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平凹小说写得好,贾平凹的散文也独具一格。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2.
赵敏 《语文天地》2012,(24):8-9
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有些散文用细腻动人、脉脉含情的文字描物写态;有些散文用平淡实在、耐人寻味的语言诉说哲理;有些散文用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的语句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散文的语言娇艳华美、色彩斑斓;有些散文的语言铿锵有力、质朴无华。引导初中生赏析散文语言,从中汲取营养,不  相似文献   

3.
<正>《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为金岳霖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充分体现了汪氏散文风格: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这个"味道"的品读过程,就是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促进思维提升和发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初读叶圣陶接近不惑之年写的散文《牵牛花》,也许会感觉有点儿"平淡","淡"到我们好像感觉不到是名师大家的手笔。但细细再品,才知叶老之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听了一堂高三作文教学公开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叙事类散文写作指导.这位老师很有才气,写一手好文章,尤其擅长写叙事、抒情类散文,经常有作品见诸报端.他上这节课的目的,是想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告诉学生怎样写叙事类散文,应该说,这个构想挺不错的.上课后,这位老师由近年来的高考很少有考生写叙事类散文的现象谈起,指出好的叙事类散文会使阅卷老师眼睛一亮,很容易得高分,以此说明写好叙事类散文的重要性.接下来把自己发表在报刊上的几篇文章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后谈谈自己的看法.他以为学生一定会赞不绝口,夸奖老师真了不起,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散文在质朴平淡的文风背后蕴藏着一种精美的艺术力量,即所谓的"于平淡中见神奇",这是作者在艺术上一种真正的大巧若拙的体现,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作品在平实中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背影》中四写背影、四次话别、四次"看"父、四次落泪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散文这一写作体裁就一直被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在我看来,写好散文是写好一切文章的基础,自古有云,散文意在"行散而神不散",这种"散"与"不散"无关于形式,重在于"文思"、"文眼"。笔者结合近几年一线教学经验及探索认为,散文教学作为整个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难度较大、任务较重的一个部分,散文教学应该抓住阅读与鉴赏这个基础,希望本文能对高职院校散文教学中的阅读与鉴赏教学做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江苏"08高考方案"中,语文的分数升到了200分,那么作文的比重也一定会相应地增加。从来信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作文成绩。近年来,"文化散文"或者"诗散文"在高考作文中甚是流行甚至有泛滥的趋势。这种类型的文章很好写,且适应面又广,所以很受同学"欢迎"。但是,如果文章一落笔就是李白、杜甫,屈原、岳飞,不仅阅卷老师会"审美疲劳",而且也会使得文章显得空洞无物。很多老师发现,如今的同学已经很难再写好一篇朴实的记叙文了。其实,一篇感情真挚、文采斐然的记叙文很容易在堆满古诗的"诗散文"中脱颖而出,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下面这位同学的困惑或许代表了很多同学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在江苏"08高考方案"中,语文的分数升到了200分,那么作文的比重也一定会相应地增加。从来信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作文成绩。近年来,"文化散文"或者"诗散文"在高考作文中甚是流行甚至有泛滥的趋势。这种类型的文章很好写,且适应面又广,所以很受同学"欢迎"。但是,如果文章一落笔就是李白、杜甫,屈原、岳飞,不仅阅卷老师会"审美疲劳",而且也会使得文章显得空洞无物。很多老师发现,如今的同学已经很难再写好一篇朴实的记叙文了。其实,一篇感情真挚、文采斐然的记叙文很容易在堆满古诗的"诗散文"中脱颖而出,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下面这位同学的困惑或许代表了很多同学的心声。  相似文献   

10.
无奈之痛     
山东《作家报》发表此文时曾加编者语: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主题是写父爱,选的角度独特;无奈之后的灼痛很深,作者表述却很平淡、冷静;文章虽短,但时间跨度很大。读后,读者也许都会像作者一样,有泪上涌了。后面对此文的分析评论恰切、细致、深入,很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1.
<正>一堂高三作文教学公开课,内容是叙事类散文的写作指导,执教者是一位很有才气的青年教师。这位老师写得一手好文章,尤其擅长叙事、抒情类散文的创作,常有作品见诸报端。他上这节课的目的,就是想用自己的写作实践现身说法,告诉学生怎样写叙事类散文。  相似文献   

