成绩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各50 m分段时间与200 m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当今世界优秀女子200 m跑运动员速度分配的基本特征,为提高我国女子200 m运动成绩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0.
金睿 《精武》2012,(22):31-3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199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200m跑决赛的7名运动员的速度结构特征和影响200m成绩的诸因素的灰关联度进行了分析,表明200m跑中,运用最佳战术,合理分配体能获得最佳的全程平均速度,是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同时,第1个100m的时间对200m跑成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2个100m时间和0~50m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章翔  单吉谭 《体育科研》2005,26(4):47-49
主要采用高速录像拍摄法,对参加2004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暨总决赛(合肥站)的我国优秀的男子1500 m 运动员李炎各段落途中跑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与世界优秀的男子中长跑运动员 Sebastian Coe 相比,李炎第二圈和第三圈的平均步长存在较大差距是李炎成绩落后 Sebastian Coe 的主要原因;李炎维持高速跑的能力较差;在全程的单步时间和步频上,李炎同世界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 Sebastian Coe 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李炎途中跑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存在着较大变形。  相似文献   

12.
对第11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运动员进行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最后一步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异性小;H2、成绩和重心最大高度均相对较低;起跳点距离横杆垂直面过近;助跑速度和起跳结束时的身体重心垂直速度低;利用水平速度的能力不够;起跳结束时重心垂直速度与垂直加速距离、摆动腿摆动速度与摆动腿水平角、缓冲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与垂直速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世界优秀运动员100m速度特征及其相关报道的结论与分析得出结论:1当代100m跑加速跑距离的研究室一个误区,加速跑距离长是高水平运动员最大速度大的外在表现特征,不能通过调整加速步态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2运动员加速能力强的特征是加速度大而不是加速距离长;3步态特征之步长步频的变化是运动员高速跑中的自然协调,步长和步频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才有意义,简单的定论步长与步频谁代表了短跑的发展方向是误导;4建议100m训练重点放在技术与最大速度训练上,尽可能的发展动作速度.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男子110 m栏的跑跨与跨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国产春风牌高速摄影机以 96 fps的速度拍摄了 8运会男子 110 m栏预赛前 6名运动员跨越第 6栏时的技术动作 ,再用 JTK- 1型影片解析系统对冲印后的影片进行逐格分析。结果表明 :跑栏概念的实质是跑跨与跨跑能力的有机构成 ,运动员上栏前的 1步与过栏后的 1步所表现出的速度节奏是衡量跨栏技术优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解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国家男子足球队与比赛对手相同位置运动员的跑动距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与比赛对手相同位置运动员相比,国家男子足球运动员在跑动总距离上均少于比赛对手。2)在各级跑速的跑动距离上,守门员中速跑的跑动能力显著优于比赛对手;边后卫高速跑的跑动能力显著优于比赛对手;中前卫慢跑以下的跑动能力明显多于比赛对手,而低速跑的跑动能力明显少于比赛对手。3)高强度的跑动能力,尤其是冲刺跑的跑动能力较差,是国家男子足球运动员与比赛对手体能水平的差距所在。  相似文献   

16.
对男子达到健将、女子达到国际健将的中外马拉松运动员117人次比赛的速度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比赛速度分配呈“匀速跑”特征;运用运动员比赛全程各段落速度百分率的特征,建立各段落成绩量化的模式表,即各段落速度分配表,为运动员比赛实施理想的速度分配,创造优异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刘翔在2003—2007年处于巅峰状态期间的7次国内外重大比赛中的成绩及谢文骏在2008—2014年期间的11次国内外重大比赛中的成绩作为研究对象,对刘翔与谢文骏的分段成绩、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与刘翔相比,谢文骏全程10个分栏阶段和冲刺阶段的分段成绩都与刘翔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从均值看,第三栏、第四栏、第六栏的差距尤为明显。灰色关联分析发现,第五、六、八栏的分栏时间对刘翔的专项成绩影响最大,而对谢文骏专项成绩影响最大的前三栏则分别是第八、九、十栏。研究结果表明,刘翔各分段成绩对总成绩的影响具有与世界优秀110 m跨栏运动员非常相似的特征,而谢文骏则在后程跑阶段体现出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