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曾经在杂志上渡过这样一个案例:作者听过的一节六年级《最后的姿势》一课,这节课教学过程很顺利,学生几乎是对答如流,上课教师感觉也很好。课后,作者找了三个学生交谈,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我懂得了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四位学生,他真伟大。”“我懂得了谭千秋身上充满了爱与责任,他的灵魂很美。”  相似文献   

2.
通常有人对语文教学有误解,认为语文课程是死的,只要学生肯读肯背就行了,很多家长这样说,不少老师也这么讲,而我作为语文老师却无法苟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我的理解是:语文阅读教学应在“活”字上下工夫。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3.
教态漫议     
教态,就是教学姿态,一般理解或狭义理解为教 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姿势形态。 正确的教态是庄重大方,亲切自然,热情奔放。 庄重大方 是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的表现,它向学生传递的 信息是,我是优秀的,我是值得信赖的;教师从这里 得到的信息反馈是,我们的老师作风正派,学富五 车,跟他学,没有错。有了这种认同感,教师的讲课才 可能是有效的。相反,如果一个教师的教态有失庄 重,学生会认为他猥琐偏狭、心术不正,那么任他有 三头六臂也无可奈何,任他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只会 嗤之以鼻。  相似文献   

4.
“老师,您帮我系鞋带”。“老师,您帮我拉上拉锁”,“老师,我不会叠被子”……这一声声求助,常常出现在幼儿起床时或入厕后。每到这时,老师就要忙前忙后,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 这种情况要得到改善,就必须让每一个幼儿都学会帮助人,都有互相帮助的思想意识。 有一次,彤彤让我给她系背后的带子,我边系边问她:“你为什么不让方方帮你系?”“他不管。”彤彤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真的吗?我给你出一个主意,保准他会帮你。”我告诉她,方方个子小,叠不好被子,明天你先去帮助他,怎么样?“好吧!”第二天中午起床时,我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要成为师生和谐互动的过程,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于是,我上了一节这样的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怎样的音乐课堂。没想到,它竟使我对音乐课程标准有了深刻的领会。课始,教室里只有沉默。我再三鼓励道:“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告诉老师怎样教才能使大家都喜欢上音乐课,好吗?”“老师,我想,音乐课上应该有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游戏。”一个调皮的学生站起来说。“哦!你能说说理由吗?”我故作不明状,微笑着问他。“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容易记住……”我点头笑道:“你的意思是把学和玩结合起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掌握音乐知识对吗?”…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老师教学“分数除以整数”,在得到6/7÷2=6÷2/7=3/7(米)后,随手又出了两道算式:5/7÷2和3/4÷6,问:“这两道题谁会做?”这时,有一位学生举起手来。于是教师只好让他“试试”。谁知,当这位学生刚刚写出“5/7÷2=5×2/7”,教师便“请”他回了座位,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因为,教师断定这位学生在“胡扯”,5不能被2整除,怎样随便改成相乘呢?于是剥夺了他的“发言权”。随后,我  相似文献   

7.
幼稚是孩子的天性,犯“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在宽容学生“错误”的同时,要注意把道理给学生讲明白。 在一节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上,我先让学生听乐曲《二泉映月》,接着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这首乐曲我听了直打瞌睡。”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那学生的脸红了。这时,我没有全盘否定这个学生的感受,而是首先表扬了他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  相似文献   

8.
一、我对“教学”及“教学相长”的理解 按照教育学理论,教学,通常被解释为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这样一项活动。简单地说,即老师教,学生学,“教”,“学”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教学”及“教学相长”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还应存在另一种含义:就是在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9.
某教师曾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准备“教育”一番,不料学生出语惊人:“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吗 ?即使我考试得到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我学得好。”老师当时气得话都说不出来,连连感叹当今的孩子太不懂事。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言论我起初也感到很愤慨。学生对辛辛苦苦向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说出那样的话,不啻是一种忤逆和反叛。然而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那个学生说的话其实没有多大错。试想,如果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这是当前的普遍现象 ),…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自主发现的情境 ,让课堂和谐、愉悦、民主。[案例一 ]:上课伊始 ,师生问好后 ,教室里很安静 ,学生都坐得很直 ,看起来有点僵硬 ,气氛有点沉闷 ,可能是学生觉得有许多老师在场吧。老师满面笑容 ,用轻柔的声音说 :“今天这么多老师听课 ,怕吗 ?”大家点头 ,“我也有点儿紧张 ,不过 ,我有个秘方 ,想知道吗 ?”“想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第一 ,对自己笑一笑 ;第二 ,按平时的姿势自然地坐着。”全班孩子都轻松地笑了 ,并在笑声中神情和姿势又恢复了自然。评析 :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都要求学生正襟危坐 ,对手、脚摆放的姿势都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碰到像包忠容老师课上那样的即时生成的问题,也经常会像包老师那样因处理这些问题而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因此尴尬万分。但我想只要即时生成的问题有讨论、解决的价值,我们就应“不顾一切”地“关注”它,“解决”它。因为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而且问题有价值,而我们老师却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我们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即使老师如期完成了原定的教学内容,课上得很“圆满”,也只能算是老师自己“教”完了,…  相似文献   

