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内部知识结构探索学术期刊跨学科性与其影响力的关系,为期刊发展及学者提供参考。【方法】以CSSCI图情档期刊为例,计算其知识多样性、知识均匀性、跨学科程度及影响力指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发展趋势;采用回归分析探索期刊跨学科性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期刊知识多样性逐年升高,表明各期刊研究主题多元化程度逐渐提升;知识均匀性表现出较大差异,76%的期刊的知识均匀性呈下降趋势,表明大部分期刊形成优势主题并积极吸纳更多主题;跨学科程度逐年升高,期刊知识整合及创新性不断增强。【结论】期刊的知识多样性和跨学科程度显著正向影响期刊影响力;知识均匀性与跨学科程度存在相关性,但具体表现需要进一步探索。期刊应注重学科知识多元化发展,提高优势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程度,以促进期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交叉学科内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是科学计量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对探究跨学科知识融合趋势及科研人员影响力的测度与评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影响力度量方法普遍存在着论文引用的载体单一化、传播单向化,并且没有考虑学者领域交叉程度等问题。[方法/过程]通过提取学者自身的领域信息特征,把影响力双向传播引入论文引用网络中,提出了一种融合论文引用传播与学者信息传播的交叉领域学术影响力识别方法(IPCSI),该方法首先通过量化t时刻节点文献的学科交叉度,构建学者—论文交叉度矩阵,在此基础上将引证文献对节点文献的引用传播作为影响力连边,计算t+1时刻引文因子向量,利用图上排序算法实现学术影响力的后向引文传播。其次,从学者间合著领域相关性视角,通过增加以学者自身为传播载体的学者影响力连边,计算t-1时刻学者因子向量,模拟该时刻下学术影响力的前向信息传播。最后,通过同时建模论文引文传播与学者信息传播,客观再现学术影响力的前序与后序传播过程,并采用调和计量方法分配学术贡献度,最终完成学者影响力双向传播的量化分析。[结果/结论]在真实数据集上验证了IPCSI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系统的复杂化,许多社会问题和科学研究计划无法由一个学科解决,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模式。因此,分析与了解科学中跨学科研究的变化趋势,阐明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对跨学科研究的持续发展和科技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61-2015年高被引论文数据(top 1%)为基础,分别利用第三代生物多样性指标Leinster-Cobbold多样性指数(LCDiv)和单项跨学科指标(丰富性、均衡性和差异度)分析跨学科研究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跨学科研究对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要,跨学科研究的丰富性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均衡性呈现下降趋势,大多数学科的差异度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也表明高被引论文的高丰富性、低均衡性和高差异度的跨学科特性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高被引学者论文代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可用来衡量全球重要的科技发展变化,反映一个国家、机构或学者的科研水平和创新影响力。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机构或学者均对高被引学者及其发表的论文予以重点关注,而分析高被引学者论文的跨学科特征将有助于引领其他学者形成新思路和新见解。基于此,本文以2014年经济与商业领域高被引学者为考察对象,以其论文所属Web of Science Category为学科衡量依据,通过高被引学者所发表论文的学科集成化指数、学科专业化指数和学科扩散化指数,系统评估了高被引学者论文的学科分布及其集成和扩散特征。研究有助于把握高被引学者论文的跨学科程度,以期为其他学者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并结合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探讨不同学科、不同影响力期刊、不同撤销时滞的撤销原因差异,为国内学者、科技期刊、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应对论文撤销和学术不端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撤稿观察数据库,逐项检索统计2016—2020年国际期刊撤销中国学者论文的原因,论文发表时间、撤销时间、所属学科,撤销论文所在期刊等数据。通过WoS数据库,检索撤销论文所在期刊的JCR分区,比较分析不同学科、不同影响力期刊、不同撤销时滞的撤销原因差异。【结果】国际期刊撤销我国学者论文的原因较为复杂,学术不端行为是主要撤销原因,重复/剽窃问题最为常见。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文章重复、数据重复、图片重复等。不同学科、不同影响力期刊、不同撤销时滞在总体撤销原因及一级、二级学术不端行为分布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国际期刊撤销我国学者论文的原因呈现不同特征。建议结合相关特征,持续重视撤销原因多样性和复杂性,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重点防范重复/剽窃问题,建立健全相关论文撤销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成为影响创新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术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当前国内外跨学科测度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中的Web of Science分类,从学科专业化指数、学科集成指数和学科扩散指数三个方面来衡量研究的跨学科性,并通过科学地图可视化的方法来展示跨学科研究的学科分布特征。