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提要:本文从2008—2009年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原创性临时展览这一环节入手,探讨了评估目标和评估内容、送审评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改善原创性临时展览评估工作初步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国家一级博物馆;原创性临时展览;运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博物馆陈列展览评估体系的构成要素展开论述,试图将社会研究方法中指标建构的设计类型运用到前期评估、过程评估以及总结性评估中,并尝试建构起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前期评估体系包括陈列展览选题的可行性以及目标观众的需求判断;过程评估体系包括来自专家、设计团队本身以及受邀观众三个层面的评估指向;总结性评估体系则包括对展览实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别评估。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观众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认识观众成为博物馆工作的必要基础,也是评估优质展览的标准。本文从博物馆观众研究定义的演变、观众分类分层的理论梳理出发,结合互动体验模式及研究方法上的"以观众为中心的评估层级"模式,从行为、知识获得和情感测量三方面对湖州博物馆《吴兴赋》展览进行观众实例研究。同时,在不断演变的观众研究理论上,从行为主义到诠释批判再到后现代主义,我们必须在观众研究过程中更加重视地方、社区及个人体验。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展览观众评估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指标体系,而观众信息调查是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都采用的方式,对观众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展览效果的评定以及日后的策展方向都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在"真彩秦俑"展览中,采用热成像与R FID技术对观众数量、行为习惯进行跟踪分析,通过数据的统计来对观众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展览的策展做一思考。  相似文献   

5.
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类博物馆推出了丰富多样的展览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展览数量的飞跃,如何通过对展览项目目标、策划、管理及成效的评估来促进展览质量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博物馆界日益紧迫的诉求。本文试从我国博物馆展览评估的现状出发,结合国际博物馆界展览评估理论与实践,提出构建政府考评与博物馆自评相配套、观众判断与专家判断相结合、覆盖展览全过程的一体化展览评估体系,以期对我国博物馆展览评估工作之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展览除了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容来对观众施加影响之外,环境设计也同样会对观众的参观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合理评估展览环境的效果、并针对性地发现环境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将有助于展览提升总体的教育效果和观众的参观体验。本文以2017—2018年间在山东博物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博物馆学习相关研究与展览评估实践为基础,从观众的注意力水平入手,计算展厅中各个区域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对展览环境效果的评估。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展厅环境中的“展线”与“照明”设计,对观众的学习效果有潜在影响,值得引起博物馆在环境设计时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与博物馆、与展览、与展览评估相关的重要的行业性或专业组织有美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展览协会、观众研究协会等,对这些组织的构成、性质、职责和运作的深入了解,可加深对博物馆展览评估及博物馆所发挥的社会职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正>在我国的博物馆建设热潮中,已有有识之士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向博物馆的价值导向与质量提升等关键性问题,探讨诸如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今年1期专题)、什么是好的博物馆、好的原创性临时展览、博物馆社会服务最佳做法(去年4期专题)以及观众参观体验与感受等议题,管理部门也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开展博物馆评估工作。本期我们特编发一组讨论"什么是好的博物馆:博物馆评估"的文章。博物馆评估是在新管理学思想影响下,由企业绩效管理延伸到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运营状况考察之后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一个好的陈列展览,应当能够为观众创造一次舒适且有效的体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博物馆需更加深切关注观众的观展,将之纳入陈列展览的评估体系,并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观众评估体系。文章采用跟踪观察法,以广东省博物馆历代端砚艺术展览为例,立足于观众观展体验,从观众的停留时间长度、观展路线和展线吻合度、观展重点和展览重点吻合度三个角度出发,尝试对该展览进行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观众研究逐渐成为博物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作为博物馆运行评估中的重要内容,科学准确地获得观众意见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常态化工作。当前,关于家庭观众的行为和特点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在案例的丰富性、问题意识和研究深度上仍有所欠缺。本研究以常州博物馆所属少儿自然博物馆为案例,采用跟踪观察及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对目的地选择(即家庭观众如何选择博物馆或展览)、展项或活动的使用、亲子关系在参观学习中的互动性(行为与表现)以及博物馆空间的影响等四个议题做了分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比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是辐射、创新社会文化的导航器,承载着社会创新成果和价值认同的展现职能。在场是以展览为媒介进行创意表达和信息传播的特定文化形态和精神空间。在场是展览的渗透和提升,是有效联结博物馆与观众的信息载体。服务于当代人精神文化的需求是在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品格。新的在场就是在主题创意、展示理念、藏品特色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富有新意的原创性打造;以多样的方式激活新的体验,构建博物馆与社会的关联,为大众提供新的透视客观世界的多元阅读。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促进大众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并且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关于博物馆观众及其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研究博物馆观众行为有利于了解观众的构成,掌握不同观众的参观偏好;并且优化博物馆的陈列和安排,提高观众在博物馆的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展览教育工作开展越顺利,我国的博物馆及历史文化事业就会发展越长久。本文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观众行为进行了阐述、研究。  相似文献   

