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王小波的生平经历,可以发现1968-1970年王小波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插队的独特的经历在其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助在德宏插队时种种不堪回首的经历,王小波的杂文中、将彻底批判和反思文革置于一个重要位置,并深入到事件的"背后",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探寻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同时从在云南插队时期的个人体验出发,尖锐地揭露生活在"无智、无趣、无性"的世界里的可怖,又以充满诗意的方式勾勒出充满自由的理想的人生状态。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有趣是王小波小说吸引各类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趣味包含两个层面,语言表达的幽默与理性思考的趣味,即幽默与理趣。王小波异于常人的写作基础、风格气质,深邃的理性思考和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种因素造就了王小波小说意涵丰富的趣味,其趣味的独特性在于独特的知识构成、思维的乐趣和澎湃的诗意想象。  相似文献   

3.
当王小波的小说在台湾获奖、在海外产生影响时,大陆文坛还在水波不兴;当王小波生前为出版他的小说费尽周章时,决没想到死后他小说的火爆畅销;当王小波的小说在读者那里畅谈不休,而“圈内(作家圈内、学术圈内)”大都还保持着沉默是金:不想王小波的逝去使自身膨胀、喷发为一个现象,王小波终于不再是仅以杂文而知名、却成为以“大器晚成”的“文坛外高手”被命名的一个小说家。王小波的小说终于崛起在其杂文之上,闯入学人视野、学术话语圈,满脸既庄重又神秘的坏笑,以致人们研究它的欲望也高涨了。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其人其文存在明显的"逃离"意象,表现为小说中逃离和生存中逃离。小说中逃离主要指小说人物的逃离和小说叙事的逃离;而生存中逃离则着重从其自由撰稿人身份来考察对体制的逃离,边缘处沉默则是对中心的逃离。逃离的起点是无趣,逃离的终点是诗意。在诗意放逐的时代,王小波更显现其可贵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内第一篇研究王小波小说的博士论文,韩袁红先生的《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一书是王小波研究中的巨大突破。本书作者以对王小波生命体验的关注、儿童情结的深层阐释以及对其创作谱系的细致勾勒取得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之功。此外,作者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不拘泥于本土经验,将王小波的创作放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去作人类精神的普遍关照,发现其宽广的写作情怀。  相似文献   

6.
祁坤 《新疆教育》2013,(12):9-9
诗意叙事是王小波小说叙事的一贯追求;但对他来说,诗意不仅仅是一个叙事策略,更是作者艺术活动中严肃的美学追求。王小波小说对纯粹客观景物的印象化描写,对男女情爱的零度叙述,对发生在非正常时期和虚拟领域里的死亡场面的夸张书写,以及对机械发明想象的迷恋,共同构成了王小波小说场景叙事的诗意色彩。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后现代的叙事理论从回环叙事、元小说和奇异的想象方面探讨王小波的<万寿寺>中的叙事技巧,通过对其叙事技巧探讨揭示王小波小说的"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我们力图发现隐含在这些技巧后的作品的意义:现实的束缚、庸俗和无奈.  相似文献   

