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高磷土壤施用磷肥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改善小麦的磷素营养状况;小麦苗期干物质积累有增加的趋势,但对小麦产量无明显作用,甚至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保护地土壤有机磷的生物有效性和指导保护地合理施用磷肥,针对在暗棕壤上培育的保护地土壤,采用不施磷肥连续种植菠菜后测定每茬土壤有机磷组分含量方法,研究了有机磷随连续栽培作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施磷肥连续种植菠菜条件下,随着种植茬数增加,保护地土壤有机磷组分中,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呈轻度下降趋势;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再小幅度降低的趋势;高稳性有机磷含量呈波动性下降。保护地土壤有机磷总量随种植茬数的增加略有下降。有机磷各组分含量和有机磷总量随种植茬数都呈下降趋势,说明有机磷有向无机磷转化的趋势,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磷素。研究结果补充了以高磷为特征的北方暗棕壤性保护地土壤磷循环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磷在土壤中的存在规律、转化规律及其转化产物的有效性,可指导合理施肥和开发新的磷肥品种。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一般分为无机态磷(水溶态、吸附态、矿物态)和有机态。作物主要是吸收无机态磷,其有效性随土壤pH值而变化。植物所需磷素的唯一来源是通过根系由土壤中吸收的。因此土壤的理化性状势必影响土壤磷的形态、有效性及供应潜力。土壤中各种形态的磷素,随土壤环境条件:pH值、有机质、水分、温度、矿物组成、可溶性阳离子性质、氧化还原状况的不同,进行着磷的固定或释放的转化和循环。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46-52
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1990-2012年我国28个省份农业TFP的时空演变以及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农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3.1%,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的贡献达到了54.010%,技术进步是我国农业整体TFP增长的主要源泉;从区域来看,各区域农业TFP增长以及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的贡献度都存在显著差异,技术进步促进了区域农业TFP的增长,而技术效率产生了负面作用;从收敛性来看,全国以及各区域农业TFP都存在δ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5.
利用农业碳排放测算方法和因素分解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长,农业用电和化肥消耗为其主要碳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0.99%和47.50%,而碳排放强度则呈"波动起伏-稳步下降"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碳排放总量分布与区域农业经济规模关系密切,而碳排放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马鞍山、铜陵和淮南3个矿产资源型地市;在影响因素方面,农业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其年均减排贡献量分别为23.23、13.87和3.80万t,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则极大地驱动碳排放量的增长,年均增排贡献量达68.00万t。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国南北过渡带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状况,于2018年9月在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坡沿海拔梯度选取一条采样带,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48类、3673只,基于食性差异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杂食性4种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且腐食性、杂食性为研究区主要功能类群.腐食性和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类群总数均随海拔上升呈现"单峰型"分布模式,植食性和捕食性无明显分布规律.各样地4种功能类群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P<0.05),海拔是影响植食性、捕食性土壤动物分布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冗余分析(RDA)显示,腐食性和捕食性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杂食性土壤动物与有机质、全磷呈正相关,植食性土壤动物与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pH值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对黑龙江省1978-2011年期间农业气象灾害以及粮食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黑龙江省的农业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发生频繁、季节性强、交替出现、地域性强;农作物灾情均呈现扩大之势,年均受灾率和成灾率分别高达41%和20%,出现高灾害强度指数的年份间隔越来越短;粮食产量与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反向变动关系;粮食年均灾损量为372.47万吨,年均灾损比例为12.77%;从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程度来看,风雹灾害最严重,旱涝灾害次之,而冷冻灾害则无显著影响。为保障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安全,应该采取必要措施:普及农业气象灾害基础知识,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大力培养灾害预测技术人才,加强抗灾作物的选种和育种;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运用室内模拟的方法,利用改良剂——脱硫石膏对海流园区碱土及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农场土壤(非碱化土壤)的pH值和水溶性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后,土壤pH值显著降低,对碱土水溶性有机质的影响呈现负效应;施用时间越长,改良效果越明显.改良剂对非碱化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的影响呈现负效应,改良效果已达到显著水平.而随着改良剂施用量和施用时间的增加,改良效果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给冬小麦高产提供合理施用磷肥的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容城轻壤质潮土为研究对象,对农田土壤速效磷的养分状况及冬小麦田间试验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壤的供肥能力。结果表明,容城土壤含磷水平较高,高、中水平占60%之多,但差异性较大,冬小麦土壤磷素贡献率高、中、低产田分别达到82.37%9、0.36%和84.82%,土壤的供磷能力分别为67.646、3.75和57.11kg/hm2,推算出了高、中、低产田冬小麦经济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191、11和109kg/hm2。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21,(1):53-60
乡村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以邢台市为例,研究乡村人口变动规律及发展趋势,为制定乡城融合发展策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十二五"以来邢台乡村人口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1)乡村人口数量和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乡村人口老龄化呈现加剧趋势;(3)乡村人口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4)农村人口"空心化"趋势明显;(5)邢台市贫困户主要集中在黑龙港流域、太行山区,因病致贫是邢台农村最主要的致贫原因。从帮扶措施看,邢台乡村贫困户主要以低保兜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帮扶为主;(6)从事农业生产的乡村人口规模减少显著,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劳动力占比最大,反映了邢台农村仍有"人口红利",农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显著;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但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仍匮乏。(7)邢台市城镇人口呈现上升趋势,而乡村人口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1.
《神秘的地下宫殿》是国家义务教育实验课程综合艺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小建筑师》中的一课。本单元分为《神秘的地下宫殿》、《瞧这一家子》、《我们有个甜蜜的家》三个课题,以小动物的巢穴为着眼点,了解小动物繁衍生息的生命过程,探究小动物不同的筑巢形式,介绍动物巢穴的结构特点及其给人类生活与艺术带来的影响与启示。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在一个电脑实验班将信息技术与综合艺术课程进行整合,探索整合的四个要素(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使四个要素的整合符合艺术教学的规律,并且动态地体现在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法律人才短缺,应针对这种状况,利用乡镇企业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加大培养力度。本文是从乡镇企业法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培养形式和如何教学、如何对法律人才的知识更新等几方面加以探讨,目的是促进我国乡镇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影响地方高师音乐教师职业素质、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其身体的衰竭、认知的扭曲和行为的异常,影响着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全面发挥。文章主要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工作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四个角度具体分析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4.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整个企业管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通过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笔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相似文献   

15.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under the pressure of new needs required by the “society of knowledge” in France and Italy has had a...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认识论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认识论研究的回顾 ,重构了由传统主体性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的发展理路 ,分析了认识论研究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展望了新世纪的认识论研究走向———真正从实践的观点走向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7.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under the pressure of new needs required by the “society of knowledge” in France and Italy has had a deep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university, and therefore a direct impact on university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main results of a research carried out on university Présidents in France and Rettori in Italy, with the aim of understanding their views about the changing process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and the related impact on their leading role. There emerges a picture of systems transiting from a traditional centralised Napoleonic structure to a new one where the growing autonomy requires a different kind of governance not previously experienced, and thus not easy to implement mostly because of the resistance coming from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The majority of Presidents and Rectors seem aware of the changing process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even if they do not all agree upon feasible trends to follow. Such a disagreement appears to be an understandable consequence of the unstable and unpredictable direction of the changing situation in the two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