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继春 《甘肃教育》2007,(10S):55-55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讲求策略,而高超的策略也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所体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动态生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当今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的普遍追求.更是目前教学研讨的时髦话题.生成,既有教师通过“预设”预约的.这是教师的期待.亦是对教学的肯定:生成.也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自身的探究、体验、感悟进发出的“灵光”,令人惊喜!课堂教学是施教者与学习者的“成长历程”.动态生成是教师教学生命的体现,更是学生学习生命的体现。精彩的动态生成,体现了课堂的活力.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生命化课堂的理想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陈华忠 《辽宁教育》2005,(12):41-42
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面对这一新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生成性”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新课程实施的艰难所  相似文献   

4.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教师如果对课堂动态生成处理得当,将会使学生获益匪浅,也能使整个课堂异彩纷呈,放射出无限的活力;反之,如果处理不当,既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有可能弱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杨鑫 《中学教学参考》2010,(17):100-100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科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科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它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动态生成”信息。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敏锐的目光和智慧的头脑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将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将促成课堂更多的精彩。  相似文献   

6.
王毅 《辅导员》2009,(14):69-69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病,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必须是真实的,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具体实施以及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是动态生成的。那么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又该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程和新教材,让课堂生成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呢?下面是本人就数学课堂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生成”通常是指学生进入预设之后,由于教与学双向互动而随机产生出来的反馈信息。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  相似文献   

8.
许守达 《山东教育》2004,(31):45-45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新课程强调问题的“动态生成”,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新课程十分重视情境创设。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动态生成”数学问题,同时又在活动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林仁振 《考试周刊》2013,(81):74-75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变化、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理念说明: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式,都呈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多因素事先无法预料“,互动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作为推进教学重要手段的“提问”,也应采取一些应对策略。笔者认为,要提倡教师采用“生成式提问”。所谓“生成式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提问的一种教学策略。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谈谈“生成式提问”的一些有效策略。一、找准“起点”,分层施“问”《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在此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让课堂教学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苦心与精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合作与探完,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迎接高效课堂的精彩到来。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地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前无论教师准备多充分,也无法预料到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而“意外”恰恰是动态生成的资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出现的各种信息,正确处理,使它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从巧用意外,成就课堂精彩;推波助澜,促进思维发展;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使凝固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  相似文献   

14.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达到的境界。“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从而使数学课堂异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董军 《考试周刊》2012,(17):40-40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着各种“意外”的变化,如果教育者能面对这些“意想不到”而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那些不可预见的偶然将会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将活力无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华忠 《吉林教育》2005,(10):31-31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面对这一新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新课程的价值所在,也是新课程的艰难所在。  相似文献   

17.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同一情境中的不同策略会在课堂上展现出不同的场景.即使教师在备课中预设得再充分,也难以全部预料到课堂中生成出现的各种情况和细节.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中抓住不断生成的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动态生成性是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作为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就要注重教案与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就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教师精心的“预设”是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的捕捉,  相似文献   

19.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具体到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具体到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