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编辑的审美观决定着摄影记者的审美观。我们看新闻照片美不美,不能光从画面、构图上来判断,还要从它有没有独立的新闻性、有没有与众不同的视点、有没有能吸引人的地方。老编辑与年轻编辑的审美观不同,他们对摄影记者的照片的理解也就不一样。有的认为照片上人越多,越热闹就是好照片,有的认为画面越简洁越好;有的喜欢特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在报纸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摄影记者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了照片的质量。一个好的摄影记者,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高超的摄影技巧,才能出新闻摄影精品。 一、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是提高摄影水平的前提 有的同志认为,摄影记者和文  相似文献   

3.
首都几家报纸的摄影记者诉苦: “我们报社总编室的同志(包括有的总编辑),要求报纸新闻照片直接配合文字消息刊用。”“他们认为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只能起填空白、美化版面的作用。在设计版面时,先把消息、通讯等文字稿件作了周密安排,最后看到那里有空白天窗,再安排照片。”“有的编辑告诉摄影记者,版面已经定了,要求拍摄一张横幅的照片。”如此等等,要摄影记者去“按图索骥”。如果这些都是事实的话,请问这几家报纸  相似文献   

4.
首都几家报纸的摄影记者诉苦:“我们报社总编室的同志(包括有的总编辑),要求报纸新闻照片直接配合文字消息刊用。”“他们认为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只能起填空白、美化版面的作用。在设计版面时,先把消息、通讯等文字稿件作了周密安排,最后看到那里有空白天窗,再安排照片。”“有的编辑告诉摄影记者,版面已经定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作为我国报纸业务工作指导方针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付诸实践;新闻摄影在报纸宣传中“独立兵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出现了不少上乘之作。然而,纵观报纸上的图片报道,缺乏新意,缺乏力度,平淡肤浅,甚至失实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章。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记者缺乏调查研究的功夫。 新闻摄影是用摄影的形式报道新闻。毫无疑问,摄影记者必须遵循新闻报道一般规律。调查研究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这不仅仅是对文字记者而言的,当然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然而,这个问题往往被摄影记者所忽视。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强调摄影记者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是新闻摄影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第一,调查研究是摄影记者获取报道线索的必要途径。当新闻记者,搞新闻报道,就要经常不断地发现或获取新闻线索。只有这样,新闻记者才不致于“盲人骑瞎马”,在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中,才有可能抓住代表社会经济走向,反映时代精神的报道对象。新闻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有的人总在不断地发现,有拍不完的题材,忙得不亦乐乎,经常拍出平中见奇的力作,而有的人两眼茫然,感到无处下手,或老是拍一些人云亦云的照片?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的功夫,实际情况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路透社摄影记者穆罕默德·阿扎基尔的照片“黎巴嫩贝鲁特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获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这张照片拍摄于2005年2月14日《落基山新闻》摄影记者托德·海斯勒拍摄的照片“悼念牺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士兵遗体抵达里诺机场”获新闻人物类组照一等奖《哥伦比亚人报》摄影记者亨利·阿古德洛在哥伦比亚拍摄的照片“麦德林的斗牛”获体育专题类单幅一等奖盖蒂图片社摄影记者尤里尔·西奈拍摄的“以色列犹太人从定居点撤离”的照片获一般新司类组照一等奖。这张照片拍摄于2005年8月12日Carbis图片社摄影记者彼得斯·雨果在尼日利…  相似文献   

7.
美联社是当今世界上拥有最多摄影记者的新闻机构,共有200多名摄影记者,其中以中青年为主。他们的特点是新闻嗅觉灵敏,采访作风雷历风行,拍摄技术娴熟,发稿时间观念强。从新闻的发生到向全球发传真照片,一般只需半小时。 1994年金秋的一天下午,我专门去位于纽约闹市洛克菲勒中心的美联社总社,拜访好友、美联社摄影部主任阿尔比索。当我请他谈谈美联社是如何培养摄影记者的时,阿尔比索爽朗地笑着说,新华社不也是拥有一支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和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队伍么!  相似文献   

8.
争取照片有更多的见报机会张雅心首都各报每天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照片,有的报社一天要收到六七十张,但被采用的却是极少数。如何争取照片有更多的见报机会?这里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认识拍摄对象的新闻价值。新闻事实是新闻价值存在的前提。有些摄影记者或通...  相似文献   

