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参加山西省大学生竞技健美操比赛的学生运动员竞赛失败后采取的应对方式进行分析,采用竞赛失败应对方式问卷对学生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和参加运动会次数等均对学生运动员竞赛失败后的应对方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应用张力为等在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上编写的竞赛失败应对量表问卷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大学生竞赛失败的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并对不同年级、性别、参赛次数、不同舞种及不同应对方式的选择使用程度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体育舞蹈专项大学生在竞赛失败后应对方式的使用上存在差异,体育舞蹈专项大学生在竞赛失败后的应对方式排序依次是解决问题、情绪求助与宣泄、回避与幻想、容忍与失助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使用自编的竞赛失败应对方式调查问卷对武汉体育学院网球专项大学生竞赛失败的应对方式特点进行调查,并对不同年级、年龄、性别及不同应对方式的选择使用程度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网球专项大学生在竞赛失败后应对方式的使用上存在差异;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大学生在比赛失败后各种应对方式的使用方式依次是解决问题、回避与幻想、情绪求助与宣泄、容忍与失助性反应、自责。  相似文献   

4.
采用竞赛失败应对方式量表对七所中医药院校的不同性别、年级、年龄和参加运动会次数的学生运动员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通过对参加全国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的学生运动员竞赛失败后所选择的应对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参加传运会的学生运动员竞赛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5.
对网球竞赛失败应对方式进行研究,从不同年龄、性别、运动等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女运动员在回避幻想、情感求助与宣泄、容忍与失助性反应类型中分布比较均衡,不同年龄网球运动员所属的失败类型不同,22~24岁之间属于问题解决类型,18岁以下属于容忍与失助性反应类型;不同等级网球运动员在失败类型上存在着差异,健将级运动员属于问题解决类型,一二级运动员属于情感求助与宣泄、回避幻想、和容忍与失助性反应类型.  相似文献   

6.
刘梅 《拳击与格斗》2023,(10):91-93
随着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啦啦操设置为体育选修课。然而,传统的训练方式并不适用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啦啦操项目。竞赛教学法在啦啦操训练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创新啦啦操训练的模式,而且能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啦啦操技能与自身体能。基于此,文章开展在高职啦啦操训练中应用竞赛教学法的实验,并对高职啦啦操训练中应用竞赛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围绕高职啦啦操训练中应用竞赛教学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运动动机和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进入梯队年限短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平均分低于年长的运动员,在状态自信心上相反;运动动机的认同调节和内投调节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在应对方式的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个年龄段竞赛状态焦虑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运动动机的认同调节和内投调节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应对方式上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运动等级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运动动机、应对方式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学生现状,应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高职教育目标为依据,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新的体育课程系列,改革考核方式,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一、案例背景竞赛是运动健儿不断挑战、逐步超越自我的途径,他们于胜利时兴奋呐喊,于失败时悲伤痛哭,在竞争中获取愉悦,在发展中追求和谐。高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心理年龄阶段,面对体育竞赛中出现的成功与失败,容易出现攀比、不平衡,甚至偏激等心理状况,引导学生走出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竞赛观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育人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高职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其体育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进行调查,以了解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些因子在性别、年级、来源地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高度相关。建议学院从学生的体育生活实际出发,促进学生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增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与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级别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情绪、应激应对方式、自主平衡调节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运动等级较高的运动员的个人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会明显低于其他水平运动员。健将级的女子摔跤训动员面对比赛时,应激应对方式,自我平衡能力均优于国家一级的女子摔跤运动员。  相似文献   

12.
毕业  陈涛 《浙江体育科学》2006,28(2):64-66,70
为探讨运动处方锻炼对中考前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采用实验比较的方法,在中考前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运动处方的实验,运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经过运动处方锻炼,积极性应对水平提高,消极性应对水平降低;女生比男生明显。  相似文献   

13.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了解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对压力方式的特点,以便为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山西省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对方式各因素得分均高于非毕业生,在消极因素上差异显著;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科毕业生积极应对显著高于专科毕业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体育锻炼及健康现状为研究目的,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量和心理应对方式及体质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等职业技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量、心理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且男同学的体育活动量大于女生,女同学更倾向于采用"幻想"、"求助"的应付方式;不同体育锻炼量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中等体育锻炼量有助于身体健康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运动员应激评价结果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①运动员主要将临场应激评价为挑战性和威胁性压力,评价为挑战性压力时,运动员倾向于采用情绪应对和问题应对;评价为威胁性压力时,运动员倾向于采用回避应对。②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挑战性和威胁性压力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但与问题应对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回避应对呈显著性负相关。③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应激评价结果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随着挑战性压力水平的升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趋向于问题应对,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趋向于情绪应对;随着威胁性压力水平的升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趋向于情绪应对和超越应对,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趋向于回避应对。  相似文献   

16.
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践出发,考察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基本特点。对984名体育院校大四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包括三个因子:自我提升、发泄倾诉、心态调节。②女生在自我提升和心态调节两个因子的水平高于男生,在发泄倾诉因子的水平低于男生。③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自我提升和心态调节两个因素水平高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发泄与倾诉因素水平高于其他各专业学生。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与专业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验研究法,运用中国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参加心理拓展训练课程和健美课程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心理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辅导员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通过执教学生篮球队,在训练、比赛中发挥育人和服务社会功能,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进而培育学生优良品质和提高综合素质,以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武术运动员赛前情绪及临场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8名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运动员的赛前情绪状态及其临场应激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名次前列的武术运动员的个体失败焦虑、社会期待焦虑得分低于名次后列的运动员,且其与比赛名次呈显著相关,而在自信心与躯体焦虑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与比赛名次也不存在显著相关,赛前情绪是影响训练水平与比赛成绩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名次前列与后列运动员在面对各种应激源时,4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均有采用,但前者在采用进攻式应激应对策略的得分均高于后者,而在采用回避式应激应对策略的得分则是大部分都低于后者,赛前情绪各因子与临场应激应对方式各因子呈一定相关,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认知-情感调控训练法、模拟应激训练法、放松训练法与控制点训练法等是几种可以改善赛前情绪状态及临场应激应对方式的有效方法与手段;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不仅是单纯的竞技技术训练,还应包括必要的、系统的心理训练内容。各种训练方法应根据具体运动员在各训练阶段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组合,使能发挥最大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