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认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相似文献   

2.
要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必须释清它的音、形、义.有相当一部分成语,其中的词素大的辨析必须结合古汉语知识才能准确理解。下面就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作一门类分析一一、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或修辞需要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具有另一类向的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同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叫做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也是如此。1.名词活用作动词一如:门o点词为活用同.话号中的同语为活用后的意义,)(下同)孪(周锦还乡(穿)饭粗布草(吃)道路以目(看)无所事事(做)一鼓作气(击鼓…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临时作乙类词使用,这种语法现象称为词类活用。作为历史悠久的成语,也保留了词类活用这一现象。这给人们理解成语、把握成语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这里用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是从古代汉语中沿袭继承下来的,深深地打上了古代汉语的烙印,遗存了许多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对成语中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进行了探析,具体分析了成语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及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以加深对汉语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成语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四川张红华现代汉语词汇中有很多四宇成语,仔细研究它们的结构,会发现不少成语保留着古汉语现象.下面列举几种。1.活用现象。词类活用在占代汉语中大量存在,归纳起来主要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这在成语中也屡见不鲜。例如: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文言中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何处理。能否让学生准确把握这些大量存在于文言篇章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理解课文内容关系重大。例如下面的句子: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这句话是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还是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是理解成其中一条狗坐在(屠户)面前,还是理解成其中一头(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看来这句话的理解关键在于对活用词犬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7.
<正>成语是从古代汉语中沿习下来的,因其结构的稳固性和定型性,所以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特别是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基本用法,充当了别的词类,从而使词语的意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以及数词的活用四类情况。了解和掌握一些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成语和准确使用成语都非常重要。一、名词的活用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本文从词汇语用视角对词类活用进行研究,并通过关联理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过程进行阐释。研究表明,词类活用具有语境依赖性,词类活用是由听话人结合认知语境、百科知识等才得以被理解。本研究对增强词汇语用学的阐释力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理据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习古代汉语,不能忽略它。不切实掌握词类活用,就不能透彻理解一些句子,有时甚至弄出很大的错误。词类活用,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规律性,我们要对它进行研究。本文准备只谈其中的名词用如动词。 一个词活用为另一词类,这是指在特定句子中,临时作为某一词类来用。有的词有几个意义,词类不同,这不算词类活用。如“众”,指“人多”,是形容词;又指“众人”,是名词。这是一个词的两种用法,不算词类活用。有的词,不但两个不同的义差别较大,音也不同:如“长”(cháng)指“长度大”,是形容词;又音zhǎng,指“生长”,是动词。这竟可以看成两个词,只是用一个字形写出罢了。  相似文献   

10.
“名词作状语”是古汉语词类活用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它不仅在古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与现代汉语成语运用有着密切联系。正确辨析和理解“名词作状语”,对阅读理解文言文、诠释翻译重点句子、准确理解运用成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瑰宝,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学习成语,使用成语,不能不关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概括起来,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语法现象,以及汉语古词义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而这些现象,归根结底体现在成语的古词义上。本文试从词义发展、词类活用、古音通假这三个产生古词叉的主要原因入手,来探讨成语中的古词义。  相似文献   

13.
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这种活用现象不仅在文言文中使用,在某些成语中也经常出现,教师可以在讲课时作为例证,一方面印证了文言语法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成语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成语中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活用等,倒装主要有宾语前置和介词结构前置等,省略主要有介词省略、宾语省略和谓语省略等。  相似文献   

15.
王珏  王穹 《阅读与鉴赏》2006,(11):52-52
文言翻译题是高考题中三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合一的题型,命题人经常从文言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设置若干个得分点,而词法主要考查实词的活用知识,为了让同学们在总复习时掌握好文言词类活用知识.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撰写了《文言实词活用关系菱形图解例说》一文,首先设计了一个囊括十种词类活用类型的菱形知识网络图,图中以①-⑩数字序号标示了十种词类活用。因为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所以作者又配以活用的成语来解说每一词类活用类型,选用成语为倒句解说各类活用现象,意在压缩知识,例句部分只有345字,从而使知识易学易记.取得最佳复习效果。 本文以知识网络图的形式使知识系统化了,又以最简洁的例句(四字格成语)诠注了知识内涵,使知识在系统化基础上更加易学易记.这是本文的实用价值所在,也是本文含金量所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何谓词类活用?它主要有几种情况? 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的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问题。词类活用现象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所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名词的用如动词与用作状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戴明珠 《文教资料》2012,(32):107-109
成语是古代汉语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活化石,古代汉语中许多特殊的语法现象在成语中均有体现,特别是词类活用的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等等伴随成语的袭用而保留至今。因而对成语中语法现象的研究有利于管窥古代汉语中特殊语法现象之一斑。  相似文献   

18.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对词的活用,在特殊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使之起到不同的语法作用。但由于词类的活用,情况较为复杂,学习研究者当中有人过于宽泛地理解和诠释词类活用现象,这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9.
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言现象?过去一般论著都归之于词类活用,认为“使动用法和以动用法都是词类的活用。”有些学者虽然发现它们与词类的一般活用有所不同,因而提醒人们注意,但仍旧归在词类活用中。近年来,随着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不是单纯的词法问题,而是述宾间的一种特殊语义关系,属句法问题。这种看法已经接近于这些用法的实质,惜其语焉而不详,笔者在此不揣简陋,试阐述理由及其实质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与同仁。 首先,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包含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或“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的特殊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如“汗牛充栋”、“不远千里”两成语中的“汗”、“远”,就是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们分别带了宾语“牛”和“千里”,说明它们首先活用为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20.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对词的活用,在特殊的语境中监时改变它的词性,使之起到不同的语法作用。但由于词类的活用,情况较为复杂,学习研究当中有人过于宽泛地理解和诠释词类活用现象,这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