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术由野蛮到文明这一历史嬗变体现了人类普世价值观的进步,文明的进程包含了自我的克制。散打运动通过攻防对抗的形式将武术的技击本质完美地予以展现,并在对抗中实现攻击欲望的表达与释放,从而展现出典型的力量美特征。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是力量美的表现载体。然而,散打运动的力量美比其他运动项目更具代表性。作为以传统武术改良后形成的现代武术搏击对抗形式,由于其动作技术的全面性和发力的独特性(尤以贴身摔技术动作最为明显),使得散打运动相对于西方的拳击更能体现运动员的快速力量与最大力量。力量美作为审视武术散打运动的独特视角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文明社会中,散打运动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价值期待,这种期待是散打运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道安全阀和克服人类自身异化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6,(4):18-18
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 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 全国武术套路冠到导(传统项目) 全国男子武术套路锦标赛 全国女子武术套路锦标赛 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 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 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 全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 南北武术散打明星对抗赛 第六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 中国武术搏击俱乐部争霸赛 全国木兰拳比赛 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 015全国武术短兵比赛 016全国太极拳交流大赛 017第五届全国武术搏击水上擂台赛 018全国武术表演艺术大赛 019中国散打超级联赛 020中国城市武术大赛 021第三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 022国际武术搏击争…  相似文献   

3.
《搏击》杂志在国内以探索搏击、武术、散打、拳击等对抗性竞技项目为宗旨,对我国武术散打的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一名武术爱好者,读了今年第九期刊登的《塑造武术散打竞技形象漫议》(以下简称漫议)一文,感到非常震撼和耳目一新。目前武术和散打  相似文献   

4.
散打泰拳优势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和泰拳同是世界上悠久的搏击术,二者都曾与拳击、空手道、跆拳道等搏击项目进行过较量,而且胜多负少。如今,两种国粹也几经交手,互有胜负。可以说,泰拳是我们武术散打的主要对手。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此研究泰拳的技术及规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泰拳并准确制定对抗策略和对抗规则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散打,是以踢打摔为内容,以双方格斗为形式的对抗性体育竞赛项目,是武术徒手搏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流传甚广。作为一项传统的搏击项目,武术散打的娱乐功能、竞技功能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武术散打的健身功能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和接受。武术散打具有良好的健身功能,应该进行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7.
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开展20多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领导和广大武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正以矫健的步伐向前迈进.从20余年来国内外各种赛事看,这项结合了踢、打、摔及边台技战术的搏击远比单纯以拳搏击的拳击、以腿搏击的跆拳道以及以摔法搏击的柔道和摔跤更实用精彩.第一部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自1982年原国家体委制定以来,经过修改--实践--再修改--再实践的不断完善,已日趋成熟,为国内外武术同道所接受.但是,现代武术散打运动毕竟年轻,就现行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来看,还存在着规则本身的不完善和裁判执行规则的偏差两方面的问题,当务之急必须对现行的1998年<武术散手竞赛规则>进行修改完善,对裁判执行规则中的偏差予以纠正,才能顺应现代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把武术散打推向奥运.  相似文献   

8.
雪儿 《中华武术》2005,(8):22-23
MMA,英文“Mixed Martial Arts”的简称,可以翻译成综合武术或者综合格斗,它集观赏、娱乐和竞技于一体,结合拳击、散打、柔道和摔跤等运动,涵盖站立对抗和地面绞杀两大技术。如今,这项比赛已经成为国际武术搏击比赛的主要项目。  相似文献   

9.
武术散打是一项徒手搏击格斗的技术。它的母体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瑰宝———武术运动。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散打是武术运动的对抗性形式,更是武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武术的精髓所在。现在,散打在世界上非常流行,练习散打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散打长期以来未得到国际奥委会的青睐,中国武术,中国散打一直未能达成进入奥运会大家庭的心愿。其中的原因还应该从多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散打和日本、美国搏击的对抗中双方技术运用、比赛录像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远踢、近打、贴身摔是中国散打的技法总则,也是我们与美日对抗的主要手段。同时,只有继续研究和继承传统武术技法,完善散打模式;继续开放技法,加快交流速度,继续加大散打的品牌化进程和职业化建设,才能保证武术散打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武术散打的特点、竞赛规则、女子开展武术散打的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当前我国散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国外的一些搏击项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些许启示。文章旨在完善、创新武术散打发展不足的地方,以挖掘其发展所具有的潜力,为加速我国武术散打的发展,将其推向奥运、面向世界提供点滴之鉴。  相似文献   

