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吕叔湘中学的浦丽俐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的展示课,这节课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以数学探究为整堂课的主线。教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在我校一堂小学数学一年级公开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课堂活动的情境,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8+7",这时一位学生快言快语说道:老师"8+7等于15",老师似乎没有听见,还按部就班教学,引导学生探索"8+7"的计算方法,最后小结时,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语言刚落,有的学生喊道,老师,我们早就会了。  相似文献   

3.
2012年7月,我参加了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数学教育界的盛会ICME-12(第12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并做了一节展示课"比的应用"。7月9日下午13:30—16:30是中国展示课时间,我和韩国六年级的同学们共同上了这节课。课进行得比较顺利,只是可能由于语言问题,师生间的相互反馈有些延时。但能感觉到学生对我设计的"和姚明比身高、配糖水"等活动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后与会老师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初三毕业班复习研讨会上,笔者听取了台州市经济开发区组织的一次数学观摩课,这节由杭州市西湖区三墩中学潘老师执教的"二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做数学的思想者"的课,让学生从已有的二次函数基本知识出发,去探究并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又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按照惯例,我出一些探索性的题目,大家进行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今天的这节课好像有点不寻常,我刚走进教室,数学班长就被大家推向了讲台,红着脸说:“魏老师,这节课我们读书,可以吗?”下面的学生附和着。我想数学课读什么书呀,我本想用老师的威严制止这一切  相似文献   

6.
周青 《现代教学》2010,(6):51-51
高三数学复习课如何上,任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通过近三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对数学问题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狭窄。因此,作为高三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应该引导学生将各章节知识融会贯通,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7.
吴正宪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带给了我们数学教学的一种享受。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吴老师的教学艺术,从中也体会到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听后深受感动。下面我从新课标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这节课,吴老师从实践的角度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吴老师的很多教学行为已经超越了数学教学本身,它们体现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教育思想;吴老师还把很多教育理念运用得非常纯熟。所以说,吴老师的数学教学实践是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这节课体现了吴老师在智慧课堂上  相似文献   

8.
圈里圈外     
胡建社 《教育文汇》2011,(12):34-34
前不久,听了一节小学数学研讨课。这节课末尾的"课堂巩固练习"环节,授课老师采用本上的课后习题"圈一圈,填一填",让学生当堂分组讨论练习,学生很快就准确地完成了练习题。课后座谈时,听课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肯定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9.
“有限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是一节较为经典的数学概念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较好地遵循了数学概念获得的一般流程.作为高中“概率”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着眼于大单元教学目标,采用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从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认知出发,逐步形成以集合论为基础的数学观,建立在集合基础上的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的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数学探究学习贯穿了整堂课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四基”,提高“四能”,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又到开学时,依旧嘈杂、单调、乏味。刚送走了一批学生,又迎来了许多新面孔。"王老师,今年是不是你教我们数学?"很多六年级学生问我。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期待。这也许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吧,心里有一些感动。第一节课上的是"位置",  相似文献   

11.
王玲  王凤莲 《山东教育》2013,(10):46-47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提出学习要求:解读数学问题时,我们总是急于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这节课老师更想听你解释“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80页课题“垂直于弦的直径”是从“赵州桥问题”引入的.在教学中,多数老师的设计是:教师给出“赵州桥问题”,经学生思考后,思路受阻,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老师指出:根据现有的知识我们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等这节课学习了新的知识“垂径定理”后,我们就会求解了.下面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师板书课题).接  相似文献   

13.
工作接近二十年之际,居然有幸成为了特级教师张齐华“三门问题”数学课堂中的一名学生。在这次教师和学生角色置换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诸多感受,这使我对理解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所有学生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这些学生产生的途径非常奇妙。活动当天签到时,每位教师都领了一张号码牌,我猜想:互动环节时多半是要抽号回答问题了。当第一节课结束后,张老师在做第二节课的教学准备,却迟迟未见学生来,正在纳闷时,张老师说话了:“今天这节课的学生有点特别,请大家取出号码牌,号码牌上打有星号的老师请起立。”  相似文献   

14.
这节课是王昌胜老师在2007年3月“中美小学数学交流会”上作的一节研讨课。这节课与同台展示的其他课相比。进行得并不十分顺畅,其间甚至有些“磕绊”.但这节课成了参会中美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2008年8月,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这节课中的精彩片段作为我国课例代表向大会作了展示。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有幸聆听了中学高级教师、吴江市同里实验小学校长张玉平老师上的"圆的周长"一课,被张老师新颖的教学设计、朴素的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深深吸引.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集中体现了数学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领悟思想方法的过程,更是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数学素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们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了同课异构,大家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实不管是哪种模式下的课堂,关于数学本质和儿童理解是我们的共同话题,以下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时的一些想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带领学生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到底借助什么样的材料来探究三边关系比较合适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惊叹于华应龙老师的粗纸条(如皋市一位老师的课上也采用了此材料),能够让学生放弃宽度来借助纸条的边线讨论关系,从而逼近数学本质:  相似文献   

17.
黄建华 《考试周刊》2011,(71):171-172
一堂好课如同一篇美文需要由"凤头、猪肚、豹尾"构成。地理老师一般比较注重"凤头和猪肚",而忽略了对"豹尾"的设计,导致虎头蛇尾,"头重脚轻"。最常见的结课方式是对整堂课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并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给整堂课画上一个句号。其实,一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这节课的终结,它应该给人恍然大悟的感受,给人追根究底的探究欲望,给人发自内心的赞叹,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数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一瞬间就能完成的事,必须有量的的积累。那么,初中生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学习效率呢?1.从课堂做起。首先课前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就会很难接受,课堂不专心就会错过老师讲的重点。不做笔记课后就难以复习,老师都是有一定经验的,不是重点老师不会板书出来,因此我们要把这些精华记下来。课上的思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节课都没有任何思考,那么这节课  相似文献   

19.
认真阅读了王亚军老师的教学设计,感慨颇深.笔者认为有以下亮点——1.注重探究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20.
读罢文卫星老师的课例“在双基模块的基础上构建双基平台”,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和思考.笔者的第一感觉是:这为我们提供了一节现实的高三数学教学的理想范例,它必然会成为高三复习教学的一个“经典”素材.逐渐被更多的同行所参照和记忆.毋庸置疑,在大力推行数学(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数学同仁们对数学和数学教学已有了更深人的认识,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策略电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不可否认这样的现实,当前的高三数学复习课,能像文老师这样立足双基模块,构建学生发展平台,站在这个教学思想观念的高度来进行复习教学的课例实在太少.也因此,笔者才敢坦言,教学的这一思想观念,才是一节课特别是高三数学复习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就这节课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至少我们从文老师的课例中.看到了在教学现实和理想之间探寻的思路及方法.所以,每一次拜读,似乎都能从中发现些什么,思考些什么.给人许多启迪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