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学周刊C版》2017,(21):135-136
证人不出庭作证是困扰我国刑事审判工作的一大难题,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修改,在立法上确立立隐蔽作证制度。隐蔽作证时证人出庭作证的革新之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消除证人的各种顾虑,使其从心理上排除被恐吓的危险,勇于出庭,作出真实、符合逻辑、不被左右的陈述,全面有效的帮助法庭查明事实,充分贯彻直接言辞原则。但是,新《刑事诉讼法》第62条确定的隐蔽作证制度无论是该制度本身,还是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运用都存在一些问题,其未必能够有效化解证人出庭这一痼疾。文本仪新《刑事诉讼法》第62条为考察背景,首先从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审视隐蔽作证制度的现状,其次从两个方面反思了隐蔽作证制度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一方面分析了隐蔽作证制度的使用范围过于原则化、忽视对证人财产利益的保护等方面的立法缺陷;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司法现状,指出隐蔽作证制度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遇到的诸如法官对隐蔽作证的矛盾心理、证人的畏难心理、隐蔽作证程序的难以操作性等方面的障碍与困境。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和保护制度"的司法改革任务。建立健全证人保护制度被提到了人民法院改革和完善刑事审判制度的重要议事日程。隐蔽作证是一种特殊的作证方式,在国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早有规定和体现。这种制度在银川地区构建具有现实基础,是既符合银川地区实际情况,又能有效地保证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隐蔽作证对证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会限制被告人对质权、辩护权等正当权利的行使,影响审判程序的公正性和公开性。从确保程序公正和实体真实的角度考量,域外法治国家均在利益衡量的基础上从实体限制和程序控制两个方面对隐蔽作证进行了法律规制。虽然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隐蔽作证制度予以肯定,且2018年《刑事诉讼法》延续了这一规定,但规定的宽泛性和原则性极易导致隐蔽作证在司法实践中的无限适用。基于此,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国家隐蔽作证制度的基础上,对该制度的适用条件、对象、手段,以及程序作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此实现刑事诉讼中不同利益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新刑诉法增设了隐蔽作证程序,隐蔽作证作为特殊的证人出庭方式,能够在不暴露证人身份的同时有力地指证犯罪事实。然而,在当前的刑事司法实践中,隐蔽作证的实际操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不能够完全发挥打击刑事犯罪和保护证人的双重功效,必须对隐蔽作证的适用程序进行理性重构,并完善隐蔽作证的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健全我国证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证人不出庭作证成了刑事诉讼法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介绍"隐蔽作证"制度,探讨"隐蔽作证"制度在我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我国"隐蔽作证"制度的建构及其保障措施提出构想,进而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6.
构建我国证人作证特免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了证人的作证义务,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不作证、不出庭的现象严重。观古今中外立法例,从历史发展和基本人性角度出发,赋予特定公民以证人作证特免权,有利于改变证人拒绝作证的现状,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因此,构建我国的证人作证特免权制度,应制定好适用的原则与范围,并完善相应配套机制,以有效解决实践问题,实现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7.