9.
新闻照片也一样。聪明的摄影记者给无声的照片加上一个生动的题目,像画龙点睛一样点明主题思想,于是静止的画面马上活蹦乱跳起来了,无声的人物说话了,照片上闪烁着一片明亮的光辉。有的照片看似平淡无奇,可是人们一看“无中生有”的好题目,立即理解了它的高深含义,听出了画外音,悟出了潜台  相似文献   

10.
莫被热点新闻灼伤头脑 凡遇热点新闻,各家报纸均不惜版面,力求将文字、图片报道做深做大.然而,在采访这类新闻时,有的摄影记者往往容易产生以下几种情绪,从而导致照片不好看、不耐看:  相似文献   

11.
现代报刊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采用新闻照片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对照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产生了好照片供不应求的现象。如何多出新闻摄影精品,满足报刊对好照片的需求,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 一、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是提高摄影水平的前提 有的同志认为,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不同,不一定要有太高的理论水平,只要有一定的摄影技巧,就能拍出好的照片。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新时期,新闻工作者要搞好新闻工作,必须打好理论根底,没有理论根底,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江总书  相似文献   

12.
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的获取,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同样一个新闻线索,有的记者如获至宝,有的记者却无动于衷,甚至视而不见,这反映了不同记者的感觉器官对周围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应该说,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是衡量记者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新闻线索的价值判断准确,才能将有价值的新闻“吃干榨尽”,否则...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摄影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有的记者忙忙碌碌拍了很多新闻照片,可是角度新颖的照片少;而有的摄影记者想别人所不想,拍别人所不拍,往往能拍出一些不落俗套,不同凡响之作。之所以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摄影记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前者采用了一般人通常使用的定向思维方式,而后者则采用了一般人很少使用的逆向思维方式。什么是逆向思维呢?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和常人的思维方式相反  相似文献   

14.
刘萍 《新闻前哨》2010,(9):86-89
数码影像技术既给摄影记者提供了更好的拍摄手段,也给摄影记者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在"拿起相机,人人都是摄影记者"的全民记者时代,摄影记者应从照片质量、表现细节、报道深度和文字说明四个方面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5.
伦理道德是那些成文或不成文的控制个人或社会行为的准则。具体到新闻摄影领域,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迈克·雷兹说:“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考虑。即摄影记者和新闻媒介拥有宪法赋予的权利去拍摄和发表照片.但我们会这样做吗?”  相似文献   

16.
贵刊第8期刊登的《摄影记者的自我写照》,着墨不多,但摄影记者的酸甜苦辣跃然纸上,使人们对摄影记者的工作和生活有了一个较轮廓的印象和初步的理解。特别是“摄影记者在画乡”的照片、生动地  相似文献   

17.
程前 《军事记者》2001,(11):23-23
网络媒体不仅为摄影记者提供了新的舞台,而且给新闻摄影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冲击,这不禁使人思考,怎样才算一个“E时代”的摄影记者? 1、研究网民的视觉需求,拍摄适合网络媒体播发的新闻图片。2、向“市场”型记者转变。在讲求“点击率”的“E时代”,因特网将摄影记者推向了市场,摄影记者如果不动脑筋认真研究市场需求,不下大力气提高图片质量,最终会被市场淘汰。3、熟练掌握数码设备与因特网知识。4、利用因特网发现新闻线索。因特网新闻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给摄影记者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新闻源。5、使用个人主页展示作品,…  相似文献   

18.
谢明刚 《新闻界》2003,(6):50-51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摄影记者的座右铭让摄影记者的工作"险象环生",但为了拍摄出好的照片,谁愿意临阵退缩!摄影的特性决定了:不直面现场,画面就没有生命.  相似文献   

19.
客观上讲,会议新闻给摄影记者所提供的拍摄条件是相当严格而有限的。重要会议大都在某一个固定会场召开,如果拍摄会场照片,今年拍摄的与去年、前年的没什么两样。再者,会议新闻照片多在会议进行中拍摄,重大的、严肃的会议,有的拍摄者抢拍几张就得离开会场。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拍摄出精彩的会议照片。  相似文献   

20.
除了跑会议、领导活动的时政记者外,多数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每天都在为缺乏新闻线索而犯愁。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等电话.有的眼巴巴地等着主任分派任务.有的等着“捡漏”——时政记者跑不过来的动态活动.有的外报找观点本地找例子.有的一筹莫展……新闻线索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