12.
武术散打力量有不同的分类.在散打的对抗中,力量的变化有三种形式,一是自身力量的变化,二是对手力量的变化,三是力量在时空中的变化.据此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训练方法.这种对散打力量的重新认识,对武术散打的力量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武术散打竞赛的形成与发展(1978年-1988年)武术散手俗称散打,古代称”相搏”“手搏”“白打”“手战”等。由于这种对抗形式是在规定的高台上进行的,又称打擂台。民国时期,曾试图将打擂台这种形式以体育比赛的形式展现出来,但由于旧中国的内忧外患,政治的腐败,散打项目的开展,未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武术散打赛事发展现状与困境,寻求武术产业化背景下散打赛事现实发展策略。搏击赛事市场项目同质化竞争激烈,散打项目比较优势不足;赛事运营体系不健全,缺乏持久性赛事品牌;市场培育不足,群众社会基础薄弱;运动员职业化程度不高,上升渠道不通畅;传统文化表现力不足,项目特色不明显。提出以下对策:以武术散打项目+产品的双向思维引领散打赛事的发展;引入赛事运营人才,打造赛事竞争品牌;建立散打职业化发展体系,引导优秀运动员转型;发挥中国武术协会的作用,整合项目发展资源;推广武术散打段位制,提高项目普及水平;挖掘传统武术文化;重视新媒体运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散打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散打和其它搏击术进行了比较。以使散打运动更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使中国散打走进奥运会,全面推行商业化机制的运作,使散打被世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陈步瑞 《武当》2013,(11):51-52
现代社会,大众看法,包括许多武术业内人士都认为,传统武术的套路相对于武术散打,那就是“花拳绣腿”,不堪实战。甚至认为传统武术练家遇上散打选手,远抵不住散打选手那三拳两脚和熊抱虎摔,散打选手会干净利落地击败传统武术练家。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传统武术套路真没用?真不能用于散打搏击吗?  相似文献   

17.
实用散手是指对抗的双方采用武术的各种击打方法(踢、打、摔、点等)进行搏击的一种技击形式,它没有规则限制,以取胜为目的,可以致对手丧失反抗能力,如过去的打擂台就是。近代武术家霍元甲、王子平、蔡龙云等先生就是采用武术散手,击败轻视我国武术的外国拳手,为民争了气,为国争了光。散打运动则是在规则限制下,双方采用武术的各种攻防技术进行实战的竞技形式。它与散手的区别在于:前者无规则限制,也无防护用具以遏制对方反抗能力为本;而散打有一定的规则限制,有专门的防护用具。以提高人的素能为目的。“散打运动”需要有高度的灵敏、足够的力量和耐力、乃至高度的智力,可以培养人的勇武刚强,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有益于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但是,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开展这个项目既要突出实战性,又不能把散打  相似文献   

18.
从“暴力美学”视角对武术散打进行审视与分析,在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中,武术徒手格斗形式运动项目中的散打与暴力美学的结合表达了当前社会人们对格斗竞技类项目的态度与观点。散打运动中体现着暴力美学,外在展现的暴力动作实际上是内心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是观众内心情感的寄托宣泄。如今的社会,散打运动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来认识它,攻防技击的本质是散打运动发展的基石,也是对它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9.
散打运动是一项激烈的对抗项目,是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由于现代散打比赛的空前发展,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和战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是取胜的关键。心理技能训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水平。因此,如何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散打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进行探讨,旨在为教学训练中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刍议中国散打“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散打与世界流行搏击术之间有着诸多共同点,若继续寻找和扩大共同点,可望进入奥运会。散打运动进入奥运会不但可促进武术套路运动推向世界,而且对我国跻身世界体育强国有着重大战略意义。问题的关键是制定符合我国传统价值取向的,既有利于推向奥运会,又能扬我之长,保持项目优势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