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乙己》是教科书中的经典作品,在艺术布局上,不但使用了“我”为主线、固定场景、虚实相生的手法,而且还把人物放在一片笑声中,在强烈对比中表现社会的悲凉,唤起和激发读者的斗志。另外在细节安排方面也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学生真正领略了文中艺术,将会油然而生对语文学习的憧憬和向往。  相似文献   

2.
诗经民歌和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作为诗歌鼻祖的"诗三百",在形式、内容、思想、艺术技巧等方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其后的两汉乐府叙事性民歌,不仅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并且对其叙事艺术技巧加以继承和发展,在矛盾冲突、结构布局、人物刻画、语言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了一些类似后世戏剧艺术手法的特色,汉乐府中这些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可以说是后世戏剧艺术表现手法的滥殇.  相似文献   

3.
杨绛女士的新作<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历程.杨绛所记叙的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平凡的生活琐事,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我们仨>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结构上看,作品三个部分既互相独立,又有机统一;从三个部分的关系看,虚实相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整个作品含义丰富、蕴藉多端.  相似文献   

4.
高万隆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4):44-46,49
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的浪漫艺术主要的主要特色。虚实手法贯穿整部喜剧,统摄了整个艺术机体,其特点是虚实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该剧的虚实手法主要表现为情节线索的虚实、喜剧场景的虚实、心理表现的虚实和人物关系的虚实四个方面。在该剧中,莎翁的虚实手法运用,娴熟自如,多姿多彩,相映成趣;既丰富了剧情,也增添了浪漫氛围。该剧虚实相生的枢纽是超自然力量。显然,莎翁虚实手法的运用与其喜剧浪漫艺术和喜剧理想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孙悟空是几百年来家喻户晓的神话英雄.他智慧非凡,蔑视一切传统的礼法和制度,具有反抗压迫、战胜邪恶的战斗精神,体现了古代人民摆脱压迫的强烈愿望和反抗精神.他是动物性、神性和人性奇妙结合的艺术典型.他幽默诙谐的个性特征,使得这一人物形象让人们感到更生动活泼、逗人喜爱.这一艺术形象是真假虚实的辩证统一,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是<西游记>一书独有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虚实作为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诗文、小说、戏剧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创作中。对于文学而言,这一方法涉及到创作中的题材处理、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的描写塑造及意境的创造等。虚实方法的运用也关系到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在今天的各体文学创作中,虚实仍是不可缺少的表现方法。对此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文学创作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当代文艺理论的深化、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李安清 《天中学刊》2001,16(Z1):37-38
<阿房宫赋>在语言音韵上匠心独运,依据情感的变化安排语言音韵的节调和韵律,使作品在语言音韵上具有整齐和谐之美、抑扬跌宕之美、悠扬回环之美,从而形成一个声情谐美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8.
建立在有无之辩基础上的道家虚实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艺术创作及艺术审美心理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虚实美学思想包含着三个重要的基本观点--虚实统一,虚实相生,实生于虚.它一方面阐明了虚实的相生与统一,另一方面又以虚为本,对"虚"进行了强调,从而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审美心理,将中国艺术创作引向了虚实结合,以虚为尚的道路,使中国艺术表现出追求无限、崇尚空灵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刘章新诗>在入世求真的心态、天人合一的意境、虚实相生的手法、音韵和谐的语感诸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民族诗歌的优秀传统,研究<刘章新诗>在吸纳传统审美经验,改造新诗方面的足迹,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洪深的<赵阎王>与奥尼尔的<琼斯皇>的表现主义手法极为相似;但前者的内容取向是现实主义,而后者则主要表现现实的荒诞、人性的弱点,具有主观性.洪深的艺术内容取向和思 想取向不统一,在当时新文学作家中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作为语言中变化最快、最敏感、最活跃的词汇也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语料库。在这些新增加的词语中,有些未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慢慢从人们的口中消逝;而有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网络、新闻媒体上,甚至于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也频繁使用了,如“被和谐”、“被代表”、“被增长”等“被××”结构的新词语。  相似文献   

13.
身的本义指妇女怀孕,引申指身体的躯干,再引申指整个身体,又引申指其他物体的躯体部分;从整个身体又引申指自身、自己,再引申指亲自,生命,人的一生、一辈子,从自身又引申为代词我,又引申为身份、地位;从亲自引申出体验、实行,再引中为担当、担任;从整个身体又引申为量词身.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谈“学问”来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指出其弊之一。只注重学书本知识,忽略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学生脑中缺乏“?”,也就缺乏创造的种子。所以教育者要转变“学问”的旧观念意识,不仅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首先学会问。学生有了较强的问的能力,也就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明天才会闪烁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但是,“马克思主义”一词并不是首先由马恩提出的,对这个概念的探源,对于我们现在和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创世记》中的植物这一特殊角度入手,从存在论、意象论、创造论等三个意义层面出发,分别指出,植物是天地万物的食物来源,是上帝之自由意志的表象,是生命本体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场域.  相似文献   

17.
“尽如人意”经常出现在否定句中,与否定词“不”凝合,形成新的语法单位“不尽如人意”。通过重新分析、省略,凝合的“不尽如人意”进一步演变。在演变过程中,同时还受汉语固有的词汇系统的制约,次一级语法单位的意义或者沿袭不变,或者历时演变,从而为“不尽如人意”的分化、重组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张川 《培训与研究》2008,25(3):44-46
近些年来,中国音乐史学界时“横吹曲”的研究,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为肇端,逐渐受到关注,其主要成绩在于考察横吹曲的记录与传承,揭示其发展的不同形态以及文献的辨伪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文献的挖掘和整理,运用多元的学术视野,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欣  陈长利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5):65-67,75
"们"字虽是汉语中常用字,但何时在汉语中开始使用,其语源是什么尚不清楚,通过对古今语料的分析,以该字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探其源,结论:"们"字的语源是"民"。  相似文献   

20.
文言词"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词之一,"然"的用法和词性都比较复杂,对"然"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