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辨骚》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辨析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骚的一篇专论。在刘勰之前,汉人刘安、班固、王逸、刘洵、杨雄等对屈原的作品,都进行过评论,但见解不一。而刘勰,一方面指出他们“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另方面,又把屈原的作品与儒家的经典作品作了比较和对照,在具体分析了屈原作品的内容和它的艺术创造性、充分肯定它的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文学见解。因而,读一读《辨骚》这篇历史上评论屈原作品的重要论文,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分析屈原的作品,而且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刘勰的文学观点。  相似文献   

2.
金秋八月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知名楚辞学者黄崇浩教授历经二十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屈子阳秋》。该书由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著名楚史专家张正明先生和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著名楚辞学者毛庆先生作序。张、毛二序称 ,该书“体制宏大” ,“思路宽广” ,“材料详备” ,“见解独到” ,自成体系 ,是近年来楚学研究中少有的著作。《屈子阳秋》分六卷 ,共三十五万字 ,分别论及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屈原的故里和生平、屈原的思想、作品涉及的上古神话、作品年代及其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周建忠先生来信…  相似文献   

3.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素无否定屈原之说,也素无否定屈原《离骚》之说。只是到了“五四”运动前后,谢无量在《楚辞新论》中透露了其师廖季平否定屈原及其作品的议论。此后,又有胡适、何天行、卫聚贤扬其说,其中何天行走得最远。也最为彻底。他认为,屈原这个人物在实际上是不存  相似文献   

4.
用神话-原形批评理论来解读屈原作品《九歌》《离骚》中的“人神恋爱”模式,及其裹挟着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力量的“人神恋爱”原型模式在《聊斋志异》的表现和变形。  相似文献   

5.
有的同志根据《摩罗诗力说》一文得出“屈原可说是我国‘摩罗派’诗人之祖”的结论,认为屈原的作品,尤其是《离骚》“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对此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产生于两种误解:其一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误解,其二是对鲁迅及其《摩罗诗力说》的误解,试将理由述列如次。  相似文献   

6.
辨"骚"     
《离骚》是诗人屈原的作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但是无论对于屈原的评价,还是对于《离骚》的解说,历代都存在着不同看法。其焦点是如何解释“骚”字。本文从字源字形以及民间文化资源出发,认为“离骚”本义是“幽怨的失恋”,屈原开创了中国文人情诗的先河,也体现了屈原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迷离状态。“离骚”也表现了文学创作中“变性叙述”的特点和特色。  相似文献   

7.
屈原及其作品在两汉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及评论中都留有痕迹.本文从屈原作品时汉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同阶段评论者对屈原作品的评论两方面探讨两汉文学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典故词语与其源头在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内容方面联系密切,不是每一个字面都必然在源头呈现.“风雨不改”与屈原的故事及作品《九章》等的联系是密切的.《九章》中的“未改此度”早于《诗·郑风·风雨》序的“君子不改其度”,但可能是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引出.因此在肯定“风雨不改”的源头是屈原的故事及其作品的同时,可以交代《风雨》是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这四篇作品并非单纯的模拟之作,而是王逸等人借用骚体形式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的文学评论性文章,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汉人评论屈骚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中国杰出的现代文学评论家。他写了为数众多的作家论与作品论,评论了“五四”以来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宗师,茅盾对他的评论比较多,是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及其作品的第一人。茅唐写《鲁迅论》的时候,和鲁迅“没甚关系”,“不曾见过面”,而是  相似文献   

11.
以"精明"为核心性格特征的所谓"上海人",既是近代以来上海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上海文化的产物和人格化表现。无论从籍贯意义上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鲁迅都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上海及上海文化始终未能"消化"鲁迅、"溶解"鲁迅,鲁迅也始终对上海文化主要采取批判态度。"上海人"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处在鲁迅人格精神的对立面。在鲁迅那里,与"上海人"的"精明"针锋相对的,是其彻底的反虚伪、反庸俗、反市侩、反财富和权力崇拜的做"呆子"的意识。他在其生命后期不懈地进行对"聪明人"的批判和对"呆子"精神的颂扬,自觉抵抗上海文化、"上海人"性格中的信奉个人利益至上、实利主义的"精明"倾向,呼唤气魄宏大、精神强健、正直、质朴、无私、真诚的"上海人"。鲁迅对"精明"之外的真正能够支撑民族文化革新的强健人格的探寻,折射出强健的生存和战斗的意志。  相似文献   

12.
<离骚>中开门见山的前四句,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屈原及其家族世系的现存唯一的第一手材料.这四句诗内涵极为广博,涉及很多方面的复杂内容,又因为是抒情性的诗歌语言而不是实录,所以对它的解读必然出现巨大障碍,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借鉴前人成就,进行多视角的深入考察,具体考释了"高阳"、"伯庸"、"摄提"、"庚寅"、"孟陬"之所指,从而在较为坚实的文献基础上对屈原家世及其生活时代作了基本描述.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鲁迅的评价:一方面瞿秋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立足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氛围,探究了鲁迅思想和鲁迅杂文得以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语境,考察鲁迅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瞿秋白以坚实的学术品格,准确、全面地考察鲁迅杂感的真实特性和生动风貌。《〈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可谓是政治和学术高度统一的科学评价,也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实践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4.
<论"旧形式的采用">是鲁迅30年代参加"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对新文艺如何利用旧有民族与民间形式、如何看待群众通俗艺术、以及新形式探求如何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等问题发表了精辟见解,对文艺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作出了科学阐释.文中涉及的问题及其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作品常读常新,《大师名作坊(鲁迅卷).在酒楼上、伤逝、阿金》导读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文笔与眼光的观注,汇集了极富新义的论述,将鲁迅及其创作置于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来阅读与考察其中不乏极富启迪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在文学思想史上,鲁迅先生以其独立、反思、否定的精神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但先生提出的“遵命文学”却成了特殊时期被利用的对象,不少评论以此断定先生失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本文结合概念提出的初衷与背景,分析了“前驱者”、“主将”、“将令”、“猛士”、“战士”等词语,试图重新思考“遵命文学”以及与鲁迅整体追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史密斯在中国国民性的言论上,既有相同之处,如“中国人爱面子”、“中国人缺乏诚与爱”、“中国人缺乏时间观念”等;又有相并存在,如史密斯只看到了中国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而鲁迅却着到了速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杂家"鲁迅及其"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目: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家、编辑家、国学家等等。这些名目仅仅能概括鲁迅思想肖像的一个侧面,而不足以包举鲁迅整个的思想地图。鲁迅,只有"杂家"这一个名目才足以囊括其全部风貌。之所以给鲁迅杂家的定位,是与其杂学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其杂学,一言以蔽之曰"三四之学":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  相似文献   

20.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