12.
开心果     
<正>最爱东坡肘子鹏鹏是三年级的学生,放学后他跟爸爸说:"我真崇拜苏东坡。"爸爸进一步问他:"鹏鹏,苏东坡诗写得好,词写得好,散文写得好,书法也写得好,你最爱哪一项啊?"鹏鹏用  相似文献   

13.
归有光的散文,尤其是叙人叙事写人情的散文在明代散文史中具有很大的影响,被黄宗羲赞为"震川为明文第一",把归有光这类散文称为"明文第一",这是评价归有光为明代第一散文家最权威的论断,但归有光散文中最具有欣赏价值的是以平淡冲和之笔法写出的富于人情味的记叙散文。这类散文往往善于在对家人、朋友以及日常生活琐事的细节描写中寄托难以排遣的真挚深厚的情感,笔法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而风味超然,往往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韵味,大大发展了散文的抒情功能。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而又蕴藉着深厚的感情,风格清新自然,从而更易为世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14.
《深弄,那一抹夕阳》这篇散文,写得很“淡”。浓烈的感情,以平淡的“叙述”表达。绚烂过后的“淡”,是能品出至味的。散文的笔触,始终在“老夫妻俩”身上:他们老而贫弱,他们相濡以沫;他们有儿子,但断绝了来往;这散文中,那儿子、儿媳、孙女“存在”着,但没有出现;儿子、儿媳的心上,不再有“老夫妻俩”,但“老夫妻俩”的心上,一时都没有忘却儿子、儿媳、孙女。散文的结尾写道:“老伯对老伴说:‘你抽空去孙女学校看看,帮她把学费交了吧,听说她妈妈下岗了,一家人生活不容易。’”读这平淡的一句话,心头一颤。散文没有大发议论,但谴责的笔触,始终…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后,能够引起关注的散文作品不多,散文创作渐趋于平淡。主要原因是文学理论界关于散文的认识陷入困惑,发展失去方向,大多数散文作家不敢介入社会生活,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散文。只有上述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促使新世纪的散文创作再度辉煌。  相似文献   

16.
<猫>备课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振铎写的<猫>(选自<郑振铎文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性散文,文字平淡清雅,笔触细腻生动,寓意含蓄深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散文易写难工。写人散文比起写景状物散文来,又多一些约束和难度,而写名人、伟人的散文更是难上加难。一难在于涉及名人、伟人,下笔心中惴惴不安,唯恐言语不当,有损伟人形象;二难写人散文贵在人物形象真实鲜活,稍有溢美掩饰,就使人感到虚假造作;三难在于伟人与凡人毕竟不同,以常人之眼之心去观伟人,终有所隔膜和距离,其中分寸感也极难把握,写得太奇异,似有伟人不食人间烟火之嫌,让人敬而不亲,写得太平淡,又仿佛与伟人名实不符,使人亲而不敬……等等难处,不一而足。故在历代写人散文中,佳作不多,精品很少,能…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11,(19):18
"乔治·奥威尔阿叔,你不仅小说写得很预言,连散文都写得超级贴近生活呀,萌得让人掉泪!"网络语言中的"萌"算是个很"鲜"的词,形容热血奔涌的状态。其起源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9.
日前在西安某校听了一节初二的语文课,讲的是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是文章大家,他的散文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文笔朴实无华、意蕴浓郁悠远的散文。写家乡不写别的,单写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的风俗,在大人看来,也许是祖辈传写来的“礼数”,应该去这么做,马虎不得的。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说"米"的重要性。但是,有了米还得想办法把它煮成米饭。写文章也一样,有了"米"——平淡的材料,就要动脑筋,想方设法把平淡的材料写生动,最后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好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