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ChatGPT等新型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成年人成长面临着新的风险与挑战,急需构建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规范体系。文章从人才发展、AI向善和人机共融视角出发,构建了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体系模型:“技术内容规范”将基础性、时代性和价值性三个维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旨在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规范学生能接触到的人工智能技术内容;“技术工具规范”围绕可用性、适用性、安全性、价值观对AI学习工具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全过程提出规范要求,旨在从应用监管角度保障未成年人的使用体验;“技术伦理规范”基于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安全可控原则,对人工智能技术伦理治理提出要求,旨在从安全伦理角度促进未成年人、社会、自然和人工智能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协调好AI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亟须解决的时代命题,而“面向未成年人制定什么样的AI技术规范”是回答好这一命题的关键。基于此,文章基于“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从学理上阐释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探研进路。文章由五部分组成:(1)面向未成年人的AI时代诉求;(2)面向未成年人的AI治理态势分析;(3)AI技术规范概念阐释与定位;(4)研究的核心内容;(5)整体的探研进路。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期待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共同致力于解决AI与未成年人协调相融共进问题,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在AI技术促进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未成年人正面临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当前,AI治理战略中对未成年人的关注仅提及了教育资源和健康资源,而鲜少就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数字权益展开讨论。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发展以未成年人为中心的AI驱动因素。之后,围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展开的“儿童人工智能”项目,文章系统梳理了以未成年人为中心的AI国际行动和实践方向,以深度剖析AI技术如何保护、支持和赋能儿童。最后,文章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从技术、伦理、未成年人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发展以未成年人为中心的AI新路径,包括鼓励参与式设计、坚持伦理化治理、优化数字教育环境等。文章旨在维护未成年人的数字权益,并培养未成年人适应未来数字世界的能力,以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核心素养是未成年人应对智能时代挑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素养。现有关于未成年人AI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其价值定位、内涵解读、模型构建、指标确立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文章首先从AI的技术属性、社会属性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三个方面介绍了AI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然后从知识理解、应用能力、综合性三个视角阐述了未成年人AI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接着采用文献研究法,提取AI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构建了未成年人AI核心素养结构模型;最后采用频次统计法和德尔菲法,制定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未成年人AI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文章构建的未成年人AI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及指标体系是未成年人AI技术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成为培养未成年人AI核心素养的基准和操作指南以及评价未成年人AI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理论层面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监管框架缺位、政策框架缺失等问题,实践层面缺少相对科学完善的应用指南、监管认证工具、创新实施方法和行动措施,严重削弱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制约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和研究融合创新发展的进程。文章采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法,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应用指南》的发布背景和研究目的,从人本主义批判视角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争议和伦理风险,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应用的政策框架,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创新应用的促进方法和未来关注议题。文章最后结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政策规划制定进行了思考,以期为我国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和研究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AI技术给社会带来深刻影响,其创新发展对未成年群体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AI在给未成年人提供全新成长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威胁。鉴于此,文章基于未成年人安全视角,省思AI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安全风险,并从未成年人的脆弱性、AI系统的内生特性和AI治理策略的适切性三个维度进行根源透析。以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从顶层设计、风险防范和个体防护三个层面构建面向未成年人的AI安全风险治理生态系统,构筑面向未成年人的AI安全盾牌,确保给未成年人提供合乎规范设计的AI教育产品,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与权益,进而促进未成年人与AI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霞  原洪玉  李宗威 《教师》2024,(4):93-95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硕士生导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对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高水平研究人才至关重要。文章旨在构建一种适用于人工智能时代的硕士生导师数字素养框架,并探讨其提升路径。通过对国内外教师数字素养内涵的比较,文章以信息获取与评估、数字工具应用、数字数据管理、数字沟通和协作、创新教学方法应用五个能力为基础构建硕士生导师数字素养框架,建议从提升数字化意识与责任、提升教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利用数字技术指导学生发展三个方面提升硕士生导师数字素养。文章为提升硕士生导师数字素养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培养符合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高水平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8.
