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主体问题一直以来是近代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关涉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关键命题。政治哲学是对政治生活的内在本质进行理论反思,进而生成对政治实践的价值判断,并用以指导政治活动的部门哲学。为此,政治主体必然逻辑的成为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然而受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我国政治哲学研究也表现出"价值关注过度,实践关注不足"和"宏观叙事过度,微观研究不足"的理论缺陷,在这样的研究路径下,政治主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对"生死"哲学的理解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在具体的讣告新闻写作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更注重死亡是生命的新生,中国人更强调死亡的生命终结的事实,因而导致中西方在讣闻报道的主题、主体、写作风格、排版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叶明 《华夏星火》2015,286(3):80
中国的管理模式是"情理法"的集合体,首先是在合情的前提下去追求合理,最后才依法办事,其中"理"是位于中间,是最重要的,但"情"是基础,是"理"的根基,最后才轮到"法",而西方奉行的是"法理情",把法放在第一位,情和理要服从法,所以西方崇尚刚性制度管理,这是中西方不同文化理念的产物。早在两千多年前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就提出了完整的管理理论,他总结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将商鞅提倡的"法",申不害强调  相似文献   

4.
技术哲学研究走向成熟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这一学科本身研究范式上的缺陷,由此引发了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不仅是研究方法的转向,更重要的是研究对象的转向,即将工程正式纳入哲学研究的范畴,进而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工程哲学.  相似文献   

5.
<正>一、古代哲学对传统审美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而其中的文人精神对中国画笔墨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历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品性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儒"、"释"、"道"是传统中国绘画审美的基础特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认为艺术行为是歌颂、弘扬道德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美与德是分不开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在讲述的内容中贯穿道德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飞速进步,房地产也一跃成为经济建设潮流中的一匹"黑马",虽然发展前景更壮观,但是也同时吸引了其他国家的觑,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本国风格并不占优势,大部分都充斥着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现象,不禁要扪心自问下,房子是一个人一生的家,也是我们的避风港和心灵的寄托,到底怎样更是我们所期许的风格呢?  相似文献   

7.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那么绘画中可视的"形"与可感的"意"自然成为绘画艺术关注的焦点.因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角度之不同,导致中西绘画在"形"与"意"的关系把握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中国人是先"理性"后"自然",而西方人是由"自然"而"理性",因此,在中国产生了以传统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形式,追求"形意相生"的"意象美";而西方则形成了以传统油画为代表的绘画体系,追求"形意相融"的"真切美".本文试从感性与理性角度,将传统水墨画与传统油画之绘画观念、绘画形式及工具材料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利于中、西绘画艺术更好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信息技术”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基于信息的技术,是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总和.信息技术,从信息哲学角度看,具有"中介性",是人系统与外界信息系统的"接口";从系统角度看,具有"过程性", 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方法为指导、以(狭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逻辑体系;从功能角度看,具有"智能性",是全部信息过程形成的智能整体;从文化角度看,具有"亚文化"性,表现为文化存在和一般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研究对于"技术哲学"与"哲学认识论"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现代信息技术朝着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撑。国内外学者基于信息技术哲学来探讨当代认识论的研究路向大致有三种:一是从信息技术哲学出发引申或拓展到对当代认识论问题进行探讨;二是从作为哲学元理论的认识论出发拓展到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三是将认识论哲学与信息技术哲学作为并列重要的理论基架"直接"研究信息技术的认识论问题。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系统探讨中国与西方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强化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历史维度;进一步打开"技术黑箱",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纲领,全面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各子领域诸多更"具体"的认识论问题,丰富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10.
环境(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方法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伦理道德意义上的"类"与"共同体"向自然的扩展。其理论论证的逻辑起点可分为从自然出发和从人的规定出发两大类型,分别表现了西方分析哲学与形上哲学传统的影响。环境伦理学在西方有其思想和观念基础,但从理论和逻辑论证来看,还存在根本性的问题。系统、深入地总结、反思环境(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方法、思想基础与论证逻辑,对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苏联学者巴赫金(М.М.Бахтин)已经成为学界热切关注的大人物.巴赫金学说横跨各个人文学科领域,思想渗透进美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教育学,等等,已经成为成绩斐然的"特殊人文学科",他本人也已经被归入下个千年思想家行列.巴赫金学说的哲学出发点和理论归宿,是他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他的学说从始至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就用"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一言以概之本文以<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起,谈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其提出的背景,阐述其内涵,并结合现实说明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学的研究对象、认识方法迥异,中国生命医学与现代生物医学的结合,决不能视为技术上的简单叠加,更不是知识兼并,近50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已证实了这一论点,真正中西医学理论层面上的结合不但有待于现代基础科学前沿的发展,更有赖对科学哲学的再认识:认识到人类科学体系发展的多元性结构,承认至少它有东西方的两个源、两个流,摒弃以西方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作为评估科学发展取向的唯一标准.唯其如此,东西方科学文化才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求同存异,才能成功地构筑互相结合的"融通走廊",建立公平、兼容的科学评价体系,才有可能熔东西方医学为一炉,在新的世纪里,创建人类统一的新医学.  相似文献   

