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表彰先进人物勤政廉洁、艰苦朴素的事迹中,有些报道屡屡有赞扬把“出国机会”让给别人的描写。例如,某单位点名让一位老同志参加到西欧考察,而这位老同志却递交一份报告,要年轻人去;某厂厂长有许多出国的机会,可以去苏联、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可他却不去,让给别人。看到这类描写,不能不使人发生疑问:他们的出国到底是不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他们出国是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是,我们的报刊该不该把他们  相似文献   

2.
邱开植有很多头衔,十八大代表、劳动模范、主任工程师,但所有认识的人还都叫着原来的称呼——邱工,或者说邱开植更习惯别人称他"邱工"。名利于他真正成了浮云,就连参评正高级职称都是妻子提醒他的,可最后却被邱工云淡风轻地让给了别人。多少  相似文献   

3.
当今报刊、广播、电视,常有许多表扬谦让行为的报道。受众很熟悉这些字句:“×××工作有成绩,本该升一级工资,但因调资名额有限,他主动让给了别人”,“×××在单位是业务尖子,成果颇丰,但他考虑到职称指标不多,有的人年龄已大,便放弃了申报×级职称”,“×××风格高尚,把出国考察的机会让给了没有出过国的同志”,等等。总之,让工资,让奖金,让职称,让出国机会,我们的记者一概予以报道,一  相似文献   

4.
曾听一些老同志说,以前,报刊社和出版社大都有了不成文的规矩:本社编辑不可在本报本刊本社发表文章出版著述。什么原因?不甚清楚:有无法律依据,则肯定没有,大抵是土政策而已。我想,这种规定,也许有其优点,比如说,把版面让给广大作者,编辑免去了近水楼台之嫌;如此说,从另一个角度,鼓励编辑中有写作才能的人,练出点本领到外边去施展。回忆起五六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国人出国难上难。那时,谁要有幸出国,定会引起众多人的惊奇。如今,即使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地球修理工”出国,也不算什么稀奇事了。然而,近期来,某电视节目主持人出国,却在新闻媒介中引起了一场“新闻竞赛”。先是面世一条短讯,“预报”该节目主持人“将出国”;之后,“追踪”、“揭秘”、“探因”、“访  相似文献   

6.
新闻素描还具有一快二精的特点。即:它能够迅速如实地描写某时某地发生的某一事件,虽着墨不多,却可把读者引进这个事件发生的现场去看、去听、去思索,甚至流连忘返。它兼有简讯和通讯之长,又避两者之短。它简练而不失之枯涩,生动而  相似文献   

7.
荐书     
《虚土》刘亮程著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24.00元这是作者的又一个村庄的故事。小说所描写的依旧是一座村庄,它建在茫茫的虚土梁上。一个五岁孩子,一直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出生,或者已经出生却从没有长大,或者长大的全是别人,全是被别人过掉的生活,被别人做完、废墟一样弃在荒野上的梦。虚土庄的所有事物,都披着一层梦呓般的虚幻色彩,“梦把天空顶高,把大地变得更加辽阔”。生活的方向被一场一场风吹偏,人们在虚土梁上落脚的村庄常常空无一人,人都去了哪里?我自己又去了哪里?  相似文献   

8.
12 开阔眼界。我们定下一条原则:要创造并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使我馆工作人员有机会短期或长期(几年)到海外去开阔眼界,具体地说就是: (1)凡是要商务印书馆派人参加出国代表团的,不论作为代表团领导,代表团成员还是代表团工作人员(如翻译),我们都派出经过政审合格的、同时经过全面估计可以胜任的人员去,既不由第一把手包办,也不随便“应付”。 (2)凡是外单位指名借调出国短期或长期工作的,经过政审  相似文献   

9.
去年10月,山东省枣庄市某区有位通讯员,在和别人一起上厕所时,听说本地某毛纺厂的一位厂长被免职,让他到某村去参加村级整党。这位通讯员没有去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就写了《某某某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的新闻表扬稿,寄给了枣庄市广播电台。但稿子一播出,却招来了麻烦。这位厂长不但不“领情”,反而上门质问写稿者:“是谁免了我的  相似文献   

10.
莫摆花架子     
笔者是个看报时间大大多于写稿机会的机关业余通迅页,经常将报刊的一些好文章剪下,分析别人的写作长处,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由此也有了另一种发现:即一些报刊刊发的文章,虽经多头把关,却存在“前后说法矛盾,观点事例不统一,数字比例经不起验算,情节不符合常识常规”等问题。例如首都某大报1994年8月12日头版头条就是一篇“文不对题”的新闻。该文题目是:《辽宁农业综合开发见实效第一次实现“猪肉进关、大米出口”》,  相似文献   

