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课程改革与我们同行5年了,五年后的今天,回过头审视、检验、评价我们所走过的课改之路。我想,很多校长和教师都会多了几分平静与期望,多了几分理性与深刻,多了几分真诚与责任,同时也会少了几分急迫与激情,少了几分急躁与冲动,少了几分不着边际的褒奖与求全责备的贬低。  相似文献   

2.
矩阵秩在判断平面及直线间相关位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线性代数中矩阵秩的理论,给出了解析几何中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相关位置的判断方法,拓广了矩阵秩理论的应用,简化了平面与直线相关位置的判断方法,强化了代数与几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在于向学生传递了多少知识与技能,也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与技能,而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思维与体验,并在思维与体验的深入下,获得了多少感受与收获,提升了多少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审视了高等学校所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首先根据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有关论述,分析与肯定了文化素质教育;其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讨论了德与才、做人与做事、成人与成才的关系,讨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再次,指出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锋芒与重点,分析了文化素质同有关素质的关系,简要比较了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异同,并以调查统计数据说明文化素质教育的现今情况;最后,提出了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余年来,高等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光辉业绩。高校后勤经过10年的改革与探索,基本明确了改革的思路、方向与目标,初步建立了新型的保障与服务体制与机制,基本保障了大规模扩招后勤的正常维持与运转。然而,如果将高校后勤与高校内部的教学科研、管理相比,与社会上相同性质的行业相比,尤其是发达国家高校后勤相比,就会发现高校后勤还有相当差距,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设计与开发基于在线教育平台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精品课程。首先,对在线教育平台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优势。然后,针对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进行了设计,包括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详细探讨了在线教育平台上的课程开发,包括课程教材的选取与编写、课程视频的拍摄与制作、课程互动与讨论的设计,以及课程作业与考试的设计。提出了课程的实施与效果评估方法,包括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与反馈,以及课程改进与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西部地区人才与教育的现状入手 ,在分析了西部地区人才资源与交通教育状况的基础上 ,阐述了西部交通人才与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快西部交通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司道君 《考试周刊》2008,(53):143-144
本文分析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关系与现状,论述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互动的发展趋势及其重要意义,提出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互动的原则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对服饰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与自觉,在《聊斋》中他表达了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容纳了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赋予了人物服饰色彩理智与观念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不同的颜色进行服饰搭配的和谐感与节奏感,彰显了他的审美准则与审美价值取向。蒲松龄以其独特的时尚审美观传达了丰富色彩背后的价值与意蕴,拓展了人们对色彩与美的视域。  相似文献   

10.
第十九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聚焦新时代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主题,站在智能时代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从新时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聚焦点、新趋势、新建设等角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与挑战、疫情与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未来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技术学科与专业建设、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等主题,在跨学科的观点碰撞中廓清了人工智能教育与未来学校的价值与方向,在直面突出问题与危机转换思维中阐释了在线教育教师的角色优势,在综合人文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中拓展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创新路径,在历史与比较的视野下增强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道路自信,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专业特点,彰显了教育技术学引领与促进教育创新的学科特色,展示了新时代教育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1.
赵次公在其诗歌注释中归纳了杜甫、苏轼等诗人用典的方法与规律,由此建立了完整的典故分类体系,并指出了注典必须兼顾祖孙的原则,对后世有重要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善《文选》注第一次将征引式注释应用于大规模的集部注释,为后世的诗文注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本文就李善注征引内容的来源、征引的方式、李善采取征引式注释的原因以及李善征引式注释的学术地位做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中都占有极崇高的地位,这与其词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特别是善于用典有很大关系。辛弃疾博学多闻,用典信手拈来,触处生春,经史子集,无所不涉。他常在词作中托古讽今,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悲愤。他以文为词,常借典故发表议论,融典议为一体。他用典做到了形式多样,花样翻新,使人目不睱接。  相似文献   

14.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受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与"点铁成金"等创作理论的影响,宋代诗歌注释者赵次公在《杜诗先后解》中从用典之法与体格句法两方面总结了江西诗派之祖杜甫的诗法。用典之法包括对字、语、势、事的分析总结,其中的用事又包括专用、借用、直用、翻用、用其意不在字语中、展用、倒用、抽摘渗合而用、用方言之稳熟、用事之祖孙、暗用、叠用、化用、贴用、承用、用俗语常语等方面。体格句法包括了对诗体、诗格、通义、对仗、倒装、句眼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郭蓉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2):137-139
用典为修辞方式之一种,指的是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典故作为引用语料的特殊性在于:当它被引入创作的现实语境的同时,它为源出语境的赋矛的意义内核也一并引入,由此形成的古今语境相遇的信息语码,超出信息传递的功能,用典的意义解读同时也便是典故阐释的信息解码过程。  相似文献   

17.
船山的诗论中没有明确提出朦胧美,但他讲求言外之意的含蓄美,重视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整体美,在创作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具有朦胧美的词作。这些写景、咏物、抒情、言志的词,其主要特点是:一、能充分调动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如比兴、比拟、象征等手法以及灵活用典表达其含蓄隐蔽的言外之意,旨外之意,加深了词的朦胧意蕴;二、词中的意象组合虚实相生、时空交错,构成若明若暗恍恍迷离的情景交融意境。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深受禅宗影响,其作品往往有较浓的禅味,或者喜欢在作品中使用禅宗或佛教典故,加上其用典灵活隐晦,往往让人难以得其真意。如果典故本意未明,就不能准确地理解黄庭坚的作品。古代注家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以具体例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顾贞观咏物词,形神兼备,以咏物抒情寄意,艺术成就颇高.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独抒性灵,极情之至;贵真尚朴,清新自然;工于用典,咏物言情.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对“事类”进行全面而深入阐述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他厘清了传统“事类”概念的内涵,首次明确指出事类是作者在自己言辞之外,以多种方式方法引入的、可验证的、异质性的东西。它主要有“引乎成辞”和“举乎人事”两方面内容,是作者用以“明理”和“徵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