最后,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所著文献作为实证案例,通过构建的测度指标来研究这些顶级学者论文的跨学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物理学的创新性成果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们的研究成果总体上专注于物理学科领域,学科的集成程度和扩散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获评高被引学者对科研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内生促进作用和外部光环效应。那么获评是否能够提升学者的生产力及影响力?如果可以,该积极影响是否普遍存在于绝大多数获奖研究人员?该论文利用科睿唯安数学学科高被引科学家的产出数据,从整体和个体层面考察了获评高被引学者与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的关系。根据高被引学者整体平均产出与个人产出时间序列曲线,论文分析了我国高被引学者的四种职业发展路径。研究发现获评高被引学者对科研人员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数学学科研究人员获得高被引学者称号之后,论文的产出量不升反降,但论文影响力则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论文发表时间和所属学科的不同会对论文在后续的引文产生稀释效应的影响,发生在不同时间的引文也代表了不同的学术价值。从时序动态的视角设计一种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消除稀释效应的影响并能够体现不同时期的引文价值。[方法/过程]引入参考文献集合的篇均被引次数作为论文集合的基准值,消除由于发表时间和所属学科不同造成的稀释效应,进而再对不同统计时间点的被引次数赋予不同的权重,用以表征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引文的不同价值。[结果/结论]以四川大学为例,选取ESI学科和研究人员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指标可以对学术影响力发展趋势不同的研究实体进行有效的区分。  相似文献   

9.
半衰期在跨学科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2001—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奖者代表性论文(文中称参比论文)和与其研究内容相关论文(文中称非参比论文)的半衰期,继而对跨学科、领域且发表时长分别达到6、8、10、12、14年相同年限的参比论文和非参比论文的半衰期均值进行T检验和半衰期生存分析,考察高学术影响力论文的半衰期是否长于一般论文,从而为跨学科、领域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提供新的可选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管理学领域重要期刊《科研管理》为例,运用文献计量学指标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性别作者的发文数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等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及相关性分析,对不同性别的作者组合以及性别-年龄、性别-职称、性别-学历等二维作者属性组合模式下的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进行分析,探讨《科研管理》期刊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作者在科研产出数量与科研影响力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职称、学历的男性和女性科研人员的学术产出力和影响力也存在差异;异性组合作者发表的科研成果更易获得引用,男性组合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研究结果可以为科技政策制定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量化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论文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指标,研究Faculty Opinions中不同学科的同行评议指标、评价星级、评价标签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发掘其中隐含的关联.[方法]以Faculty Opinions指标为基础,分别获取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的代表性指标,分别运用非参数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秩和检...  相似文献   

12.
ESI排名已成为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主要基于总量指标对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指导。但ESI学科涵盖范围广泛,总量指标相同的高校其学科内部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学科评价存在的“唯数量”倾向可能掩盖高校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本文获取20所高校的高被引论文,基于多样性视角构建学科多样性和学科均衡性来衡量其在ESI学科的发展现状,并运用天际线理论深入评价三个典型学科。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在不同学科的学科多样性和学科均衡性呈现明显差异,各高校在材料科学的发展上较均衡,在化学上存在差异,在计算机科学上则差异明显。该研究方法有助于发现高校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学科评价提供新思路,为建设均衡协调的学科生态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3.
