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及其归因训练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分析了习得性无助在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表现,以及习得性无助与归因之间的关系,结合归因训练的通用模式和利兹归因编码系统,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体育学习领域的习得性无助的归因训练程序。  相似文献   

2.
1、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又称习得性自暴自弃,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一现象。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演绎和归纳法等,提出在运动技术学习中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普遍存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又称习得性自暴自弃,指将失败归因于一些不能控制而又稳定的因素,转而促使个体很快地放弃或回避学习任务。它是指一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会给以后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特殊心理状态。刁得性无助感在体育教学中会阻碍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严重者会导致心理障碍。 一、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 塞利格曼等人在实验中,先是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狗即不能预料也无法控制这些电击,一段时期之后,他  相似文献   

5.
徐锐 《体育教学》2011,(7):42-42
一,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学生“习得无助”感的获得,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是学生从多次失败中吸取的经验归纳,是从实践中获得的消极“真知”。因此有“习得无助”特征的学生,“即使努力了也是不会改变”的观念是牢固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抱有期望,对“习得无助”的矫治必须从观念上改变开始,用观念去改变行为。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习得无助现象,并提出了习得无助理论,在心理学界引起人们的关注。该理论主要应用在教育与临床方面。在临床应用方面,主要用于对抑郁病人的治疗;在教育应用方面,主要用于改变学生的无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0年代以来,习得无助理论被引用到体育教学中来,发现在体育课学习中,学生普遍出现无助感,进而导致学生体育课中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回避体育课的情况[1]。在我国体育课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深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过度关注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过于关注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认知解释模式对技能学习的"习得无助"现象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习得无助"现象认知解释模式的理论框架和结构,研究探索技能学习中"习得无助"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习得无助"情况下认知归因、后续朝向任务及后续努力的关系.随机选取了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的女大学生134名组成研究样本,被试学习一套自编难度的健美操.学习测试分为4个纵向单元,并进行认知归因、后续朝向任务及后续努力的问卷调查.最后根据学习的自我报告和成绩评分分出"习得无助"组(65人)和非"习得无助"组(69人).所有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的路径分析,结果发现,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习得无助"的被试倾向把失败归结于内部的因素,后续任务的朝向减少,并放弃努力,无"习得无助"的被试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时,也会减少对后续任务的朝向和后续的努力;另外,后续任务的朝向决定后续任务的努力.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习得无助现象及心理解释 习得无助现象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及其同事对狗进行电击实验所发现的.狗在面临无预警的电击后没有地方可逃,多次电击后狗产生完全放弃逃脱的行为,即使改变成可离开的环境,它也不愿意再尝试,心甘情愿地接受失败的结果,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无助”现象.同时认为人也会出现“习得无助”现象.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感是乒乓球普修教学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特点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乒乓球普修课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普及与推广速度滑冰初学者教学方法,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速度滑冰初学者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陆地五步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并提出理论答疑、用轮滑课辅助练习、克服初学者的"习得性无助感"等初学者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为速度滑冰初学者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体育习得性无助感产生与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习得性无助感是儿童或者青少年拒绝参加体育活动 ,或者仅仅做一试偿 ,然后马上退出。其原因是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结果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控制权 ,(无法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因此 ,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一种无助的感受。继而远离体育 ,抛弃体育。体育习得性无助感是后天获得的 ,是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产生。理解这一特征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加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体育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经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是儿童或者青少年拒绝参加体育活动,或者仅仅做一次尝试,然后马上退出,继而远离体育,抛弃体育。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根据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采用认知训练及系统脱敏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希望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认知,多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体育考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及预防和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得性无助感是运动员在训练、测验和比赛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效应,对面临高考的中学生来说反映尤为严重。通过归因的分析找到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使高考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成功和失败,并给他们以信心和勇气,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姜旭锋  董翠香  徐郁萍 《精武》2013,(23):81-82
本文在高中篮球教学中构建并运用了多元评价体系,以实验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运用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元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框架,结合黑尔(Hare)指数转换法对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进行了完善。实验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积极的学练态度和参与行为,改善了部分篮球弱势群体害怕考核的消极情感以及习得性无助感的心境状态,逐步形成学生了解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进步方式,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习得无助"的认知解释模式理论,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探索不同运动项目技能学习过程中"习得无助"的认知现象,分析"习得无助"情况下认知特征在不同运动项目的差异.随机选取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63名)、健美选项课(64名)的大学男生127名组成研究样本,分别学习篮球罚球弧跳投技术和健美局部肌肉锻炼方法,并让大多数被试放弃学习.学习测试分为4个纵向单元,并进行认知归因、后续朝向任务及后续努力的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路径分析,发现不同运动项目在认知特征上存在差异,学习过程中,被试倾向把失败归结于外部的因素,会增加对后续任务的朝向,试图继续努力;被试倾向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原因,会减少对后续任务的朝向和后续的努力;另外,后续任务的朝向决定后续任务的努力.篮球学习过程中,被试更多地把失败归结于外部的因素;健美学习过程中,被试更多地把失败归结于内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与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对自身工作特有的自我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主要包括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自我效能感的归因理论,以及习得性无助的归因理论。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是我们认识和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的一个有效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体教专业学生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现象,展开以"竞赛组织法"为指导的艺术体操教学实践探讨,提炼出采用模拟竞赛的课堂具有扩展性教学空间、习得性参赛体验、启拓潜悟性开发、正向性关联技能迁移、增长性综合能力等优点,可为相关项目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燕群 《精武》2012,(10):95-96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学校体育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宗旨。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过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终结性学习评价,而忽视对学生过程性学习的评价。从真正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教育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中小学生的逆反行为及其对策雅安第四小学李国兰1前言逆反行为是指人们对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相反情绪的体验,是心理活动紊乱和失调的一种表现。虽然课中出现"逆反行为"是个别学生所为,但这种行为波及和干扰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还可形成恶性循环,以至可使...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五个方面的目标,即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和学生心理有关,可见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而习得无助是一种对学生心理发展极为不利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