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7 毫秒
1.
近日在《新华文摘》上读了舒芜先生一篇文章——《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他说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易,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各有特色:陈迩冬爱用破折号,黄肃秋文章里惊叹号多,张友鸾好用句号,周汝昌“大括号里面又套小括号”,舒芜喜欢分号,王利器“一逗到底”。标点符号的使用,体现着作者的风格。舒芜说“对作者的‘标点权’,应该与著作权一样尊重,轻易不要随便改动,磨掉了特点”。  相似文献   

2.
《传媒》2000,(7):38
人民出版社编审林穗芳多年来致力于中外标点研究,所写《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一书已由该社出版,全书430页,约30万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标点的基本理论知识,标点的词源、概念、对象、功能、层次以及标点  相似文献   

3.
屈考 《出版科学》2000,(2):64-64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林穗芳的新著《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430页,30万字,定价24元)。全书分三篇。第一篇《标点概说》是理论篇,论述标点概念、对象、功能、种类和层次。第二篇是历史篇,分《汉语标点的历史发展》、《外语标点的历史发展》、《从历史比较看现代汉语标点系统的特点》三章,介绍了我国现用标点符号少数如何从古代传承下来,多数如  相似文献   

4.
标点和数字     
王乾荣 《传媒》2002,(1):50-51
我读过舒芜先生一篇文章——《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他说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易,发现与他打交道的一些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各有特色:陈迩冬爱用破折号,黄肃秋文章里惊叹号多,张友鸾好用句号,周汝昌“大括号里面又套小括号”,舒芜喜欢分  相似文献   

5.
黄鸿森 《传媒》2001,(11):41-41
《北京青年报》2000年8月25日第34版刊出碧言作《孙立人将军给冰心先生的信》(以下简称“碧文”)。作者给这封原无标点的文言信加了标点,并在说明中提供了背景信息。孙氏手迹第一页也作为插图刊出。读后,觉得所加标点颇有值得斟酌之处。现将刊出的加有标点的原文照录如下,[]号中为笔者提出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6.
编辑修改稿件时常为标点符号所困扰,因为标点符号同汉字一样,具有表意功能,在文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有些同志并没有对标点符号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用起来漫不经心,其中也包括某些作家和从事多年文字工作的同志,稿子中也常有脱略、乱用、书写很不规范的现象,使某些好稿子因而失色,令编辑感到遗憾。稿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规范,表现形式大体有7种:(1)“点号”出现在一行之首,书写时不单独占格。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新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的位置》指出:“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  相似文献   

7.
标点的逻辑功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标点符号的掌握和应用体现了编辑工作的基本功 ,也是编辑在编校工作中的着眼点之一。事实上 ,标点不仅能表达语气、停顿 ,它在语段的性质、作用、含义和结构等方面都显示着重要的逻辑功能。下面结合常见语例 ,试作辨析。   一、表强调一般地说 ,一个简单的单句中 ,句子成分之间是不必加标点的 ,但有时为了强调其中的谓语或宾语 ,需要把句子的顺序倒置 ,这样 ,在被强调的句子成分后面就要用标点符号隔开 ,以免引起误解、费解 ,这里的标点符号就表明了句子成分间的逻辑关系。如 :例 1 听见没有 ,警卫员 ?(《丰碑》)例 2 怎么了 ,你 ?(《荷…  相似文献   

8.
学习运用标点符号:是件很严肃的事儿,可很多报道员在实际新闻写作中,未引起重视。 郭沫若说过这样一句话:“标点好象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 事实的确如此,标点符号运用得好了,无论从文章的文采上,还是从稿子的见报率上,都是大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9.
有的记者、通讯员认为,广播稿对标点的要求不象报纸那样严格,因此,在写广播稿时,对标点的运用很不认真,或者“逗”号到底,教人读得上气不接下气,或者干脆不用或少用标点符号,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在  相似文献   

10.
吕叔湘先生在《整理古籍的第一关》中指出:"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斟酌的地方很多,但是关系到正确和错误的,主要只有断句(传统意义的句)和引号起讫这两件事。"受吕先生这段话的启发,平时翻检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1982年第2版),发现书名标点中也有不少地方值得斟酌。现特将其分为三类整理出来,供是书读者及整理者参考。一书名类首先说明一下,为排印方便,摘录原文时一般都改用相应的新式标点符号(专名号略去),但本类中所涉及到的需加辨析之处仍沿用书中标法。  相似文献   

