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审美价值观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元曲的理想、结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是幼稚拙劣的;另一方面,肯定、赞赏元曲的章之美,这恰恰表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性特征,其音乐性和诗化语言是审美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试析宋词的审美趣味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宋词与唐诗,元曲审美趣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宋词具有婉约柔媚,言尽情深,阐幽发微等审美特质。从文本形式看,宋词的形式是其特定审美情趣生发的客观机制;从创作意图上看,宋词人的创作意图是词审美趣味发生的直接动因。从社会审美心态来看,宋人时代心态(包括审美心态)是其词审美趣味生发的外在氛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宋词与唐诗、元曲审美趣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宋词具有婉约柔媚、言尽情深、阐幽发微等审美特质。从文本形式看,宋词的形式是其特定审美情趣生发的客现机制;从创作意图上看,宋词人的创作意图是词审美趣味生发的直接动因;从社会审美心态来看,宋人时代心态(包括审美心态)是其词审美趣味生发的外在氛围。  相似文献   

4.
本对部分元杂剧所表现的命运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探析,认为,元曲作家的命运观念是元代特定环境中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意识,“无奈”是其主旋律,命运观念的产生是元曲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其审美意趣与平民大众融为一体而奏出了“无奈”之音。  相似文献   

5.
当今艺术危机与审美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用抽象的审美意识去代替对艺术的理解,用单一的审美经验对艺术的整体经验进行覆盖,从而在对艺术理解的维度中只剩下了审美,这是对艺术经验的审美意识抽象化处理,这是构成艺术经验的异化的内在根源,也是西方主体化美学倾向下体验学、纯粹美学等产生的根本原因。伽达默尔在反对审美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无区分",认为艺术经验是一个包括了审美经验在内的经验整体,艺术对真理认识的特殊性体现在艺术经验的整体性中。从强调艺术经验整体性特征而言,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思想可视之为反拨艺术经验异化的思考,这也是西方文化研究思潮在美学研究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审美本质特征论”逐渐取得共识。这种文学审美论的建立经历“破”和“立”的过程:“破”的过程包含两种途径,即以“共同美”反拨阶级斗争工具论,以形象思维反拨认识功利论;“立”的过程包含一种途径,即以审美论替代机械反映论。“破”为“立”做好铺垫,“立”最终实现“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审美实践中,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8.
雪莱的《诗辩》阐发了心灵愉悦的诗歌道德本质,具有灵感、想象与感受力的诗人的道德美实现者以及道德审美的普适性,将诗歌审美道德化,将道德作为诗歌审美意义的标尺,论证其具有完善人类德行、净化社会风气,推动世界变革的积极功用。雪莱这一诗学思想既是18世纪英国实用道德哲学的延伸和浪漫主义诗学精神的显现,又是对以科学至上的物质功利主义的反拨。  相似文献   

9.
在审美实践中、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0.
在审美实践中 ,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 ,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 ,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1.
元遗民诗人戴良生于元之盛世,长于元末动荡中,见证了战火中朱明政权的统一和巩固.元明之际的世事变迁,深深影响了戴良的诗歌创作,并使之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具体可概括为三种:清丽之美、沉郁之美与悲壮之美.这些美学形态使得中国诗歌美学愈加丰富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学与化有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中国传统化重心南移,南方化兴盛,南宋词呈现出南方情味,其审美风格以阴柔为美。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化与北方化融合,北方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化的特点。因此,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皆为中日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但从两部戏剧情节的铺陈及结局看,却传递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美意识——生之美学与死之美学。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两国人民在美意识方面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唐人的宏博襟度和美学转型的特征。对现实性美学精神的弘扬、对文学审美性质的重视 ,构合为杜甫美学思想的两个重要层面 ,涉及到审美创作、审美鉴赏、审美理想、美学史观等多种领域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  相似文献   

15.
宋代名臣范仲淹,多次出现于元明时期的戏曲作品中,集中表现为三类典型形象:贤明官员、仁德典范和风流文士。早期戏曲中的范仲淹形象和正史记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而入明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导致范仲淹形象在戏曲作品中最终消失的原因在于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士人阶层所主导的社会舆论和下层民众审美需求的导向作用。戏曲中范仲淹形象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杂剧阶段的古典戏曲,无论在题材还是趣味上都迥异于后世作品。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以鲜明的平民意识成为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代戏剧美学则以其平民主义倾向成为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从元杂剧作家、观众和作品内容三方面可以探析元杂剧的平民意识与元代戏剧美学平民主义倾向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传统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院体画、文人画相互关联,共同并进,名家层出不穷,作品空前繁多,质量高雅精湛.宋代山水画法度森严,百代标程,对元、明、清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韵”是中国书法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其运行轨迹,大致是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宋,深化于元明清。书“韵”生成,源发自书法主体有雅量、气度、神采、高格;对于书法客体来说,即书作要能有“余意”、“态度”、“书外意”、“幽趣”;创作方法上,“和”是要领,多用“卧笔”、“圆笔”、“提笔”、“飘笔”,须“藏锋”、“虚和取韵”。  相似文献   

19.
元代社会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与刘因的和陶诗创作有着莫相分离的关系。76首和陶诗,凸显刘因强烈的“后陶渊明情结”,蕴涵着深刻的隐逸文化要义及审美内涵,并构筑起刘固清高傲岸的隐逸文化人格风范。刘因对陶诗风格的承传与实践,和谐的伦理道德观,及其刻意从内心回避政治的隐逸姿态,在元代政治文化和文学史上都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享受艺术美.而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揭傒斯则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位题画诗作家,他的题画诗意义深远,所表现的“幽人高卧”的山水意境、咏物咏怀的人生理想和诗画融合的审美追求堪称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