 ESI排名已成为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主要基于总量指标对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指导。但ESI学科涵盖范围广泛,总量指标相同的高校其学科内部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学科评价存在的“唯数量”倾向可能掩盖高校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本文获取20所高校的高被引论文,基于多样性视角构建学科多样性和学科均衡性来衡量其在ESI学科的发展现状,并运用天际线理论深入评价三个典型学科。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在不同学科的学科多样性和学科均衡性呈现明显差异,各高校在材料科学的发展上较均衡,在化学上存在差异,在计算机科学上则差异明显。该研究方法有助于发现高校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学科评价提供新思路,为建设均衡协调的学科生态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4.
学术论文是科研工作者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方法是科研绩效评估的热点.为探讨在跨学科领域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中,建议一综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代表性论文为例,利用PubMed、SCI数据库收集其相关领域论文、他引量等基础数据,在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下,应用TOPSIS法计算其综合评价值、应用SOM法聚类,然后将传统上利用他引量与期刊影响影子对论文的评价结果与它们一一对应比较,发现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在不改变传统评价结果的趋势下,在跨学科门类学术论文的评价与比较中,更能提升具有高学术影响力特征论文的显示度,因此该体系在跨学科门类、不同研究领域间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和比较时能更科学的反映论文学术影响力,为科研绩效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学术社交网络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参与并使用,对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学科交互研究有利于促进科研人员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开展非正式交流及跨学科合作。[方法/过程]文章以ResearchGate(RG)为例,将iSchool成员机构作为研究对象,获取61所iSchool机构成员用户的交互关系数据,并对其中的2798所机构及其间所形成的30393条交互关系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结论]从交互数量来看,iSchool成员机构在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学科交互范围较广,但跨学科影响力有限,其跨学科交互情况反映了目前图情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从交互关系网络来看,iSchool成员机构整体学科交互关系网络结构较为松散,网络还呈现出iSchool成员机构分别主要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和工程与技术科学类的机构产生交互关系的两种趋势。此外,对学术社交网络中交互关系的拓展和学术影响力的提高有利于科研合作的开展和学术声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与管理的视角,研究科技期刊论文同被引文献数的科学内涵和学术价值。通过频数分析、回归分析与变异系数的差异性分析,对比研究引证文献数和同被引文献数的特征及评价功能。研究发现,引证文献数与同被引文献数既有正相关性,又有显著差异性,同被引文献数的内涵更为丰富。大数据环境下同被引文献数在时间上的反应速度比引证文献数快,且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等优势,具有很强的学术评价功能,涉及到期刊、论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学科或选题的热度,可以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7.
 影响因子是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重要的一项衡量指标。本文首先设定分析的理论假设,利用期刊的相关引证指标,运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函数模型,对科学、科学研究类期刊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期刊基金论文比、论文篇幅长短、期刊主办单位的实力和影响力、期刊的类型以及论文作者对于期刊的影响因子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科学、研究类期刊影响因子和学术影响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秦卫平 《现代情报》2012,32(9):107-110
本文基于CSSCI数据库,统计分析近十年我国艺术学科高被引作者、高被引期刊频次,并用h指数评价高被引作者学术观点的影响力。统计数据客观显现我国艺术学科近十年期刊和作者高被引现状,引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高被引论文与学术影响力的正比关系。在艺术学这门学科中高被引论文表明学术期刊及论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开展颠覆性技术的社会影响力研究,可以探究颠覆性技术社会影响力的扩散特征,为潜在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文章以政、产、学三方认可的颠覆性技术领域作为研究对象,以Altmetric.com平台为数据来源,获取各颠覆性技术领域内科学研究成果的多种社会媒体关注度指标,将这些关注度指标作为颠覆性技术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的量化表征;最后,立足于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探析各技术社会影响力所具有共通的扩散性、差异性、持续性、多样性、均衡性和积聚性特征。[结果/结论]从扩散性、差异性、持续性、多样性、均衡性和集聚性等6个方面获取了12项颠覆性技术具有的共性特征与结论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分析单篇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的特征和影响单篇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因素的基础之上,利用单篇科技论文直接引用与间接引证并存和方向性等特点,即采用单篇科技论文、直接引用论文和间接引证论文的“上线”、“下线”与“下下线”的层次关系,对网络文献中单篇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