8.
王小波的小说揭示出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革命逻辑,洞悉了特定时代的荒诞.革命逻辑重视伦理和功利,远离理性与事实.小说还对性进行了重新书写,以性为反抗世俗极权的重要据点和途径,并且解除掉覆盖其上的重重文化语码.让性回到它的自然状态.王小波向往有趣,小说充满了游戏精神.借助黑色幽默,以喜剧形式书写悲剧内容.总体来看,王小波使智慧成为小说本身的一项重要质素和小说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昭示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9.
王小波是一个有个性的作家,也是中国9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通过对王小波的小说及杂文的分析,来探讨王小波作品中的特立独行的风格,以此显示王小波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小说三部曲里,都出现了"城"或与"城"近似的意象。而在王小波的创造性写作中,"城"的意象已经不再仅仅单纯作为人物活动的地点,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寄寓了王小波作为小说作者的艺术理想。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万寿寺》中"城"的意象,解答以下三个问题:"城"在小说文本层面内的隐喻、"城"意象的现实指涉,以及"城"的意象与王小波的艺术理想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小波在提及自己的文学师承时,盛赞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声称自己对小说的看法就是被<情人>固定下来的.<情人>充满诗意的语言、流动的韵律、精致的结构、适度的篇幅以及对小说创作完美化的追求,对王小波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反映"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生活的小说,通过知青王二的经历,表现了处于不理智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小说采用诙谐欢快的叙事笔调,以戏谑、反讽的语言和大量的性狂欢描写,对特定时代的荒唐人、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的文坛,王小波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存在。作为学者型作家,王小波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见的智慧游戏和思辨理性。他的小说、杂文,充满着对科学、智慧和理性的热爱,这使他能够凭良好的逻辑学修养,切入历史和现实。作为出身“阶级异己分子”家庭并有“知青经历”的作家,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压抑,使王小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沉重的生命体验,这促使他寻找一种超越苦难人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小波在提及自己的文学师承时,盛赞法国作家玛格丽特&#183;杜拉斯,声称自己对小说的看法就是被《情人》固定下来的。《情人》充满诗意的语言、流动的韵律、精致的结构、适度的篇幅以及对小说创作完美化的追求.对王小波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于王小波的小说《万寿寺》的解读,历来的研究者们多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或探索其复杂的叙事艺术,或探索其虐恋—权利游戏,或探索其狂欢化诗学,而少有论者专章探讨《万寿寺》与唯美主义的关系。笔者即试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解析小说《万寿寺》,以期揭示出王小波在文本中流露出的唯美倾向。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一位特立独行的小说家,王小波的小说呈现着迥异的风格,被称为"时代系列"的小说表现了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处于权力夹缝里的现实处境,这一系列的文本烙有福柯权力思想很深的印记。王小波的小说既展现了对权力规训的建构,也揭露了对反抗的消解。  相似文献   

17.
淡漠与消耗: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孤零零的现象”,王小波小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质地。论文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性”进行分析,认为与通常在弗洛伊德“性解放”视阈中编织的“性”叙事不同,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在福柯“从性中解放”的意义上写出的,它关涉的是游戏、快感和主体的自由,它以其无目的“消耗”来反抗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以其对“虐恋”游戏的呈现来戏弄权力,揭示权力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8.
论王小波创作的元小说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波小说叙事艺术的新颖独创凸显出元小说的某些特征。叙述者在文本中自我暴露叙述和虚构的痕迹,甚至在文本中公然讨论各种叙述技巧,成为元小说最显著的外部特征。王小波先把一件事或一段情作相对完整的叙写,再对某些地方作补充;有意暴露叙述者的身份,公然导入叙述者的声音,揭示叙述行为及其过程;为了实现穷尽“可能”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揉碎情节、关系等种种可能会使叙事落入自己设的陷阱的具体内容,并且让它无规律可寻,再加以拼贴,从而构成了王小波小说元小说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阅读王小波的作品,会引起人们的思索。自由之生活、自由之思想、自由之文学是本篇对王小波的概括。自由之生活,王小波放弃优厚待遇显赫的名声而做一名自由撰稿人,足以证明他的"特立独行";自由之思想,王小波在他的作品里营造了"三有"自由思想体系;自由之文学,王小波作文的自由,即他的作品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如反讽、夸张、黑色幽默、逻辑悖论等文学技巧,显示了其独特的语言,形成王小波的风格。王小波是自由的,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写小说这条路;但自由的同时又为自由付出了代价。这便是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王小波有一部分小说设定的时间是在未来社会,这些故事可以看作是“反面乌托邦”式的寓言。小说塑造了一群挣扎于模式化环境权力之中、且已经被扭曲与被规训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通过对受困于权力主体的生存状态的展示表达了对此种人生境遇摆脱的渴望,由此也传达出了王小波对真正知识分子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