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唐代“行程”的意义并非指“路程”“旅程”。中古时期的“程”表示“期限”很常见;而相关法制文献中的“行程”明确指因公出行的时间规定,因此唐代的“行程”为“出行的时间期限”之义。至于“行程”指“路程…旅程”则是在宋代以后。  相似文献   

2.
“诚”、“诚信”,当今社会焦点话题之一.这一话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对诚信道德价值的强烈需求,也是现代社会诚信伦理现实资源匮乏的道德症候.文章立论于周敦颐“诚”的道德观,论述其原本意义、“诚”之内涵、“诚”之最高境界、“诚”之修炼等.而周子“诚”的道德观难以直接应用于当今“诚信”伦理社会,需要作番理性的审视和剖析,进行现代转化及扩展,即:从传统的“熟人社会”的“民规信用”,转到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上来;从儒学传统“信不及利”,转到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平等求利”上来;从传统重于个人的、内在的“心性诚信”,转到现代重于社会的、内外匹配的“责任诚信”上来;从自然经济状态中的“人格诚信”,转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诚信”上来.如此,为现代社会诚信伦理的构建,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江涛 《培训与研究》2006,23(12):41-42
“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始于传统文化的体用观,在中国近代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体西用”论应引起我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敏琴  李珊珊 《文教资料》2006,(28):184-185
在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作为一种颇有特色的思想纲领,前者是中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后者是日本明治维新指导思想,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共同之处,但是,中日两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间却出现了极大的反差——日本迅速完成了近现代化的历程,并已实现工业化,而中国艰难地走过了近代化路程,今日仍跋涉在走向现代化的途中,这种反差说明二者也存在很大差异。“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之异同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作出一些剖析。  相似文献   

5.
从问世时的好评如潮到20世纪中叶的全盘否定,再到新时期以来的重新肯定,近百年的《恨海》接受史足证其为一部意蕴繁复的“写情小说”。借儿女之事言家国之情、弘扬传统道德、暴露旧礼教之罪恶是其蕴含的三重主题意蕴。然而它们均非现代意义上的情爱主题。这就是以《恨海》为代表的晚清社会言情小说的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由传统的非法治向近现代法治社会转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变迁过程;“身份社会”以自然经济为标准,自然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份经济”,“契约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一个商品经济社会必然是“契约社会”;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随着新阶层的崛起与官本位的淡化,随着“铁饭碗”变成“泥饭碗”,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从差别待遇到平等待遇”、“从官贵民贱到平等主体”、“从国有身份到买断契约”、“从冤案昭雷到国家赔偿”等可喜变化l这表明,中国社会的等级身份体系巳发生在发生着深刘的变化,我国巳处在向“契约社会”的门槛迈进的历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社会美德和创造经济繁荣的根本。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建基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的诚信系统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而适合现代社会新的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这样,现代生活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重的诚信问题,甚至面临严重“诚信危机”。本文从社会关系的演变角度出发,对“诚信”的涵义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最后从文化教育的视角初步构建了现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对于”有一组与之意义相近的近义词,如“把”、“为”、“就”、“同”、“向”、“关于”等。这组近义介词的共同特点,抽象地说来,就是能够引进动作、行为关涉的对象为了深入探索“对、对于”的功能,我们把“对、对于”同它们的几个近义词加以横向比较,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互相替换关系。  相似文献   

9.
“好像”、“仿佛”、“似乎”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近义副词,尤其是在文学性语言中。“好像”也作“好象”(文中引例一律作“好像”) ,《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为“类似,大概”。“仿佛”作为副词,《现代汉语八百词》则用“好像,似乎”来作解释。在用法上,该书认为二者都可出现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句末也都可加“似的”、“一样”、“一般”。对二者的区别,只提及“仿佛”多用于书面语,而对“似乎”一词,则并无单列词条去解释,通过对“好象”、“仿佛”的释义看,“似乎”与它们几乎相同。对此,《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解》中也表…  相似文献   

10.
【能力定位】从“说明介绍”的对象看 ,“说明”与“介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事物的推介靠的是介绍 ,而事理的解说用的是说明 ,但从“说明介绍”的目的看 ,“说明”与“介绍”其实是一回事 ,它们都是说明文的一种基本表达方式。用这种表达方式 ,能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操作做出清晰、客观、科学的说明。通过说明介绍 ,读者能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 ,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说明介绍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表达方式。【要点阐释】首先必须了解说明介绍的基本特点(一)说明性。说明文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及第团圆"一解--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及第团圆"的结局模式.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与古代中国人的惩恶扬善的道德追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时之“小康”不外有三重含义:一曰生活稍有所安,一曰“家天下”之礼治杜会,一曰家境相对宽裕。近世又有康有为之小康社会理想,旨在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小康”之用诸现代,是邓小平对古人用于指谓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概念的革命性再造。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当初提出的建设“小康”或“小康社会”之含义的最新丰富和发展。现代小康社会理想根本不同于古代和近世的小康社会理想;现代小康生活亦根本不同于古人囿于自然经济的狭隘条件所向往的“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13.
在“上编”对中华古代经典自然观形成过程与核心观点溯源式阐述的基础上,本文重在探讨清末民初社会剧变中经典自然观的转换与丢失问题。当时社会总体上的性质与结构之激变,构成了经典自然观渐被遮蔽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基础。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先后兴办各式新学堂,引进西方自然科学课程,越来越大规模输入西方经济和文化思想,在教育上开风气,形...  相似文献   

14.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中国古代也有防止贪腐的监察制度,可以想见的是,这种监察制度一般不会比现代的民主制度更有效,然而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中的贪腐现象虽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却绝没有到当代这种肆无忌惮的地步.这就需要考察中国文化中的哪部分发挥了“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的作用.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文化,中国古来是诗歌大国.这种诗性文化的背景所形成的文化的“场效应”能使许多中国古代官员因良好的、高雅的君子文化教养即使有机会犯错,而一般都能克制自己免于陷入贪腐的泥潭.然而这个伟大的文化传统被现代中国人抛弃了.  相似文献   

15.
明代状元赵秉忠的《山其山集.自叙》用作者的草体手书印制。本文对《自叙》用正楷按原文转行排版,详加注释,译成现代文,并根据作者当时的处境和遭遇,对《自叙》的内容进行了探幽索隐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直接原因是科学理性精神的缺失,深层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治统治的干预.因为封建统治者认为,科技的发达必然带来伦理的丧失,而伦理的丧失必将危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封建统治者不仅"不需要"科技,而且还反对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博物”观念及其相关工具书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西方学科分类意义的博物学概念在近代传入中国,据此,中国编辑出版了新式博物学教科书和辞书。考察中国博物观念及其工具书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比较中西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的不同,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同”一词在古代有多种涵义,因此,现代学者对古代“大同思想”概念的理解差别很大。从近代几位著名历史人物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出发,可以认为古代大同思想在外延上指《礼运》大同思想,在内涵上指晚期儒家吸收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平民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于东周时代,东周王室的衰落使人才向下层流动,他们收徒教学,或多或少地将职业技术教育列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颇有著述。但秦以后,以吏为师的观念和科举制度占据主导地位,这又使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充满坎坷。  相似文献   

20.
科场成名是洪秀全之类的传统士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洪秀全却久困场屋,屡试不售。科场的屈辱让他在心理情感上产生了由失衡到畸变的嬗变。该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洪秀全一生的心理历程作一剖析,以阐释其对科举久久未能释怀的缘由,即因科场受挫而导致的病态心理使他对科举的情结越结越紧并由此纠缠其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