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9 毫秒
1.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是魏末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是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音乐思想则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中。声无哀乐而有"和"是嵇康音乐思想的核心。在《声无哀乐论》中,他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他  相似文献   

2.
正嵇康,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声无哀乐论》完整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层层推进的八个回合的辩难,不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一系列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其核心观点是"声无哀乐",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  相似文献   

3.
魏、蜀、吴三国以及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混战,使各族人民的音乐文化不断融合起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乐人和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这一时期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他的论文《声无哀乐论》阐述了一些根本的音乐美学问题,讨论了音乐与生活、与哀乐、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将介绍嵇康本人、《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声无哀乐论》中存在的理论矛盾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嵇康《声无哀乐论》在音乐和情感、音乐与政治关系上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这对传统的《乐记》是一个很大的颠覆,二者冲突的实质是对音乐本质认知的差异;《声无哀乐论》提出的音乐观点实际是对儒家"礼乐"传统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乐记》与《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由于它们对音乐本质的不同理解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乐记》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对人身心的调节作用,重在说明音乐教育的社会作用;《声无哀乐论》明确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却又没有否认音乐对人心巨大的感染作用,强调在音乐教育中关注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6.
嵇康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自律论"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反映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以及音乐的功能等诸多问题。《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不但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逻辑角度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典型命题论证进一步认真分析与研究,旨在说明嵇康以哀乐"名""实"之辩来阐述"声无哀乐"的思想认识的合理性思路.  相似文献   

8.
《声无哀乐论》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音乐"自律"等美学观点。他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不能表现感情也不能唤起人相应的感情,是独立的存在,不会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同时,他也肯定了音乐移风易俗、娱乐和养生的作用,但是否定了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丹 《文教资料》2013,(18):63-65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涉及了两个音乐本体的概念:音乐感性本体及音乐理性本体。他认为,音乐并不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风尚,音乐本体不是情感,而是与时代政治和人们情感无关的声音的"自然之和"。可将"自然之和"的特性贯穿于《声无哀乐论》的育人功能之中,使音乐成为"人性"的音乐和"我"的音乐,从而秉承"自然之和",完善个体人格。  相似文献   

10.
魏晋是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标志无疑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把音乐从封建政治功利中剥离出来,使音乐得以变得纯粹。在其著作《声无哀乐论》中通过辩论详细定义了声和音并深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与构成以及功能。他的音乐理论是对当时主流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反动,两种美学思想既对立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通过从"观物"之"我"所呈现出的不同心性修养入手,探讨了三种物我关系。第一种是具万物一体之爱的"大我"之境;第二种是"挟私蔽欲"的"小我"之境;第三种是呈现万物的本真情态,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对“自我”的认识是建立在道德主体及其道德体系和规范的符我人格的实现;其次还要求将仁爱之心外推,强调在社会集体的土壤中获得自我完善。因此,儒家合之上的,认为“自我”的本质是仁,首先是对己之德的要求,即修身,通过自我修养去追求理想自的“自我”是作为一种过程而存在的,表现为道德自我的造就过程以及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性过程。  相似文献   

13.
虚拟自我是人学研究之核心,是近年来活跃于人学界的主要概念之一。虚拟自我就其重要性而言,它不仅是自我的精神性表征,也是对自我虚拟人性的总结和概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虚拟自我一定会在痛苦境遇之中找到摆脱异化之路,并以芬芳之花朵绽放在人学百花园地。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与西方文化的天人分裂不同,中国文化中自然既不是人化的自然,同时人也没有消失。王国维的“有我”与“无我”是对西方诗的概括,并不符合中国诗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应概括为“至乐自然”。“至乐自然”是《庄子》评判音乐美的标准。美好的音乐有籁乐、至乐、天乐;不好的音乐有失性之乐、屈礼之乐、不适之乐。“至乐自然”反映了《庄子》对音乐本源的认识,音乐是“道、心、物”三位一体的产物。“至乐自然”规定了音乐“和”的功能。“至乐自然”肯定“有声”、“人为”之乐。“至乐自然”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历程。庄子是道家音乐的伟大旗手。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普遍存在自我意象模糊、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等心理困惑。本章从心理学视角就人的本质、需要、化冲突、教育冲突和个体社会化几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困惑进行深层剖析。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人的本质、需要方面是弗洛姆、阿德勒的追随,在化冲突中,他们选择多元化和先进制度;在传统与“柔性”教育中他们实践后;他们的人生哲学大致经历:被动中的自我——以我为中心的自我——社会化中的自我。  相似文献   

17.
民族器乐在作品体裁、形式以及表演手段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上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影响民族器乐作品风格的主要因素是作品的时代背景及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影响民族器乐演奏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原作风格及演奏者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8.
试述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音乐美学角度阐述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通过对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核心教育、音乐与体育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的深层剖析,挖掘音乐在当今素质教育中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本文中,作者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学说,紧密结合《黑暗的心脏》的结构,对马洛的刚果之旅加以分析。马洛的身体之旅也是他从意识深入无意识发现分裂的自我的过程,在非洲丛林,马洛的自我失去了超我的制约从而与其分裂的自我即库尔茨进行了认同。  相似文献   

20.
<庄子>对音乐的论述无形式上的系统,宇宙化的音乐是能表现"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天地境界"天乐".庄子讲求在"虽出人工,宛若天成"的艺术技巧修养的基础上,经过精神修养,实现音乐与宇宙的和谐为一.他强调适性之乐,注重音乐的个体娱乐性,而不是群体的政治教化.本文旨在通过<庄子>的道论,根据"法天贵真"的主旨,批判儒墨乐论,探讨庄子乐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