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进奏院和进奏院状报方面.宋代新闻传播主体,即进奏官的研究略微偏少.宋代进奏官,在宋代新闻传播中,掌管着信息的上传下达,扮演着重要角色.进奏官通过抄录和雕印的方式传递信息.朝廷对进奏官传递的信息,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效率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与规定.进奏官违反了相关规定,要受到严重惩罚.在宋...  相似文献   

2.
《兰台世界》2016,(Z1):145-146
<正>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由进行了改革,进一步削弱了三省的权力,宋代在中央设置了政事堂(政事堂在唐代也存在,但那时候政事堂只是作为一个宰相的议事机构,而非国家机构),宋代的政事堂(亦称为中书门下)就是朝廷的最高行政辅政机关,也是档案管理的最高机关,其他的档案管理机构也只能也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宋代的档案管理基本制度框架下,宋代的文卷管理也更加具有特色,其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就是文卷分类制度。  相似文献   

3.
《现代出版》2012,(3):38-38
我国藏书历史上,从宋代开始有了"版本"这个说法。在各版古籍中,宋版书特别为藏书家重视,究其原因,盖因宋版书具有的以下五方面特征:校刻精:宋代读书人、刻书人非常重视校勘工作,有不少校勘名家,如宋敏求、马瑞临等。凡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宋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宋初,中央政府设立了专门负责新闻与传播的机构“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共所编发的邸报发挥了发布传播新闻的重要作用。一进奏院的名称源于唐代。唐代代宗以前,各藩镇驻中央的办事处称“邸”,后来改称为“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务留后院”。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又改为“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①,有时仍称“留邸”或“邸”②,负责人简称“进奏官”,俗称邸官、邸使或邸吏。进奏官最初不少是藩镇留在京都的质子,后来换为亲信将领,他们不受朝廷管辖,可以随时入…  相似文献   

5.
钟文荣 《档案学研究》2020,34(2):138-142
宋代为了有效防治文书档案违法,对此类违法行为既进行严厉的刑事处罚,又广泛地进行行政处罚。从宋代史料来看,文书档案违法的行政处罚主要有除名、勒停、降名次、展磨勘、罚俸罚直等。此类处罚多围绕着官员的官、职、差遣展开,体现了以官职惩处为主,以经济责罚为辅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宋代架阁官考索王金玉中国宋代有专门的档案工作机构,也设有专职的档案工作官员。著名的金耀门文书库是国家档案馆性质的机构;南宋设立的尚书省六部架阁库和三省枢密院架阁库是中央机关档案馆性质的机构。六部架阁官和三省枢密院架阁官是专职的档案工作官员。考察架阁官...  相似文献   

7.
保甲制度始于宋代王安石,他主张“变募兵而行保甲”,“什武其民”以维护封建统治。明代亦有类似设置。到清朝,保甲组织则衍生成主要为征收赋税和维护乡里“治安”而设的机构,它是清王朝统治人民的基层组织。在保甲制度下,设置了保长、甲长、里长、排年等保甲吏长,以维持其机构运行。保甲吏长是一个颇具特色的边缘群体,兼具多重身份,他们不是朝廷命官,却承担了清朝最基层行政组织下的行政管理职能,因此,他们的首重身份是清朝最基层的行政官吏,同时他们还兼任了另外一项职能——承担了清朝最基层的书、档案工作,因此他们的第二重身份应该是清朝最基层的书、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8.
清代处于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包括县衙在内的基层政权的管理工作量、管理难度大为增加。清廷加强了基层政权体系的构建,建立健全了较之前朝更为严密和完善的基层行政机构加强对社会的管控,使清代的县衙作为县级基层政权较之以往表现出不同的组织职能。在财政方面,朝廷将其所征收的税收分别用于中央、地方,大部分税收收入归中央由户部统一管理,称之为"起运",由朝廷统一进行调度。部分财政税收收入由县衙等地方行政机构按照规定安排使用,称之为"存留","存留"的份额极少,导致县衙的财政状况十分窘迫。  相似文献   

9.
唐、五代时期,进奏官始终代表藩镇利益,不仅发行进奏院状,还负责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信息传播工作,深度参与政治并有诸多非法行为。宋代不仅收缩进奏官的职务范围,强化官文书的保密性以防进奏官泄密,还不断细化对进奏官违规传播行为的惩罚措施,降低进奏官的待遇水平。从唐经五代到宋,进奏官由主动的传播者和强势的参政者转变为被严格控制、地位低微的"传声筒",这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下控制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一是宋代对刻书事业管理的重视,着重从四个方面介绍与研究了宋代刻书禁例;二是历代宋版书的海内外流传、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宋版书的现存情况。  相似文献   

