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华东六省一市为样本,采集面板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对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职业教育与华东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即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从长远看也会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通过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促进其向城镇转移及市民化进程;提倡通过多主体协作机制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更好地应对劳动力转移后的多元化需求等。  相似文献   

2.
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详细论述了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一系列政策性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3.
实现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是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深化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既有必要也是可能的,高水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农民个人发展,因此必须从职业教育本身、现存制度环境等多视角来讨论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目前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三个方面的限度:职业教育效能不高影响转移培训的质量;劳动力转移培训带来的人才外流效应影响了农村建设与发展;职业教育不能改变农民身份难以促使农村劳动力实现真正转移.要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为转移劳动力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通过树立城乡统筹发展思想,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安排,以高水平的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发展,并实现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最大程度突出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通过对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能力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全面构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第三方监管机制,基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倡导多主体网络协同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等策略。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功能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农村职业教育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的能力不足.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此,拓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积极展现其化民、安民、育民和富民功能;同时构建和选择具有较好适宜性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当前随着新城镇化的推进,转移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亟须提升职业能力以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文章从梳理新城镇化建设、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关系入手,通过对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结合国外成功案例,提出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相关保障措施;加强各类企业使用和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双主体作用;引入第三方职业教育与培训监管机构等措施,以期有效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必须构建有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这些模式包括:学校主导的区域协作转移型、校企合作转移型、城乡统筹转移型、政府主导的资源整合转移型和制度创新转移型以及以企业和社区为主导的转移模式等。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农村职业教育要更好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应重新确立培养方向,创新办学模式,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与城市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增强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影响转移劳动力的收入,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距离,因此,政府必须统筹规划,职业学校必须抓住契机,通过建立配套健全的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相关的激励竞争机制,从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江苏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赋予江苏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它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统筹,面向本地、本省、全国乃至国际劳动力市场,积极承担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工程,并把它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长远战略加以规划和实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层次单一化、目的商业化、方向随机化以及生存和发展边缘化等现状严重影响其固有功能的发挥,难以在量、质上满足农村劳动力提高职业技术技能的基本要求,大大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此,应“亡羊补牢”,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多方合力夯实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技能。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大有作为,它具有“化民”、“安民”、“育民”、“富民”等独特的功能。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分别构建以政府、学校、企业和社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同时必须实施积极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包括:目标策略、办学策略、经费策略和课程策略等。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三农”问题的焦点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焦点之一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探讨职业教育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在目标、社会功能和投资主体上的偏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消极影响,认为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制度的调整,将农村的职业教育作为顺应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手段,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受教育水平较低、转移就业缺乏稳定性和有序性等困境。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有效转移的重要渠道。要顺利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提出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实现职业教育和劳动转移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是统筹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则是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确保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有效手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职业教育可以为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提供切实保障,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空间;而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也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办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促使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变革。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于劳动者职业技能、收入、生活满意度、城市融入、就业稳定性与满意度以及培训与创业意愿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探析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作用机理,提出加强政府扶持、引导与宣传;鼓励行业协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到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举,促进城市融入;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提升转移劳动力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动性和参与意愿;加强转移劳动力终身教育机制的构建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而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这就要树立“以农为本”、“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建立富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活职业教育投资体制,建立职业教育保障制度;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将发生转移.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技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作用不可忽视.文章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培训如何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几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转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