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枫红 《科教文汇》2008,(30):235-236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2.
传统翻译理论把"忠实"和"对等"作为评价译作的标准,但把这两个原则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不够科学和客观。基于传统翻译理论所呈现的弊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应运而生。它视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强调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选择。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呈现不同的翻译风格,取得不同的翻译效果。总体而言,两个译本都实现了翻译目的,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因此都能被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3.
王小芳 《科教文汇》2008,(24):53-53
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学生的阅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展示不同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杨蔚  程谢 《内江科技》2011,32(2):39-39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转移到了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就分别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谈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6.
教育和接受是一个共时性的过程,教育过程和接受过程各个要素之间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受教者的接受,教育的效益也必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体现出来。以"期待视野"理论为依据,分析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期待视野"审视目前体育教学,将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移植到体育教学中,以期能够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青衣》的英译本备受西方读者的好评,本文拟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该译本进行研究,探索译者为实现译文的可接受性而采取的变通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在翻译界引起了热论,美剧的流行使得非官方字幕译文的影响力大大增强,这些字幕译者有着极其鲜明的主体性和文化敏感性,从而使译者主体性在这种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结合字幕组译者的特征,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美剧字幕非官方中译中三方面体现,分别是文化意象转换,潜台词标注和流行语应用。  相似文献   

9.
徐美娜 《科教文汇》2008,(25):237-237
通过对李商隐的《无题》的写作背景,以及不同译家对本诗的译文相对比,从而探讨了中西方因其文化差异而导致了对诗歌的不同理解,以及同一文化背景下,因其译者对诗歌所感不同,其译文也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0.
董淑静 《科教文汇》2009,(9):231-231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在翻译界引起了热论,美剧的流行使得非官方字幕译文的影响力大大增强,这些字幕译者有着极英鲜明的主体性和文化敏感性,从而使译者主体性在这种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结合字幕组译者的特征,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美剧字幕非官方中译中三方面体现,分别是文化意象转换,潜台词标注和流行语应用。  相似文献   

11.
借助CSSCI数据进行学术研究正被学界重视,这一方法在法学界悄然兴起。通过对CSSCI中法学译文数据检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献统计和分析,对法学译文的整体状况进行事实描述。法学译文呈现出译文比重较小,法学二级学科中的分布结构局部失调,译文原文以欧美为中心来源,译文载体分布偏在,译者区域结构京化,译文关注度不高。因此,要提升高质量译文数量,微调译文学科结构,译文原文来源多元,拓宽译文载体,扩散译者地域分布,重视法学译文成果。  相似文献   

12.
杨楠 《科技风》2014,(8):170-170
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具有丰富的启发性问题,译者对源文文化中的语设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在新语境中的原文再现,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同时又与译文的读者有着交际。本文从文化预设的角度对长篇小说《喜福会》译本中译者的不同解读和选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物质、社会、观念以及语言这个文化方面进行分层,选用程乃珊和于人瑞翻译的两部译作进行定性分析,探讨文化预设对译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外宣文本翻译的传播性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其中包括语际信息转换是否恰当、译语是否通顺流畅、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视野等。"变译"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特定场域下为特定读者而译的一种翻译行为。本文在分析外宣翻译异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宣文本中所采用的"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文化传递、信息传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耿煜博 《科教文汇》2010,(20):129-130
陌生化表现手法是文学理论界认为极妙的艺术表现形式,翻译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解码、解构、解析、整合等手段尽可能地在译文中传达相应的陌生化效应。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的规约性,如过分强调译文新奇陌生,则可能使语言变得晦涩难懂,不为读者所接受。因此,译者应该在处理好"陌生化"和接受问题基础上,客观忠实再现原作的表现形式,保留文学作品的风格,传达相应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5.
谈《集结号》英文字幕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字幕翻译是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文章介绍了字幕翻译的定义、特点、功能及其约束性,并以影片<集结号>的英文字幕翻译为例进行探讨.通过影片具体字幕翻译实例分析,作者认为要准确还原影视对白或独白原意,译者进行字幕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到语言转换问题,还要考虑到影视字幕翻译自身的特点及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字幕翻译和文学翻译一样包括语言和文化两个层次,但前者还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就给译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电影字幕的翻译应以观众为中心,侧重观众效应,在充分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翻译策略对影片中的文化信息做出灵活处理,使字幕翻译真正发挥文化传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播讲究尊重受众,调动受众参与传播活动的积极性。电视观众期待视野的层次特征分为社会文化层的视野、个人兴趣的视野多文化、超越自我的审判视野等。采用恰当的传播策略,刺激不同受众的心理依据,调动其期待视野积极进入传播过程之中,实现电视传播与观众期待视野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刘扬 《科教文汇》2008,(13):186-187
人们往往把商标同某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某种联想。因此,翻译商标时,译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力,使译文符合目的语受众文化处理,能让目的语受众产生美好的联想,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8.
黄婧  李仕俊 《科教文汇》2010,(31):130-131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诗歌翻译与美关系密切,译文能否传递原诗的美成为判断译文优劣的主要标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切入,赏析不同译者如何处理诗中的美学特征,以及原诗中"动"、"静"相衬的特色。对不同译文的赏析发现,音美、形美、意美三方面的和谐统一是丰满译文的主要条件,其中又以意境的再现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李大阔  王子恩 《科教文汇》2009,(26):111-111
本文在简单介绍“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待高职语文教学,它包括依据接受美学的“接受主体论”,将学生视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处理好教学内容视野与学生期待视野的差异性;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使他们有兴趣继续以后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简·爱》是女性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试图对《简·爱》的两个中译本从语言表达和审美标准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所选的中译本译者分别为祝庆英(女)和吴钧燮(男)。译文的对比揭示出男女译者在操控语言和翻译策略选择上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不同程度的发挥,旨在强调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特色,从而倡导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和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