11.
胡敏华 《中国广播》2009,(12):56-57
我在上海电台当体育记者时,经常有机会出国采访国际比赛。2001年,当台领导决定让我去莫斯科采访北京第二次申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记得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我的一位同事曾去蒙特卡洛采访。在我们做完投票大直播后的第一时间,我接到了那位同事的电话,他哽咽着告诉我,  相似文献   

12.
就听说济南军区某旅新闻干事陈来明在新闻路上有许多“吃苦”的历史,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洗耳恭听。1996年5月份,师(已改为旅)里举办报道员培训班,由陈干事负责讲课。作为他的学生的我,与他接触多了,对他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于是便萌发了写一写这位写了10年别人的“老新闻”的念头。1986年底,陈干事所在的部队举办两用人才学习班,指导员刘辉肖同志,三番五次打电话向机关推荐他们连队的通讯员陈来明去学习。当时两用人才学习班主要是满服役期的老战士,而陈来明当兵不到一年。当时负责学习班的干事是一个爱才的人,就…  相似文献   

13.
一位同行在一篇短文中提到,新闻界个别记者不讲信用。比如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们约定时间,同步发表某新闻,他却违反诺言,“捷足先登”,抢先把新闻捐出去,结果把别人“涮得够呛”。既然相互有约在前,就应该讲究个“信”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新京报》13日即推出11个版的汶川大地震专题报道:14—22日连续9天推出大地震遇难同胞的《逝者》特刊。用哀痛的文字记录了为学生撑起安全臂的普通教师、将救援机会让给别人而割腕自杀的老人、为记者挡住机翼的民警、载着37人被泥石流瞬间吞噬的旅游大巴……所记录的都是汶川地震中逝去的普通人、普通家庭。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彩色照片盛行的时代,英国著名体育摄影记者克里斯·史密斯却多年坚持主攻黑白照片而自成一家。史密斯16岁便开始在家乡的一家小报社当见习摄影记者。在那里,他给别的摄影记者打下手——帮他们配药、冲卷、印放照片等,学会了一整套暗房技术,偶尔也有机会拍一点别人不乐意去拍的体育项目照片。到了22岁,他才成为这家《北方每日邮报》的专职摄影记  相似文献   

16.
听听他人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唐朝诗人朱庆余写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新娘子去拜见公婆之前的心理状态。新娘子用心化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把握,只好低声问一问身边夫丈:“这样化妆合适不合适?”由此想到,有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写稿时偷偷摸摸,遮遮掩掩,写好后赶紧发走,唯恐别人看见,其胆子,还不如一个还未见公婆的新娘子。新娘子还敢低声征询一下夫婿的意见,而有的同志却连让别人看一眼稿子的勇气都没有。其实,初学写作,“丑””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让别人着一看指出“…  相似文献   

17.
在浦东新区川沙镇的大街小巷,无论是严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时常能看到一位年愈花甲,骑着单车往来穿梭于茫茫人海中的老同志,他就是我馆的义务征集员之一,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高级摄影师——王海连同志。 与老王认识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一天吃午饭的时候,我环顾周围发现多了几位,其中一位老同志说话嗓门特大,饭量也特大,吃了一碗又一碗,引得我忍不住多看了他几眼。事后我了解到,这几位同志是借助本馆场地为某单位出版画册而特来拍照的,那位老同志是一名老川沙,并且专职从事摄影工作的,名叫王海连。当时,正值我馆在筹建重组档案征集员队伍,我被委于负责此项工作,我想我何不借助于他的  相似文献   

18.
同窗四载的学友一年前弃文下海,到特区当了某大公司公关部主任。日前来访,相邀去酒铺。酒酣处忽然转了话题——原本势利的人物被用优美的散文笔调描写;曾经很有朝气的记者“嫌贫爱富”,成了某企业的御用笔杆;某公得了不小的红包后,爬出的格子几近无耻。酒是壮胆的,同学尚存书生意气。他正色道:若我是记者,我不会去捧别人的臭脚。后又说起新闻圈子里形形色色的事例。一名本有劣迹的开按摩室的女士,大名频频在当地报纸上出现。可仍嫌不足,不知又有了什么交道后,通篇溢美之词的大作配加照片又赫然刊出。自是如何技艺高明,“待客”周到,真的“不仅仅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事业”。未几,东窗事发,被抄的按摩室原来是个卖淫嫖娼窝子。曾经风光一时的女士被拘留收  相似文献   

19.
我爱忏悔     
“曾经有一个能让我日后悔恨交加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可是我却没有去珍惜,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愿意悔恨一万次”。  相似文献   

20.
出国实习去     
二三十年前,有无数的人梦想着到国外上学,这种热潮延续至今。如今,又有无数的大学生希望出国实习。他们希望能深入体验异域文化,也抱着在国外找到留学机会的憧憬,很多人更是觉得出国实习会是自己履历中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