13.
展示是沟通博物馆藏品与观众的桥梁,在以观众为导向的博物馆展示理念下,研究观众的参观行为成为现代博物馆规划决策的基础。来自异国他乡的顶级展览是否吸引国内的观众?他们愿意花费多久来参观展览?他们的参观动线如何?这些问题是中国大陆博物馆学者尚少涉足的领域。"深海奇珍"(The Deep)展是由法国BLOOM非营利组织创办人克莱儿?诺维安(Claire Nouvian)女士所策划的国际巡回展,是法国深海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台湾完成展览后,在中国大陆首站上海,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展览。文章以该展览为例,用个别追踪法观察观众参观该展览的行为,以评价展览的教育目标达成程度。研究显示,相对于模型、标本、照片,图文版的吸引力极低。如果规划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适合展览地民众的认知程度、参观习惯,再好的展览也只能成为"专业人员"自娱自乐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展览必须同时满足专家叫好、观众叫座的双重评估判断。以此理论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展览评价模型,将策划团队、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置于同一评价模型中,以“巧木造化意万千——漳州木偶雕刻作品展”为对象,比较三方的评价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普适性的展览评价体系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未来,应从宏观角度讨论展览与展览之间反映出的共性问题,进一步探索展览评价的体系构建,为提高博物馆临时展览的整体水平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指前来博物馆参观并接受博物馆服务的所有人民。目标观众(target visitor)是指博物馆期望来馆参观的人,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对象。研究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对于自然博物馆展览设计、展示方式及教育成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及访谈方法,得出自然博物馆的目标观众是学生及亲手家庭,潜在观众为教师。从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的参观行为、参观过程及参观效果三个方面入手,针对目标观众的取向提出自然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教育活动等工作上应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兴趣、期望。  相似文献   

16.
提要:在系统梳理我国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的基础上,对200820I2年我国开展的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在内容、指标体系、发展轨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之后介绍了国外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的情况,对比国内与国外博物馆在评估定级方面的异同,提出了我国博物馆在此方面工作的不足及建议。关键词:博物馆;评估定级;指标体系;数据收集  相似文献   

17.
观众到博物馆来学习、娱乐、休闲,当然是以其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获取博物馆的各种信息、感受博物馆的特殊体验。据统计,人类通过眼睛摄取信息约占进入大脑全部信息的90%,所以眼睛是感官之首。既然博物馆是以展览展示作为面向观众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那么,观众通过“视觉”从展示中如何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博物馆设计者如何使用“视觉艺术”设计吸引观众的展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博物馆设计中的视觉艺术必须与观众互动  博物馆展览设计必须囊括三方面的需求:观众的需求(学习、娱乐、休闲……)…  相似文献   

18.
超级连接的时代,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与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博物馆更应该创新连接公众的方法。北京奥运博物馆"我的运动日记"展览在进行展示评估与观众研究中,运用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互联网时代新公众的特点,探索博物馆拥抱新公众的展陈新理念,为研究新时期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博物馆社会功能和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的展览陈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动展示的出现改变了博物馆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观众研究的结论增进了博物馆对观众需求的认识;而体验经济的发展更是对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益文化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发展出的体验式展览,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阐释和传播形式,扭转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固有印象,而且使博物馆展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本文在提炼总结体验式展览定义,厘清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网络资源和实地调研信息,分别对历史、艺术、科学类博物馆体验式展览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陈列式展览进行比较,归纳出其目的、意义及特点,最后提出体验式展览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实践及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中国观众研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现阶段国内观众研究实践的发展脉络、现状及趋势,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索观众研究的学科体系。本文以1984年至2020年2月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19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将这些成果划分为“观众研究”“观众评估”和“理论方法”三个类别,来阐述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在国内的观众研究发展结构中,“研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评估”上升趋势显著,对“理论方法”的讨论趋于平稳。国内观众研究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源于内在的学术与实践经验自然累积,另一方面源于外部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施加的强烈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