智玉英 《海外英语》2023,(23):124-126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英语专业课程为例,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的课程思政设计框架和实施路径,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外语课程思政创新提供了可能,但要成功实施,需要系统设计各环节,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本研究不仅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启示,也有助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教育产生深度影响,而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新的道德伦理问题。该文首先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发更加复杂的道德伦理问题和人工智能道德伦理是人类道德伦理价值体系新组成两方面给出人工智能延展人类道德伦理范围。再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风险、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现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需解决问题等三个层面阐述了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风险与治理。再次从核心素养培养、规范应用监管、道德伦理框架、技术规范研制等四个维度给出人工智能向善发展的建设路线。最后,给出五条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总体框架;重视育人为本,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课程;遵循治理原则,促进技术向善赋能;明确价值准则,助力人机相融共进;加快标准制定,规范教育人工智能实践。以期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赋能、赋智教育,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筑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遵循人本主义理念并形成人本人工智能教育新应用,将有力促成一种新型的研究与应用范式——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的形成。eAI注重以人为本的协作教育理念,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以人和机器的交互、协作为研究对象,理解教育活动并揭示其发生的规律,从而促进人和机器智慧的共同成长。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eAI必将是人本人工智能的持续动力和新的研究范式,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诉求。文章深度融合人本人工智能与教育,开展eAI的理论探究。首先,从人工智能、人在回路和奇点生态三方面阐释了人本人工智能的内涵,并解析eAI创新所需要的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的一体化联动。在此基础上,剖析eAI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人本人工智能引领下eAI的研究框架,以人在旁路、人在回路和人在领路模式贯穿三大智能(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来透析eAI生态。最后,从基于混合智能的eAI环境、面向协同增智的eAI技术、底线思维引领下的eAI实践理性、面向设计思维的eAI创变力量、基于和谐共生的教育伦理等方面探寻了人本人工智能视域下eAI新范式,以期为构建人本人工智能视角下人机协同的eAI新生态提供设计思路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面向电气类专业学生设置的Python与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不合理和推广难度大的问题,探索了人工智能与Python语言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并基于人工智能与不同专业课之间的耦合,定制化分支课程,从人才培养机制、课程模式改革和专业课应用路径等方面提出面向电气类专业学生的基于Python语言的人工智能素质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新一代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并遍布各行各业,极大地改变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然而,传统的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匹配这种需求。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围绕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构建了“一轴二动力三螺旋”动态人才培养模型。然后,分别从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阐述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举措:以政府为引领,开展相关政策设计与资源调控;以高校为主线,构建数字孪生双创教学平台,实行“人工智能+X”的复合培养模式;以企业为副线,为平台提供数据,丰富双创教育教学案例库等。最后,运用问卷调查验证该路径的有效性。本研究能够为新时期高校双创教育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在于从工具理性的视角出发助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发展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然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培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智能+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表现形态与关键应用场景。然后,文章从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性、培训数据采集的完备性、智能培训系统应用的接受性三个方面,探讨了“智能+教师培训”面临的挑战。最后,文章从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应用导向、系统组织实施三个维度,提出了“智能+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的突破路径。文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智能+教师培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语言模型(LLM)作为一种先进的AI技术,正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与传统AI技术相比,LLM能够处理大量的文本数据,并在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LLM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推进已经对AI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学习平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些影响也迫切要求青少年AI教育课程与时俱进的变革。为应对这种变革,该研究从课程内容框架、基于LLM的教学模式以及LLM辅助学习平台三个维度设计了一个面向LLM的青少年AI课程架构,并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如何使该课程架构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契合。基于此架构,设计并开发了一门高中LLM示范课程,重点展示了如何利用自主开发平台(LLM 4 Kids)进行人机协同教学。选取了示范课程中《面向LLM的提示与评估》的单元内容,解释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应用和整合LLM技术。通过提供面向LLM的青少年AI课程架构以及解释案例,为AI教育实践者提供面向LLM的框架体系与课程参考,推动最新的人工智能前沿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从而有助于青少年适应AI快速发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学生个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可更好促进教育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可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对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的分析,构建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并针对现有教育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新冠疫情的反复使得师生频繁切换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对教育韧性生态系统提出更高要求,依靠人工智能赋能韧性教学生态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现有研究缺少从系统性的视角综合分析韧性教学生态的构建路径。针对此问题,本研究以Z大学为案例,一方面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韧性教学生态的框架和表现形态,另一方面对人工智能赋能下韧性教学生态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Z大学以中台架构为技术底座丰富教学平台的功能应用,并贯穿导学、讲授、协作、评价四个阶段,有效地保障了疫情反复过程中师生对环境异化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最后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赋能韧性教学生态的发展重点,并对潜在的挑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宋如卉 《教师》2024,(5):60-62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网络教学为基础,实现了网络学习与现场学习之间的融合。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背景下,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变得更为突出。文章从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出发,探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分析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实施策略,希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上海教育》2023,(6):20-21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领性技术,是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引擎,亦是催生全球教育变革的新生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己成为必然趋势,众多国家己在宏观层面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顶层设计,并从课程建设、教师培养、资源投入等方面采取系列行动。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型、智能型人才,在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成了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由此孕育出了不同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下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领域迅猛发展,其中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虽然能够在知识生产、知识计算和知识服务方面完成多种智能任务以提供教学辅助,但其在功能构建、数据收集与管理、教学测评和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局限,同时缺乏适用于多个教育场景的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基于此,文章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标准化的现状出发,对教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概念、原则和属性做出界定,并提出教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框架、信息模型、数据规范、测评规范和教学应用要求等,以从指导角度对教育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发、应用、管理和评估进行规范。文章通过研究,旨在规范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赋能、赋智于教育,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外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渐丰富,国内关于人机协同的研究多偏向于宏观理论探索,实践研究较少。鉴于此,研究以近三年三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中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相关文献为样本,以人工智能局部替代教学、赋能教学为焦点,分析国外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研究现状。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国外研究者在探索认知特征、学习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关注将机器学习、逻辑推理、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各类教学、学习、决策等工具、系统、平台中,支持构建体验学习情境、规范学习行为、评估学业水平和能力结构、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内容等研究,旨在通过人机协同优化教学方式与路径,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发人工智能教学产品、理解学习的本质、探索教学规律等提供了方法指导和可供借鉴的研究范式,但也存在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研究狭窄化、碎片化、微观化等问题,后期还需从宏观、中观层面开展人工智能与教学的关系研究、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的理论基础研究、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形态研究、人机协同背景下的教师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素养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