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普遍存在 如今,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普遍地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青少年自我把握能力和分辨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被明星表面的风光所吸引,这时候家长和学校,甚至社会,有必要对青少年的追星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追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明星日新月异,而青少年追星的狂热从来没有变过。讲到青少年追星,家长教师的反应往往是摇头叹息,誓把追星现象除之而后快。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确实已经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明星。即使欣赏某个明星,也不会像很多青少年一样狂热。但是理性的前提是我们已经不在青少年时期了。我们不能要求青少年和我们一样理性。他们有他们自己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把成年人的心理强加给他们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行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一种成年人的视线去看待未成年人的行为,然后对之指指点点,批评指责。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从50、60年代的“英雄崇拜”发展到今天的“追星热”,这是受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青少年自身原因的影响。“追星热”对青少年既具有积极的影响又具有消极的影响,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应加以正确引导,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青少年的自杀、杀人与弑师等极端偏差行为具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生命意识的缺失、应对挫折能力的不足、情绪不稳定与归因偏差是导致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出现的心理因素.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出现,就必须以生命意识教育为核心、培养青少年应对外界挫折的能力、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与归因能力,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追星不是罪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中常有的一种现象。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崇拜的时代偶像。这是正常的,但是,当追星没有了度,就会祸及自己、家人,甚至社会,2007年杨丽娟追星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对于追星,我们既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要谈星色变,要合理引导,让偶像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灯塔,指引孩子一路前行。这一期,请关注别让追星成为一种‘病。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教育报》2021年5月20日02版报道:?有多少青少年会在追星上花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52.8%的受访青少年每月用于追星的花费在100元以上.50.5%的受访青少年坦言,父母并不清楚自己在为追星花钱.在资讯发达的当下,追星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低龄化的特征也变得日益显著.这份调查进一步说明,随着消费水平提升,青少年追星的投入正变得越来越高,甚至超乎家长的想象.  相似文献   

7.
葛晨虹 《云南教育》2009,(11):30-31
青少年存在着生命漠视和生命困惑问题,表现为近些年青少年的自杀与杀他等极端行为呈现上升趋势。这种现象和青少年所受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及人生成长中社会大环境价值取向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学习、发展的关键阶段。盲目追星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整个国家、社会、民族的进步。当下,青少年学生盲目追星出现的种种问题从本质上折射出其个人价值观的偏差。因此,解决学生盲目追星问题的根本在于立德,在于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有着长远且正向的影响。班主任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点,不断丰富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景和体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追星。  相似文献   

9.
宕岩 《家长》2010,(1):14-14
一、正确看待孩子追星 崇拜偶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要求青少年放弃偶像崇拜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孩子的追星举动往往是将喜欢的明星的照片贴在床头,听明星的CD碟片,偶尔参加明星的演唱会,搜集明星的一些生活资料……如果孩子的追星行为仅限于这些,父母就不应横加干涉。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形成.有其是非不明,美丑不分,感情用事,好走极端等内因,也有问题家庭、社会不公、教育失衡等外因。在预防和矫正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教育活动中,只有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用用.才能完成转变人、培养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青少年“粉丝”作为泛娱乐化时代下新崛起的一个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面对大众质疑和批判的眼光,他们事实上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极端狂热,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正日趋理性;另一方面,青少年“粉丝”在娱乐化浪潮和消费主义的双重驱动下表现出的过度沉迷及盲目消费的倾向,也亟需相关的社会力量予以矫正。为此,学校、家庭及媒体都应积极采取措施,对青少年“粉丝”的心理和行为加以引导,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产生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归属需要、补偿心态、从众心理等心理因素有关。偶像崇拜既可以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激励、调整、充实等积极影响,也可能导致沉醉于“追星”、盲目追随仿效等消极效应。为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引导:由以人物为核心向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改变;从表层的感性崇拜向深层的理性敬仰发展;从仰望、着迷的心态向缩小差距的实际行动转化。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崛起加速了青少年社会化时空转型,并推动青少年社会化模式变迁。社会化媒体勃兴,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健康社会化风险。身处网络社会时空,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榜样缺位、认同危机和人际区隔等风险越来越凸显。为了应对上述风险,当前除需要重塑青少年社会化时空、再造青少年初级群体及其认同外,还应大力培育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与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为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风险。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类自身的潜能、美德、积极情绪等对个体发展的意义,通过使用预防性心理保健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儿童青少年获得积极发展后,能对个人、家庭、社区及人类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并大大降低出现问题行为和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与儿童青少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本文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积极发展这一概念的探讨,提出为应对疫情常态化,应注重复原力和社会参与意识及行为的培养,并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维度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监测与干预,以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养成教育: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与矫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兰 《教育探索》2006,(1):83-85
青少年行为偏差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由于复杂多变的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同伴群体以及青少年自身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我国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日益严峻。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青少年养成教育应坚持系统化、人本化、实践性的教育原则。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偏差行为的防治的有机结合,在预防、减少青少年偏差行为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的心理成因有自我认同的需要、心理归属的需要、从众行为的需要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表现为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冲动性和多样性,崇拜偶像的类型和方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追光路上     
【创作理念】追星,又名偶像崇拜。美国德锐大学的麦卡琴教授将其定义为一种“拟社会关系”,即一种主要源于单方面的社交关系。实际上,偶像崇拜的发生是个人将自我的欲求投射在偶像身上,并通过情感和行为的投入,在偶像身上获得替代性满足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由于受到个人认知偏差以及同质性群体的影响,学生追星容易出现盲目从众和不理智的行为,甚至有的还发展成为病态的追星行为。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的内在结构性风险,导致已有的借助技术、法律、道德以及日常控制等实现的社会控制方式,在应用于青少年网络行为控制时,面临一种悖论或失效的处境。消除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应通过制度建设、风险管理、共同治理、网络素养教育、需要满足场域转移等措施和方法,构建网络行为的社会时空边界,将网络行为风险控制在安全的时空边界以内。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试图对比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和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的特征。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从娱乐/社交发展到对偶像的个人化和迷恋,而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在对偶像或其衍生品的认同、依恋、浪漫化、理想化和消费方面展开。研究以1,310名香港中学生和大学生为样本,验证了由5个一级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因素和3个一级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因素组成的原始因子模型,后者更容易被粉丝俱乐部成员身份所预测。由此,偶像可以是认同、依恋、浪漫化、理想化和消费的对象,其中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对粉丝俱乐部成员身份依赖较小,也不会导致追星中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和痴迷化现象,所以它相较于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更能解释青少年追星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追星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看待偶像,日益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心理剧”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符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选题来源于实际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形式轻松自由。心理剧包括指导者、主角、配角及观众四种基本角色,分为暖身、演出和分享三个阶段。本文通过一个青少年盲目追星的案例,介绍了心理剧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