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岩洞石刻,经历了浮雕、仿真雕塑及西方现代雕塑相融合的发展阶段,上海艺博会近年展示的作品表现了当代雕塑的最高水平和多种艺术特色,暗示了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石刻记录了大量的复音词,以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起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数据库,然后对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进行定量统计,并分别从语法构成和语义构成两方面对汉魏六朝石刻复音词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3.
汉魏六朝是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魏六朝石刻语料具有鲜明特点。在经专家确认的汉魏六朝石刻中选取了1306通作为研究对象,对汉魏六朝石刻偏正式复合词的构成进行了分析,从语法构成和词义构成两方面探究其构成特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石刻中的语料非常丰富,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研究六朝时期词汇的重要出土材料。本文从汉魏六朝石刻中数字缩略语的构成、词义的发展以及语用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成都师专学报》2002,21(3):63-66
章通过对“居盈”、“则百”等最早见于汉魏六朝石刻的词语的解读和分析,充分说明汉魏六朝石刻在汉语词汇研究、尤其是在汉语词汇史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强调了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域性强、特质独具、文化内涵丰富的镇江地域六朝陵墓石刻,是国之瑰宝,是古今中外专家学者记载与研究的重要对象。而在已取得的丰富成果中,围绕镇江地域六朝陵墓的分布格局、墓主认定、石刻定名以及文化特征等诸多方面,尚存在学术见解分歧的现象。这提示我们,对镇江地域六朝陵墓石刻的研究,仍须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六朝时期的文学与清谈、绘画与书法、陵墓石刻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同时期的西方古罗马文化同样被认为是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 ,众多的唐人墓葬 ,尤其是帝王陵墓 ,其中保存了大量的雕刻、塑像艺术。绵延分布在关中平原北部的唐代 18陵 ,每座陵前都有精美绝伦的巨型石刻 ,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华表、碑碣、文官武将、侍臣、外国使节以及瑞兽类如天禄、翼马、犀、羊、驼鸟、狮、虎等等 ,号称“三百里唐代石刻艺术露天博物馆”。其中的顺陵走狮、献陵石虎、昭陵六骏和乾陵翼马 ,是唐代陵墓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一向被誉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典范。顺陵是武则天母亲杨氏之墓 ,位于今咸阳以北 15公里处的礼泉县顺陵乡。走狮屹立于陵墓南门…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雕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民族传统。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彩绘陶塑。殷周时代的青铜器、玉雕、石刻都有生动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战国木俑的色彩浓丽明快。到了秦汉时代,简练生动,深沉雄大的石刻和陶塑大量出现,特别是在临潼始皇陵陪葬坑发现的数以千计的大型彩绘武士俑,不仅造型多样,比例准确,而且色彩鲜丽,神态逼真,标志着我国雕塑艺术发展的新水平。佛教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后,经过二三百年,到两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当时各族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艺术也随之迅速地发展起来。我国古代艺术匠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雕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民族传统。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彩绘陶塑。殷周时代的青铜器,玉雕、石刻都有生动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战国木俑的色彩浓丽明快。到了秦汉时代,简练生动,深沉雄大的石刻和陶塑大量出现,特别是在临潼始皇陵陪葬坑发现的数以千计的大型彩绘武士俑,不仅造型多样,比例准确,而且色彩鲜丽,神态逼真,标志着我国雕塑艺术发展的新水平。佛教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后,经过二三百年,到两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当时各族统  相似文献   

11.
石刻是文献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桂林碑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桂林各种戏曲演出活动的状况,多是通过碑刻中一些只言片语来勾勒其貌:一是凑份集资"醮戏"演出;二是酬神祭祀表演傩戏;三是墟日贸易村民聚戏。这些记录提供了清代桂林戏曲演出活动的珍贵资料,对广西乃至我国戏曲发展的研究具有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汉代墓葬形制与墓前神道石兽的形成,不仅受制于汉代丧葬礼俗的直接因素,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其地域、传承、及其相关背景的不同,各地石刻造型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汉代丧葬礼俗的日益完备,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确立,为我国陵墓形制及石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轮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惠安的石雕石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产业集群的升级遇到阻碍。文章以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为出发点,对惠安县洛阳镇的石雕石材企业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型产业集群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夏秋之际,在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复建工地,我们发现了500多块石窟塌落的造像残件。其中有的石块可以在1954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的《云冈石窟》第14卷中找到旧照,有的石雕残块与1992年昙曜五窟窟前出土石雕能拼接在一起。事实证明,这些石雕残块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在昙曜五窟前发掘过的,但又不知何因被填埋在远离昙曜五窟的第12窟正前方的南北向探沟内。经我们调查核对,还找到了一些石块在石窟中原来的位置。这些石雕对我们了解云冈石窟造像,进行雕像恢复以及开展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龙”的形象产生由来已久,追溯上古时期已可见其雏形。在汉代,“龙”的形象已作为汉画像砖石墓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龙”形象题材丰富,造型灵动。作者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外部形态的分类等方面做了综合的考证,使用图像学和符号学的方法,总结出该地区“龙”形象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南京麒麟铺一对南朝陵墓神道石兽过去一般认为是宋武帝初宁陵神道前列置。但据文献记载,初宁陵应该在蒋陵东南蒋庙附近,陵前仅设简易的竹木制的“标”,推测位于今马群一带。长宁陵与初宁陵同属钟山陵区,但比后者远,神道石刻又经南齐搬移,与麒麟铺石刻的位置及特征完全吻合。因此,麒麟铺南朝陵墓石刻更有可能属于宋文帝长宁陵。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新发现的大型猪型石雕为题,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考察猪雕的埋藏位置,在与玉器制造业同样发达的其他遗址对比后发现,目前为止墓上放置石雕的方式是凌家滩遗址所独有;其次对放置"玉猪"的动因作出分析,认为与当时的自然崇拜有关;最后将史前猪的雕塑做了归纳,认为以野猪为原型的石雕在史前被人们赋予了比陶塑作品更深远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黄山脚下的古徽州 ,曾因明清时期徽商的兴起而盛极一时 ,至今保存着众多完好的古村落群 ,遍布其中的不计其数、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石雕 ,被世人并称为“三雕”。本文描述了古村落中的三雕艺术及其与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汉代篆书的成果因隶书的巨大成就而没有得到书家充分的肯定,汉代篆书名碑亦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石刻书法的全貌。汉画像石题记作为刻石文字体例之一,率然纯真、风格多样,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当时书体的风貌及各种书体演进之轨迹。本文从汉画像石题记中搜集到的小篆与杂体篆来进一步阐述汉代篆书的发展以及汉代篆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旗县山陕会馆是一件反映清代商贾文化的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瑰宝。本文通过对山陕会馆建筑中保留的各种组建、雕刻、绘画等艺术精品中的崇儒、信佛、敬道印痕进行分析,探讨清代商贾思想领域儒、道、佛的三家思想之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