“作证难”是困扰我国司法实践的一个难题,导致“作证难”的原因有很多,而忽视证人的经济利益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由“作证费”现象引出证人经济补偿制度,从经济学和法理的角度对证人经济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展开论述,并基于我国现行立法中对证人经济补偿规定的欠缺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证人经济补偿的接收主体、费用承担者、范围和标准以及程序设置四个方面谈一下我国证人经济补偿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拒绝作证权是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传统的证据规则,英美普通法系国家也普遍有相似的证据制度。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及西方国家的司法实践均表明拒绝作证制度有其正当性、合理性,我国对此方面的立法一直徘徊不前,建立中国特色的拒绝作证制度对完善现行刑事法律法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2年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确立了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强制作证、拒绝作证的处罚、证人补助(偿)制度,完善了证人保护制度.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立法指导思想的顾此失彼,司法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在认识上的偏颇,以及配套制度的缺失,可能让缺乏系统化和科学性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无法发挥效用,其立法意旨难以实现.在《修正案》的实践中,我国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环境,让证人真正出现在法庭上,让证人的当庭作证不再变成“审判秀”,而能对控诉、辩护和裁判都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于证人保护措施的不到位,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不少国家已经逐步开始建立和完善本国的证人保护立法制度,其中“隐蔽作证”即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分析“隐蔽作证”制度并指出其法理基础主要存在于及时发现案件真实、保护证人人权以及提高诉讼效率之中,从而为这种制度在我国的建构提供理论根据,同时也为保护证人的立法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Many adult beliefs are based on the testimon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rather than on firsthand observation. Children also learn from other people's testimony. For example, they learn that mental processes depend on the brain, that the earth is spherical, and that hidden bodily organs constrain life and death. Such learning might indicate that other people's testimony simply amplifies children's access to empirical data. However,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God's special powers and the afterlife shows that their acceptance of others' testimony extends beyond the empirical domain. Thus, children appear to conceptualize unobservable scientific and religious entities similarly. Nevertheless, some children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2 domains, arguably because a different pattern of discourse surrounds scientific as compared to religious entities.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中见证人见证制度固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见证人见证与否对相关的侦查行为及其所取得的证据不产生法律效力,这就使见证制度所具有的对相关侦查行为进行监督和证明功能失去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见证行为进行研究,应当赋予见证人见证以法律效力,从而使见证人是否参与见证能够在不同情形下对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现象入手,对我国现行立法中“重义务、轻权利””的现象进行了阐释,井分析了其深层次的原因。文章最后建议应重新定位二者问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义务本位的作法,树立权利本位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鉴定文书加盖公章才具有法律效力,具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它在表明鉴定主体合法性、鉴定文书制作程序规范性和鉴定结论的可采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意义只是相对的,加盖公章可能模糊鉴定主体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的承担、可能无法落实鉴定结论的法庭调查方法、可能使得鉴定人职业资格制度面临巨大挑战。不能把上述论题只当作鉴定文书格式的问题,应从鉴定人制度改革、鉴定权的合理配置以及鉴定结论的采纳采信等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5.
司法鉴定的质量影响着司法公正,提高司法鉴定的质量关键依靠制度。笔者从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应树立和谐的理念出发,分析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改善司法鉴定制度,以期在以后的立法和司法中予以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证人证言历来是重要的诉讼证据种类之一,在诉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的证据形式之一。但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践中,证人证言制度暴露出了若干的问题,影响了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作用的发挥。究其原因,既有理念上的落后,也有立法和司法上的不足,还有社会环境的原因。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使其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当前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避免因某些证人的证言使其他的社会价值和利益遭受损害,西方国家对基于特定身份的人如配偶、律师、医生在作证方面大都规定了证人特权。我国很多学者也主张把拒证权规定在我国的法律中,但为使法律体现出的价值与人的本性相一致,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道德和伦理秩序,从而更好地实现法律的价值和目的,有必要排除这些人作为证人的资格,建立证人资格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d 3‐ to 7‐year‐old children's reliance on informant testimony to learn about a novel animal. Sixty participants were given positive or negative information about an Australian marsupial from an informant described as a maternal figure or a zookeeper. Children were asked which informant was correct and were invited to touch the animal, which was a stuffed toy hidden in a crate. Overall, younger children endorsed the zookeeper's testimony about the animal, but touched the animal more readily when the maternal figure provided positive information. Older children endorsed the informant who provided positive information, but showed some sensitivity to zookeeper expertise. Age differences were obtained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ticipant characteristics and informant selection and animal approach behavior.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没有真正确立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在庭审中,提交书面的证人证言仍是主流。文章着重从刑事诉讼方面分析我国证人很少出庭作证的原因,进而提出改善建议,即建立出庭证人保护制度、建立出庭证人补偿制度、明确证人作证方式、树立法院权威以及提高民众法制意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