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开放科研数据环境下科研人员的数据伦理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为推动开放科研数据的发展,国内外除了已有的实践内容,包括数据政策颁布、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等外,各国也均积极探索如何帮助科研人员克服与数据伦理有关的障碍,以辅助科学界实现预先设想的开放理念。[方法/过程]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络调研的方法,分析了开放科研数据的实践进展,提出了数据伦理的概念和面向科研人员的数据伦理框架。[结果/结论]开放科研数据背景下数据伦理的框架主要由4个要素构成:利己主义因素、功利主义因素、利他主义因素及实用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厘清科学数据质量控制的全部主体,探索面向科研全过程的科学数据质量控制的主体责任。[方法/过程]引入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采用文献调研、网络调查、案例分析和归纳法,对15本科学期刊中的数据政策文本、涉及到的科学数据中心,以及国内外“数据质量”相关学术论文进行调研分析。[结果/结论]科学数据质量责任主体分为高校科研人员(机构)以及科学数据存储平台、高校图书馆、研究资助机构和专业协会、数据用户四类,各责任主体在不同阶段应承担不同的质量责任。数据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围绕各方参与主体,制定管理制度标准,优化流程环节,建立多主体协同的科学数据管理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立足于跨学科科研合作研究现状和科学自身发展需求,探讨科研人员个体感知对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期挖掘跨学科科研合作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为进一步推动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过程]采用质性分析与组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18位具有跨学科科研合作经验的科研人员作为访谈对象,通过NVivo12软件对访谈文本依次进行开放式、主轴和选择性编码,对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的个体感知因素进行识别,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349份问卷数据,分析个体感知因素的不同组合对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路径影响。[结果/结论]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个体感知因素有5个,分别为:成本感知、收益感知、情景感知、风险感知和难度感知;导致科研人员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组态路径有4条,导致科研人员低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组态路径有1条;在各项个体感知因素中,“收益感知”和“情景感知”是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关键因素,而“风险感知”对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影响作用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社交网站为科研调查者提供了新的调查途径与平台,科研调查者可基于不同社交网站平台,在不同调查情景中实施科研调查以弥补单一调查模式样本涵盖率低的缺陷。论文以人人网、腾讯QQ为例,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匿名调查与非匿名调查获取科研数据的一致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非敏感性量表下两类调查数据具备完全一致性,科研人员可将所得数据直接整合;对于敏感性量表,两类调查数据不具备完全一致性,科研人员只有对获取数据进行相关预处理后,才可进行数据整合及相关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科研大数据开放共享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唤醒休眠科研大数据充分挖掘其价值潜能,对于促进数据资源及科研大数据生态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过程]以生物休眠理论为基础,提出“科研大数据休眠”的概念,并对其发展特性进行分析,进而对其类型划分以及对应的消解机制和演化路径进行论述。[结果/结论]科研大数据休眠是以自发性、潜伏性、再生性、触发性、多线性为特征,以数据被动或主动休眠为类型,以数据激活、数据复苏、数据价值重塑的三阶模型(A-R-R机制)为消解机制,以减少数据被动休眠、促进数据复苏及价值重塑为目标的多路径、多层次、循环式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开放数据政策协同推动和保障了数据资源的开放获取,政策协同视角下开放数据政策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可以为图书开放获取政策协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在分析开放数据内涵和开放数据政策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开放数据政策协同的具体措施,并对图书开放获取及图书开放获取政策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结合政策协同理念与图书开放获取的实际情况,从管理政策协同、利益分配政策协同和技术政策协同三方面提出了图书开放获取政策构建中的政策协同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基于情景分析理论,检验高校科研数据平台功能的可用性,促使科研数据发挥更大价值,实现科研数据全方位管理,推动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的发展。[方法/过程]针对科研过程的阶段特征,采用情景分析法构建了科研过程的4个情景,重点针对实施阶段的情景,以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平台为例开展了眼动追踪实验研究。[结果/结论]初步确定了高校科研数据平台的四大功能定位:用于选题立项的功能,用于科研准备的功能,用于科研实施的功能和用于成果管理的功能。最后对新一代高校科研数据平台功能重新定位与优化,能够实现数据一站式管理、数据开放、数据共享以及数据再利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胡媛  王倩妮 《现代情报》2021,40(10):104-112
[目的/意义] 在第四研究范式下,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高校学生的科研数据需求日益旺盛,深入探究影响科研数据需求管理的关键因素组合,便于引导高校学生对科研数据需求进行管理,促使各环节下衍生出的数据需求规范化。[方法/过程] 本文采用fsQCA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技术、服务、情境、用户因素在何种组合下,能够促进科研数据需求管理的发生。[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揭示了引致高校学生进行科研数据需求管理的3组构型,其中用户因素在科研数据需求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最后针对得到的条件组合提出相应建议,为落实科研数据需求管理相关工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科研人员面临保护科学数据安全的新挑战。[方法/过程]第一步,从政策、资金、设备、平台、科学数据价值、科研人员专业素养的角度设计问卷;第二步,基于问卷回收数据构建SEM模型;第三步,构建SD模型并对6个维度变化进行动态仿真,探究科学数据安全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结论]政策、资金、设备、平台、科学数据价值、科研人员专业素养对科学数据安全具有影响,其中政策、平台、科学数据价值对科学数据安全的作用较明显。[局限]考虑的科学安全影响因素尚不全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SD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素养是数据密集型时代科研人员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必备能力,国内对于科学数据素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和探索阶段。对我国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能力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明确我国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目标与能力评价依据。[方法/过程]从科学数据素养能力研究着手,通过对国外科学数据素养研究文献的调研与综述,深入分析并提取能力要素,按照科学数据素养过程结构内涵进行聚类,确定科学数据生命周期各阶段应该具备的科学数据素养能力;针对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管理与利用行为进行调查访谈,研究我国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能力特征。[结果/结论]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数据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基本架构,为我国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