11.
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九月,朝廷以新乐修成,赐名《大晟》,特置府建官。"朝廷旧以礼乐掌于太常,至是专置大晟府。……礼乐始分为二。"这是宋代音乐繁荣的黄金时期,同时促进宋词创作的蓬勃繁兴。因此,后代词人、词论家津津乐道。清蒋志凝称赞友人沈传桂、戈载等人的词作说:"识者以为大晟雅乐振响于今焉。"(《清梦盦二白词序》)王昶推尊词体,也从"大晟乐"着眼,《姚姬汀词雅序》说:"盛唐后,词调兴焉,北宋遂隶  相似文献   

12.
内官从唐玄宗朝开始就是服饰赏赐的重要受益者。但到晚唐,随着宦官把持中央政权,被动受赏已不能满足其需要。从已掌握的晚唐墓志材料看,内侍省身居要津的局官很可能是"赐绯"与职事同授,而内侍省省官与清要局官也存在使职与"赐紫"同授的倾向。"紫绯"的"赐"、"授"转换,实际是内官集团强化自身政治权威的意志体现。  相似文献   

13.
杨军 《档案学研究》2019,33(1):122-125
依据封建层级管理体制,宋代榜文文书大体分为皇帝颁布的敕榜、中央百司所发榜文和地方官府发布的榜文。其中,中央百司及地方官府的指挥、政令需要吏民周知的,均遵循相关规定,以榜文的形式传达至基层社会。榜文文书的下行及公示于民众成为朝廷和各级地方官府日常行政运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由此建构起中央与地方、官府与民众之间政治信息沟通、互动的基本渠道。  相似文献   

14.
中唐以前诗中之吏隐大多出自山涛"吏非吏,隐非隐"之典,至中晚唐方成"以吏为隐""、隐于吏"的涵义,宋代之吏隐并不局限于小官小吏者,仕宦失意或居高位而被闲置者皆可自称吏隐。中隐在宋代并未广受关注,究其原因与中隐的功利化、世俗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档案原始凭证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档案安全管理的不容忽视性。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有人为和自然两个方面。一、档案安全管理历史回顾我国古代的周朝就有了保管档案的官员和机构,据史书《左传》记载:鲁国宫廷遭遇大火,负责救火的官员明令迅速搬出档案典章制度文献不得有误,假如档案有损毁将处严刑。1975年在湖北云梦发现的秦律中就有若干有关档案安全方面的规定:"勿敢以火入臧(藏)府、书府中。吏已收臧(藏),官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中央刻书机构中,汴梁国子监可谓是一枝独秀。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汴梁国子监刻书大多是在汴梁雕版并印刷的。汴梁国子监刻书为宋代的科举取士、刻书业的全面发展、印刷术及汉文化的外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汴梁国子监刻书在宋代乃至整个刻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略论宋代馆阁藏书来源及其基本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初设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合称"三馆",又建秘阁及秘书省,三馆、秘阁或秘书省总称崇文院或馆阁.馆阁是宋代中央政府的主要藏书机构,兼备访书、购书、抄书、藏书、借书以及对图书的编目、校勘、修撰等各项职能.宋代历任统治者均极其重视馆阁藏书的建设,多方搜求,善加利用,以期向天下显示其文治盛事.  相似文献   

18.
一、秦汉学吏制度 秦汉时期的吏,主要指各级衙门中职位低微的官员及其属员.可分作两类:官秧在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长吏;百石以下者为少吏,又称小吏,有掾、吏、令史、佐史、卒史等名色,数量众多.学吏就是学习充任小吏所需的知识技能.学成后,经过一定形式的考试,合格者才具备了做吏的资格,再经各衙门主管官员或长吏的辟除,就成为小吏.学吏是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从吏到官逐步升迁,位至公卿者并非鲜事,故两汉又称学吏为"学宦"或"宦学".  相似文献   

19.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曾在北宋成德军节度任掌书记,最后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军,是宋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种,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或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武宁军即今徐州,为府州级。“书记”,“谓文字之士也”(《文选注》)。唐、宋时,帅府、节度使的属官有“掌书记”。“掌”,执掌主管的意思。掌书记,即掌管笺奏和记载的书吏,简称“掌记”,也就是泛指古时在官府和社团中主管文书档案及缮写的人员。此类小吏职卑官微,历来是不受重视的。不过由于范墉办事勤谨,为人诚实,虽吏职卑微,还是受人敬重的。范仲淹就出生于这样一个掌管文档的书吏之家。  相似文献   

20.
清代国家设官分职,大体因沿明之旧制。内而中央各部、院,外而地方督、抚、司、道等文职衙门,以及提、镇、副、参、游、都、守等武职衙门,星罗棋布,分列在全国各个地方。可谓职分文武,上下相维,各治其事,形成全国较为完整的统治机构。就其职掌提纲挈领来说,总其成者,则为中央六部,所谓天下庶政归之六曹者是。寻常公务,由部处理,事之大者,则须奏请最高统洽者允准后施行。即如光绪会典所说“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