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研究产学研技术联盟组建模式的动态特征,分析产学研技术联盟组建模式转变的主要标志。基于协同理论的相关方法,构建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系统的演化方程。经过分析,给出了产学研技术联盟不同的组建模式,并认为产学研技术联盟的主体变换是其组建模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在必要时刻还应当发挥政府参与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具有产业特征的合作研发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仍处于政府主导发展的初级阶段,联盟的构建涉及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主体的合作与竞争的复杂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顶层设计与市场机制调节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从联盟的角度,以中外合资的本质为切入点,围绕如何有效利用中外合资提升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标,对中外合资联盟内外方技术控制机理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合资企业的不良结局往往是外方企业有计划实施技术控制的结果,主要途径是掌控管理控制权、建立联盟组合、吸收中方股份或中止合资关系等。  相似文献   

4.
内向型企业研发联盟发展中的政府推动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寻求技术的外向性使得企业间研发联盟这种合作形式越来越重要.政府以往强调较多的是“产学研”,而忽视了作为知识生产和应用主体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分析了政府推动企业内向研发联盟的动因、角色.最后,通过对台湾工业研究院案例的分析,表明组建公共研究机构可作为发挥政府对内向型研发联盟推动作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学习能力对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机制,并以部分国外大型企业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行业竞争强度和溢出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学习能力较低时会选择与同行企业合作的横向技术联盟模式,而学习能力较高时则倾向选择与上下游关联企业合作的纵向技术联盟模式.异质知识的创新价值和保护自有核心技术则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管理》2013,(2):44-53
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是知识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创造,转移到企业内部并创造价值的过程,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方面研究较多的问题,从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的定义、影响因素、不同的模式及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的绩效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揭示了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方面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知识转移行为对技术联盟影响的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技术与企业贡献的关注,企业技术联盟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迄今为止,关于技术联盟的理论较多,但针对知识转移行为对技术联盟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却非常有限.通过对企业知识转移行为内涵的分析,试图从知识转移行为的三要素对企业技术联盟形成与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来探讨企业提升其技术联盟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原毅军  田宇  孙佳 《科技与管理》2012,14(4):20-23,39
从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实际情况入手,探讨科技中介在产学研技术联盟活动中的嵌入模式与嵌入条件。分别建立中介嵌入前后的演化博弈模型、技术创新博弈模型和成果转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中介在联盟组建过程、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过程的嵌入条件、影响及其决策依据。通过3个阶段的博弈分析,认为与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同样存在交易成本,这就表示科技中介机构的嵌入未必能够降低联盟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不断加速,R&D联盟逐渐成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外购之外的主要技术创新模式,在这种新的创新模式的组建过程中,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联盟的组建成为企业建立良好的R&D联盟的关键问题.基于此,首先阐述了R&D联盟与其伙伴合作博弈的内涵,接着运用博弈论对R&D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最后,对R&D联盟的创新收益分配和联盟组建的相关决策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R&D联盟的组建过程进行了博弈分析,以便为企业寻找到符合自身要求的R&D联盟合作伙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的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联盟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共生体,实现互惠共生是共生体的最终努力方向.依据互惠共生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关系成立的充要条件,针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研发项目的合作问题,利用杂合遗传算法构建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筛选出有助于实现联盟互惠共生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指出知识资源互补性、文化相容性、相互信任持久性、利益分配均衡性、共生模式合理性以及组织柔性化是影响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伙伴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因此众多的企业选择并购或技术战略联盟等方式来开展合作,以求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形成竞争优势。本文的重点就是研究技术战略联盟驱动力、合作优化与联盟稳定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得出结论:第一,市场竞争越激烈、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及同行的示范效应越明显,企业越有动力形成技术战略联盟,从而战略联盟越稳定;第二,牵头单位的协调能力及政府的规范作为不同的合作优化方式均可以提高在驱动力驱动下形成的战略联盟的稳定性,从而起到优化的作用。最后,根据研究成果,提出政策建议,为我国技术战略联盟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技术联盟组织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路径检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睿  于渤 《科研管理》2009,30(1):28-37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许多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科研机构构建技术联盟来规避技术研发风险并迅速扩大组织的整体知识存量和技术水平,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知识转移是技术联盟主体组织学习和取得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过程的视角,探索和验证了组织在构建和实施技术联盟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如何影响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效果。本文作者通过深入哈尔滨汽轮机厂的研发部门和生产一线,以参观和访谈的调研方式取得了哈尔滨汽轮机厂与美国GE公司的9FA联合循环机组D10汽轮机技术联盟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哈汽轮机厂与GE公司的技术联盟案例实证验证了知识转移过程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效果。实证验证结果表明:技术联盟中知识源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能力作为外因潜在变量通过积极影响内因潜在变量知识转移情境适应性和知识转移过程对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联盟主体间信息对称性作为外因潜在变量对知识转移效果的正向积极影响是通过影响内因潜在变量的中介机制形成的,该影响路径中内因潜在变量分别为组织知识识别能力、知识转移方式和知识转移过程;知识转移投入通过正向影响知识转移过程进而促进知识转移效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验证了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路径,便于企业研发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理解和应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增加了结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确、客观地分析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动机及其对联盟建设绩效的影响对科学规划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以广东省33个产学研战略联盟中的139家成员单位为调查样本,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合作动机影响联盟绩效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创新队伍建设、提高研发水平、获取优势资源、构建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动机越强,联盟建设的绩效越好.  相似文献   

