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唐诗英译过程中,不少海内外汉学家和翻译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相对应格局中,海外汉学家和译者的译入语和译入语文化居于上位,他们在熟悉的空间里从事翻译,唐诗译文的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国内译文,但有的译文受到了国内译者的批评.国内译者的译入语和译入语文化尽管处于下位,但却立足于翻译的三美标准,在翻译数量上没有突破.  相似文献   

2.
流行词具有反应迅速、背景性强、信息含量丰富等特征,在译入语中再现风格、意义对等的流行词,译者需要在翻译对象、意义、策略选择及读者观照方面充分发挥主体性。但在流行词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不是随意的,会受原语语境、双语水平、译入语文化的制约。其中原语语境是孤立的词条翻译的根基,为单词填补翻译的未定点,而译者的双语水平关乎其理解原语、阐释热词和输出译文的准确性,而译入语文化是译者将原词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须遵守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为沟通的需要而进行的.译者是联系译出语作者和译入语读者的纽带.译入语文化及其读者以及译出语文化是影响译者翻译取向的一些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译本多样,以杨、霍译本最为著名,从二人英译翻译策略的选择可知,策略选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无论选择什么策略,都会受到译者的文化功底、读者的接受预想以及文化的不对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最终受制于译者目的,文化走出去战略要成功,就要考虑译入语读者对文化的接受情况。根据译入语读者的汉语文化程度,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就会形成不同的译本。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涉及很多文化因素,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受到包括源语文化语境、译入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语境在内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及文本的理解与阐释这一过程中,无不打上文化语境的烙印,因而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译者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双重要求下译者到底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从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中,可发现译者要结合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是实现文学作品修辞翻译再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是比较复杂,比较难以把握的一种翻译类型。主要探讨文学翻译中语言审美观差异的处理,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握译入语共时的特征和历时的发展变化,根据译入语读者语言审美观的需要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组——以《绯闻女孩》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影视翻译作为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意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可以较好地处理影视台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组。在影视翻译中,译者有责任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用归化或者异化,抑或两者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帮助观众理解源语文化意象,又丰富译入语语言。《绯闻女孩》的不同台词翻译,较合理地处理影视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使译入语观众与源语观众的心理接受达到一种和谐美。  相似文献   

9.
隐喻包括本体和喻体两部分。在翻译中是否保留喻体,受译入语各种文化因素的制约,关键要看本体与喻体在译入语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相似点。译者应准确判断出相似点并根据在目的语中再现或重新建立相似点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首先,应尽可能显性翻译,将喻体保留下来。当显性翻译超出译入语读者接受能力时,则应转而隐性翻译,或在两者之间进行折中。另外,还可以将非隐喻译成隐喻,增强目的语文本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忠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国生  马大森 《文教资料》2005,(36):102-104
导致硬译、死译等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译者对翻译忠实的片面的理解,忠实的翻译不应是语言形式的等值转换,而应是用译入语去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合格的译者在掌握两种语言的同时必须对其所负载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熟知两种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符合译入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语言形式去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才算是做到了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11.
在翻译过程中,导致词义选择受限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地域、思维方式以及语境等方面的差异。为提高翻译质量,译者须熟谙源语和译入语文化,了解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寻觅良策,挣脱局限,重现源语词语的文化内涵,力求最大限度地忠实原作,顺利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一开始就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会通过译者反映到译作中,同时也是解释特殊翻译现象的理据。译入语读者也对译者的主体性起着制约作用,但这种积极的制约往往促使译者做出创造性的努力。通过翻译事实和具体的译例,论述宏观环境下译者主体性所受的三个外部制约。  相似文献   

13.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该隐身,完全客观系统地分析语言系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主张译者主体性完全彰显,译者有权利随意理解增删语言。这两种范式下的译者主体性理论都不能很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语言之外的种种规则与限制,这种理论能够指导译者更科学地发挥自身主体性,译出更好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4.
译者作为联系原文与译文的中介,在整个翻译实践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文章通过分析钱歌川译作《红死之假面》,揭示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四重角色:国学研究者角色、西方文化研究者角色、西方文化影响者角色和日本文化影响的角色。文章认为,一个好的译者,应扮好自身积极的角色,尽量克服消极角色,从而使译文质量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认知语法视角下通过论述现代阐释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在其关照之下所确立的译者主体性问题,认为虽然译者主体性的提出肯定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如若译者在发挥主体性时毫无忌惮,任意发挥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胡译乱译;提出了译者主体性限制的概念,试图对译者的主体性设定一定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译入语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限制;翻译的学科本体限制和读者的鉴赏空间限制等因素,从而使翻译运作的成功和译作的质量得以确保。  相似文献   

16.
《楚辞》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反映了典籍翻译的研究型特征以及译者传播中国文化的态度。以孙大雨《屈原诗选英译》为例,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五个方面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管窥如何使《楚辞》的民族文化特色走进英语世界。孙大雨以源语文化为依归,采用了直译、意译、直译与文外加注、意译与文外加注、音译与文外加注、文内补偿等多种方法。“加注”参与建构了整个译本的意义生成,也是译者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翻译     
阐释了文化和翻译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译者有时很难传递原作的真正意图,而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两个技巧可以尽可能的再现原语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操控学派理论认为,翻译是对源文本进行的一种改写,是一种操控活动。而在翻译这种操控活动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受控对象,译者、文本和目标文化。译者受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控,文本受译者的操控,而目标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在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受到译本的操控。  相似文献   

19.
从考查影片字幕翻译中的改写现象入手,分析英汉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语言转换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净化现象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中的食入主义认为“翻译是一种输血”,译者通过摄食原文,并从中吸取营养,原语文化的精髓通过翻译输入到译入语文化当中。以食人主义为理论指导,分析庞德的翻译实际上是获取力量的行为,通过翻译来吸取中国古诗中的精髓,从而为美国诗坛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