14.
老子关于"道"的阐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技术活动的一些根本属性。他建构了一个尊道贵德、绝巧弃利、见微知著、有而无为、小国寡民的技术发展的理想国。一方面他批判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社会处于无序失道之中;另一方面他肯定了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尊崇道法自然。本文分析了老子文献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应用和技术与人四个方面逐一解读其技术哲学的理念。进一步探讨老子技术哲学理念对现代技术文明的启示,引申出技术发展的未来导向。  相似文献   

15.
滕艳娇 《今日科苑》2009,(18):162-16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它不但是中国哲学——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等等的出发点和归宿。古代有识之士为什么要用自己毕生的精力"究天人之际"呢?笔者认为,他们的为学和人生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的宏大理想或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至真、至善、至美境域。"天人合一"理论对于克服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小方 《百科知识》2021,(19):56-60
胸衣,今天多称胸罩.它和大多数成年女性关系密切,其出现不仅能让女性胸部曲线更完美更自然,也能使外衣穿着更贴身更雅观.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东西方女性在胸衣发明、使用的时间上有很大不同.尽管古希腊女性为了能和男子同场竞技,在运动场上会用布将胸部包裹,形成抹胸的雏形,但早期西方雕塑、绘画中的女性却多赤裸上身,或用布袍简单遮盖.如公元前150年左右,阿历山德罗斯创作的著名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人体本身就是大自然中最美的存在,无需用外在衣衫作修饰.同时期中国人的衣着观念则相对保守,对于公开裸露上身相当忌讳.《论语》说"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关于"絺",汉代孔鲋编著的《小尔雅》解释说"葛之精者为絺",全句是说即便是暑天在家,也要穿上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如果出门,还要再罩一件外衣.《礼记·内则》篇则明确要求"女子出门,必拥遮其面",女性外出连脸都要遮住,更不用说身体的其他部位了.《世说新语·德行》更是指出:"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  相似文献   

17.
管理虽是一门经验性科学,但其基础性问题却属于哲学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是人的哲学的复兴,也是人的主体性认识的苏醒。不论是梅奥的理论在人际关系领域具有前瞻性,还是海德格尔在生活方式上表现出对现实生存境遇的关照,人的因素都是他们思想当中共同的"根",他们的思想因而在不同的层面上蕴涵着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本文旨在基于梅奥与海德格尔思想对话的平台,在二者之间打开一个缺口,尝试在哲学语境下给予"霍桑试验"一种无偏颇的全新诠释。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哲学和西方希腊哲学中早有论述。在中国古哲学中,人文是指"人事""文明"。在西方古希腊哲学中,人文指人性。英语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就应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科学哲学过渡到了"后经验主义"时代.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逻辑分析方法受到排斥,科学哲学家将目光更多集中到了科学的历史、社会等外部因素方面,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哲学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文章认为,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对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地位理解的变化,其中的核心是一种实践论科学哲学逐渐取代了传统表象主义、认知主义的科学哲学,人类"生活世界"成为科学哲学研究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思想、康德的"物自体"思想等从哲学层面阐明了"人的自然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及其统一,现代生态学则从知识论层面认证了这一问题。"人的自然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及其统一的思想,构成生态伦理学的人学根据;生态伦理学则昭示了人类对"人的自然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及其统一的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