11.
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在上小学时就听老师讲过,以为不难学,从来不把它放在心上。直到当了编辑,落笔改稿时,才发现标点的应用颇费斟酌,如果用得不当会影响意,不能掉以轻心。林穗芳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外标点符号的研究,我有幸成为他所《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一书的责任编辑。读完书稿,我心里确确实实很受感动。小小的标点符号往往不受人重视,林先生却以它为研究对象做成了大学问。  相似文献   

12.
1934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短文,题为《点句的难》(后收入《花边文学》一书),批评当年出版的标点本古书标点多错,“竞连极平常的句子也点了破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于今为烈”:几乎是无错不成书,而且往往把并不难懂的地方点破了。  相似文献   

13.
编后     
本刊本期有好些文章值得读者深思、细读,特予推荐。 例如林穗芳先生的《关于“著作”概念和著作方式的历史发展》,就是编辑学研究中重要的新成果。它是林先生有关出版科学基本概念系列研究的又一力作;文章论述的“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著作方式的历史演变与多样化发展、如何区分古代著作活动与编辑活动三个问题都是编辑学研究中争议不少的重大理论问题。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指出:古代编辑活动与现代编辑活动的内容、方式、范围不尽相同,但本质特征应当是一致的。无论古今,为出版而选择、整理加工自己组织来或别人投来的书稿,均不属著作活动。“撰”“编”“辑”“注”“修、纂”等在《古籍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著”“编著”“编写”“编纂”“辑”“编”“编辑”“整理”“编定”“编订”“选辑”“改编”“校”“注”“句读、标点”“补编、补遗、续编”等在《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都是因为它们直接与成书方式相联系,而不涉及出版问题。文章还指出,在古代非著作方式的编辑活动存在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4.
舒芜先生在《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一文中说:“对作者的‘标点权’,应该与著作权一样尊重,轻易不要随便改动,磨掉了特点。”正如人们作文要选择词汇一样,人们也是完全可以“活用”标点的,甚至可以说,很多情况下只有活用巧用,才能显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刘辰 《出版科学》2002,(4):23-26
《编辑学理论纲要》向着建构成熟的编辑学框架结构和理论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主要表现为编辑学体系三板块结构模式的确立,编辑理论研究成果包括“编辑”概念的整合,编辑活动起源的新概括,编辑活动历史演变过程的划分,以及对编辑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自1991年刊出《再论何谓编辑》以后,我有幸得到姚福申等几位先生的批评。去年以来,又见到王耀先先生的《关于编辑、出版的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李长声先生的《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读书,1993年第9期),特别是林穗芳先生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受益甚多。深感编辑概念这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不同观点的佳作并起,美不胜收,它或许可望成为出版科学中收获最大的一次学术讨论。而近两年来,为这讨论而询问和关心我的人颇多。于是,想到联系自己的读书心得,写这《三论何谓编辑》。  相似文献   

17.
汪原放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用新式标点和分段整理中国古典小说的老一辈出版家。从1920年起至1926年,他标点、分段出版了《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10多种古典文学名著,为祖国的文化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六十年代初,汪老退休之前,我在原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与汪老同在一个编辑组学习,听他谈过有关当时标点古典文学名著的情况,还看过他撰写的100多万字的《亚东图书馆六十年》。我想借《编辑学刊》的一角,介绍汪老整理《水浒》等标点本的一些片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一位朋友拿来一篇《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的言论稿,让我给他参谋参谋。看完文章后,我对他说:“稿子写得不错,就是有几处的标点用得不妥……”没待我把话讲完,他便开腔了:“只要句子通顺,没错别字,标点点的对不对都无所谓,到时编辑会给点好的。”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  相似文献   

19.
整理古籍,标点是最基本的工作。唐人李匡文说:“学识如何观点书。”(《资暇集》)可见古时点书就需要有丰富的学识。我们今天去古已远,标点古书的困难就更多了。近年出版的古籍标点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标点失误的问题,即使是专家学者整理的书也在所不免。看来,标点还是古籍整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们说错误多少,也是比较而言的,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如果是一部三十万字的书,平均按十个字一个标点符号计算,那么三十万字应加三万个标点,千分之一就是三十处,即使出了一  相似文献   

20.
标点符号是图书质量检查中的重要一环,对图书整体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在实际编校工作中,标点符号的运用规范又常常被忽视,因而形形色色的标点错误层出不穷。本文拟从编校工作中最常见、最易犯的标点错误入手,通过举例分析这些错误的出现原因及改正措施,以期引起广大文字工作者对标点符号规范应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