12.
要相信学生     
某老师教《燕子》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燕子在水面飞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尾尖沾水?”教师回答说:“燕子要吃水面上的飞虫、水中的小鱼虾,先用尾巴沾水缓冲一下,否则燕子就会因惯性一头栽进水里。……”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便站起来说:“这话不对。我在乡下观察过,燕子主要吃飞虫,不吃水中的小虾。”老师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说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不盲从老师,并说明自己也没实地观察过,表示课后一定去查考资料,搞清楚这个问题。观此情景,我不禁想起了唐朝韩愈说过的一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提倡教学相长,是颇有些辩证观点的。一般说来,老师的知识面要比学生宽一些,但由于经历、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同,在某一  相似文献   

13.
《辅导员》2003,(16)
热河一场雪:我悲哀,我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老师。学校每学期一次的“评教”结果出来了:我被学生评为“最不喜欢的老师”,竟然高达6票!其中有4名投票学生是我曾经单独谈过心的!想一想,自己也有点想不开:为什么散漫、随便、根本不把学生思想状况当一回事的老师却成了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呢?而我这个时刻关注学生思想状况的老师反而成了“多事”的老师?  相似文献   

14.
“教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一章节内容后,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无失误或成功之处质作的记录和分析。是写给自己看的。后所以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是一事一议。也可以是归纳和总结。我曾看过一位同事的“教后记”,他写了这样一件事:一上课、他板书错了一个字,当时有个学生了出来。他当场进行表扬。那个学生感到很高兴,以后上课时比以前更认真了。他从中受到启发。对学生们说:谁能找出讲课中的错误。将给予奖励。结果学生们跃跃欲试,上课时特别认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这正好抓住了学生好胜的心理,充分发掘了他们的潜能。这…  相似文献   

15.
每次上课,我总是提前几分钟到所任课的班级,这时学生就会像小鸟一样“飞”过来。“美术老师好!”“美术老师,我最喜爱画画了!”“美术老师,我喜欢你!”……学生们童真的话语,让我的心暖暖的、甜甜的,让我幸福地都要飞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幽默集中营     
用第一人称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打开书了吗?请阅读下面的故事,然后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问题你们都听懂了吗?”这时小林同学举起手,老师问他:“小林,你有什么不明白吗?”“老师,怎么理解您说的‘用第一人称复述’呢?”小林问,“譬如说有这样一个句子:‘蜜蜂从蜂巢里飞出来。’如果我用第一人称复述,难道要说成‘我从蜂巢里飞出来’吗?”棉花与铁的比较老师问妞妞:“10公斤棉花和10公斤铁哪一个重?”“当然是铁重。”妞妞回答。“怎么会呢?妞妞,它们一样重。”“假如你先把铁从窗户扔出去,打在一个过路人头上,然后把棉花从窗户扔出…  相似文献   

17.
老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该先有一桶水。不错,现在的教师身上都有几桶“水”。但是,我们更要进一步考虑怎样才可以把这杯“水”,甚至把这桶“水”全都送给学生,并让他喝下去,变成自己的水呢?一、循循善诱,为学生倒上一杯水我曾接手一个新班,面对没有一点英语基础的学生,他们只会跟我说中文。学生Tom跟我打招呼:“老师好。”我会指着自己说:“I‘m M iss Y ang.”并对他说:“H ello,Tom.“下次他就会说:“H ello,M iss Yang.”遇到语文、数学老师,他们也会用英语问好。进入课室时学生会有礼貌地说:“报告!”这时我会走到门口,跟他们一样行队礼,说:“M ay Icom e in,please?”下次,学生也会这样说了。有一次,有个学生说:“M ayI com e in,please?”我突然想起一个chant,就说:“One two threefour,com e in please and shut thedoor.”没想到记忆力不错的学生把它记心里了,下次就用上了。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学生杯子里的水越来越多了。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喝下水在讲到Air这一课时,我做了一个小实...  相似文献   

18.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19.
为思维而教     
叶莹 《福建教育》2007,(12):57-57
一日不经意间跟学生提起自己每晚睡前都要看上半小时的书,否则是睡不着觉的。不想不少学生听后竞争相模仿。家长们都觉得很奇怪:平日孩子一般都直接上床睡觉,怎么近日都要看上半小时的书才睡?未曾想原是我的“无心快语“造成的。一些家长更是发出了“老师说一句胜过家长说百句”的感慨。我对自己的“一面之词”引起的效应也颇感意外。细想或是因为学生爱模仿的天性,或是我说那些话时自然流露出的对书的喜爱打动了他们。我不由得感慨:只有真切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教师把自己对书的那份热爱、快乐传递给孩子,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感染力和信服力。  相似文献   

20.
教苑茶座     
一学生提出“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这天,新生入校,老师让班里师。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英一个个地说出自己的名字。文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物理老“我叫‘鸡窝’。”当轮到农夫的儿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抗力。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老师说道。眼睛长在前面“真的,我的大名就叫‘鸡窝’。”老师“: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同时发出,为什“没见过你这么调皮么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小家伙站起来,拽了拽坐学生“:因为眼睛长在耳朵前边。”胞胎弟弟,说道“:鸡屎,咱们走!你的他也不会相信!”中学英语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