14.
技术联盟中技术合作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联盟作为企业间技术创新的合作模式,成为企业寻求技术进步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企业技术联盟中也存在着影响技术合作效果的诸多因素,为技术跨边界的有效合作制造了障碍。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技术联盟中影响技术合作效果的因素,包括技术特性、企业自身学习能力、企业的学习态度、联盟双方关系等;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对促进企业在联盟中的技术合作效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政府介入战略技术联盟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竣  陈玲 《中国软科学》2002,(12):114-118
战略技术联盟是集成技术创新的一种研发组织模式。为了降低风险、分担成本和促进产业化,政府通过有效的方式介入到战略技术联盟中,运用公共政策工具激励和干预企业创新行为。本文以“863计划若干重大项目为例,分析了政府介入的战略技术联盟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模式,探求其制度安排的成因,研究政府介入的战略技术联盟的集成创新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根据知识产权安排方式的不同,政府介入的“863计划战略技术联盟可以分为协议转让、研发伙伴、孵化器和合资公司四种形式,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是政府干预战略技术联盟的有效方式,转型期中国的科技政策已经由政府的直接管制逐步向采用合理的政策工具的间接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联盟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运用博弈分析模型及数学规划模型对我国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两竞争对手间组建技术联盟、国内技术关联企业组建技术联盟进行分析 ,说明技术联盟对改变我国企业技术发展轨道以及提升我国整体技术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技术联盟网络特征和企业知识转移行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模拟知识在技术联盟网络间转移行为,研究了企业学习能力差异性、网络结构对技术联盟网络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网络拓扑结构对知识在技术联盟网络间的转移产生影响;联盟网络越小、企业的邻接点越多,知识转移得越快;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强,其学习门限越低,越有利于知识的快速转移.  相似文献   

18.
企业技术联盟的组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建企业技术联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技术联盟伙伴的选择、发展战略联盟的步骤、联盟运行的问题,以及联盟终止决策等角度探讨企业应如何组建和管理技术联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竞争时代,知识资本正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但由于知识的特性,企业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所需的知识困难重重,产学研联盟成为企业持久成功的现实选择.而知识转移正是产学研联盟的一个重要目标,以往对知识联盟的探讨往往着眼于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对于组织间尤其是产学研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探讨较少,本文在对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基础进行论述后,对我国产学研联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由此提出促进产学研知识联盟知识转移的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20.
技术联盟是企业技术创新和突破的主要途径,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联盟的稳健发展。从调节聚焦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根据社会认知原则对技术联盟中机会主义的界定,以及不同聚焦类型的联盟成员对机会主义的容忍程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促进型聚焦比预防型聚焦的联盟成员更能容忍投机行为。以产学研技术联盟为例,产方为促进型聚焦,学研方为预防型聚焦,通过利益共享、第三方介入等手段融合双方聚焦类型,从而增强联盟稳定性,促进其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