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在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较大,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学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这是当前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怪圈,与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太格式化,形式太僵化密切相关。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青少年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也要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智力,使青少年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中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体育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完成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行为特征容易暴露,各种思想都表现出来,因此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存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学生个体活动的不确定性使得教学过程也产生了易变性。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吴立岗认为“运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不仅具有认识性、计划性和统一性,而且具有人文性、灵活性和个别性。这种过程不仅属于‘科学’的范畴,而且属于‘艺术’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的个性,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产生于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体育课堂空间广阔,学生在身体直接参与的游戏、运动和竞赛等学习活动中,不仅广泛地开展社会交往,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个性,而且体育运动还能调节身心,  相似文献   

6.
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主体作用机制分析及其培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指出:自我效能感通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及情绪反应,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态度、自我认知评价及行为表现,直接决定着学生活动时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评价。并针对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出合理有效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参加广播操和团体操活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参与广播操与团体操活动,无论是态度,还是目的,两都有较大的差异。建议进行教育观念的创新。取消硬性规定的广播操比赛,让真正喜欢参加表演的学生上场表演,使课余体育真正成为学生追求身心健康与人生真谛的过程与方式。  相似文献   

8.
如今,在阳光体育的推动下,各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也进行的如火如荼,各个学校为了保障活动安全、有效的进行,都制定了规范、可行的政策、制度,但从一些学校的做法来看,对于大课间活动安全方面的制度、规则,只局限于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对于活动前、后的措施,有待进一步规范。下面笔者就活动前、后安全的预防,谈几点见解,望广大同行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的身体来实现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双边活动过程中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的收效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姜军  李跃 《体育教学》2006,(5):42-42
伴随着“体育、艺术2+1”项目的深入开展,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也随之有了较大的转变。随处可见的是以友伴、小组、小集体的形式进行互帮互教,互学互练,认真投入地“玩”着自己喜欢的运动顷目。从学生的欢声笑语和汗流满面中,足可以透射出学生已不再是“身顺心违”,而是达到“身顺心亦顺”的效果。我校自开展课内课外结合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活动以来,在活动课前,负责该年级、班级活动的体育教师,已将学生的活动计划、练习内容、方法、手段、形式下发给班级,并培训班主任和体育骨干。本文的主题是七年级一班、三班、五班部分学生毽球活动的练习安排,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体育课是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心理与健康水平,因此,上好体育课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课后一段时间却经常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有局部的,有全身的,更有甚者出现肌肉僵硬现象,影响了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也因此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的训练热情,从而也相应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开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体育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以智慧能力为核心的心理能力,按皮亚杰的认识发展论及前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理论,它必须在活动特别是主导活动中得到发展,必须通过学习活动和获得一般图式的活动方式两个方面来完成。从创造的心理构成来分析,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活动来培养学生主动监控自己学习过程的认识能力,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使学生掌握结构化的具有可转化特性的知识,激发其创造的动机,形成创造的态度和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3.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学校体育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既不是过去我们理解的课外体育活动,也不是过去我们所认为的课间操,它是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余体育锻炼组织形式,有些地方称之为“间操课”。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一般是利用上午或下午的一次课间休息时间,并做适当的延长,一般为30分钟左右,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它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折射学校管理的一面镜子;既体现着学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学生完成动作和反复练习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体育智能结构;体能和智力发展的生理相关因素;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体育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体能和智力开发的过程;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双边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与联系, 构成了一个教学系统。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不仅要进行思想、知识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同时要进行身体的活动,要学习体育的技术和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矛盾有时会更明显、更直接。由于人的社会性,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但这些矛盾都是可调和、可转化的,只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便可以转向积极的一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非矛盾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16.
高职学院进行武术教学必须重视教学前的准备活动,它是提高学生武术动作质量的重要一环。文章就准备活动在武术教学中的地位进行了说明,并对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准备活动的主要作用、做准备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确看待体育活动中的事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不少学校的室外活动器械只是放在那儿摆样子,甚至有的学校直接不安装或安装好了又拆除;许多教师也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不安排稍有危险的项目或直接避开。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教师有顾虑、怕出事故。客观地讲,一个教师组织几十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进行室外活功,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而一旦出了点“事故”,哪怕是擦破点皮,家长也会兴师动众、不依不饶。为避免这种尴尬局面出现,教师就限制学生活动的内容。学生本应广泛地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在活动中发展与提高。但这…  相似文献   

18.
伍书春 《体育师友》2011,34(6):40-41
一、要针对课堂负荷安排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安排多长时间是影响放松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理负荷而定。如果负荷很小可以安排少量甚至不用安排专门的放松活动,而由学生走回班级的过程所代替。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有较大好处,但由于学生体育专业知识技能有限,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课前教师又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致使多数学生未能掌握好带准备活动的方法。结果是千篇一律地跑两圈,做几节徒手操就了事.没有与基本教材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也缺乏新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澳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澳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结果表明,澳门约有53%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活动的强度和参与次数明显不足;有31%的学生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澳门50%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增强体质、调节身心、休闲娱乐和交际等是澳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约有57%的学生有参与型体育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