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有调查显示,理想的教师应具备12种品格,其中排在第7位的是幽默感。幽默作为一种手段,在教师愉快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运用教学幽默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启迪性原则教学幽默的根本属性之一是亦庄亦谐,庄谐统一。“庄”是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严肃性和规范性;“谐”是指教学手段的趣味性、诙谐性。“庄”与“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庄”是目的,“谐”是手段。因此,教学幽默的“谐”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庄”。如果偏离了“庄”,“谐”毫无意义,幽默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就是说,教学幽默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谐”,而…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可庄可谐。“剥皮诗”就是“谐”趣诗的一种。“剥皮诗”是“拟古诗”的昵称,顾名思义就是把古人或别人现成的诗稍加修改,运用颠倒、增删、仿拟或者改动个别字等手法,使旧诗产生新意、妙趣横生的一种独特的谐趣诗体。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的“三言”是一部受因果报应思想十分明显的作品。其中涉及这种思想的作品,大约占其总篇的三分之一。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历来多受人之诟病,不被人们所认可。对于这些劝善惩恶的作品,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的因果报应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它的善恶观念。这种善恶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从“三言”中的果报小说所表现的伦理观念来看,其主要倾向应该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4.
学会幽默     
朱从宝 《宁夏教育》2006,(11):53-53
幽默是指一种行为的特性,能够引发喜悦、带来欢乐,或以愉快的方式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融入教学之中,就有了教学幽默。教学幽默既具有幽默的机智性和娱乐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即在教学中的教育性。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形”是幽默,“神”则是教育;也是寓庄于谐——外部表现是“谐”,给人以娱乐的感受,而本质的内含是“庄”,给人以教育和受益。  相似文献   

5.
“析字”,古人常用。它是通过剖析汉字的结构(笔画和偏旁部首)产生一种新的意思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寓庄于谐,能生动、风趣地表达思想内容,还可以启迪人们正确地书写汉字。能够收到一箭双雕之功效。  相似文献   

6.
悲剧被人们视为最崇高、最深刻的艺术。别林斯基说:“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任何一部悲剧作品,都蕴含着创作主体“以悲为美”、“越悲越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对于悲剧作品的广大欣赏者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他们阅读或观赏一部悲剧作品觉得它不够“悲”,不能引发自己强烈而深刻的悲剧性激情,产生不了一种情绪上的痛快之感,就会觉得不带劲,不过瘾。这种悲剧性激情,这种痛快之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7.
《药地炮庄》解《庄子》为儒家作品,认为庄子用类《易》的文风和通篇寓言遮蔽其真正的《庄子》之象,庄子的真正思想并非《庄子》中所述的内容.按照《炮庄》解《庄子》的观点,《炮庄》亦可能不是一部解《庄子》的作品,解《庄子》是为遮蔽《炮庄》想要表达的真意,方以智设置局中之局,《炮庄》虽在“炮”《庄子》,但其真意不在《庄子》.  相似文献   

8.
《北京的金山上》有句歌词是“我们迈步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唱起来很动听,但什么是“康庄大道”则知者甚少。其实,“康庄”一词还须从古代道路之制说起。古代道路之制中,“康”指五达,“庄”指六达。《尔雅》、《释名》对此都有所载,而且内容相同。《尔雅·释宫》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相似文献   

9.
“和”,是中国人用得最多最泛的字眼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和”,既是天地之正气,又是民族之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崇尚平和闻名于世。古来对“和”字的释训有种种。《说文解字》:“和,相应也。”《广雅》:“和,谐也。”《说文解字》虽比《广雅》为早出,但《广雅》对“和”字的释训似更为贴切。和,就是和合,就是协调。《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这里,“和”与“谐”可以互训。“和”与“谐”也可联用,合成“和谐”一词,其含义仍为协调。“和”,最初可能是人类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归纳和透视。“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推崇的文学“轻逸”风格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躲避沉重和困苦,往往在文学艺术中凭借智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寻求一种摆脱,于是“轻逸”风格的作品便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1.
一、“语文”人文性的两个维度 在一种较为宽广的视野上,人们对于“语文”的理解存在着两点基本共识,这就是判断“语文”的两个基本命题:a.语文是一门课程;b.语文是一门课程的名称。a命题可看作是“语文”之实体指代,b命题可看作是“语文”之符号指称。正因为“语文”的这种既能指“名”又能代“实”的双重特性,导致了人们在论及“语文”的诸多问题之际,常常会“各言其是”,在“人文性”问题的探讨上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对杜诗中“吴体”的认识,由宋迄今,说者纷纭。清人梁运昌于《杜园说杜》中所提出的“方言谐词”说,经检验,是最符合“吴体”之“吴”的特性的。梁运昌的“方言谐词”说,是建立在黄生“俗体说”与许印芳“吴中歌谣说”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方言谐语”中的“吴声”之缘故,而使得杜甫的《愁》诗出现了平仄“不谐”的现象。而这种所谓的“不谐”现象,实际上为宋人以当时通行“官话”的四声进行验按的结果。而“拗体”之说即因此而始。所以,“吴体”的准确定义应为:凡篇中杂以吴地方言俚语及其声调(即“昊声”)的近体诗,即为吴体。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小女人散文”之“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作品取材上的“小”和意义上“小”的特点;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因素是“小女人散文”曾经风行并一度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而“小女人散文”最终却归于沉寂,其中不乏有尖锐的批评,批评家们大都用传统的文学价值标准去评判“小女人散文”。本文认为客观、合理而公正地看待这种文学现象,是批评家的一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沉沦》这部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不无偏差,其原因是对主人公及作者处于日本那样一个陌生而异质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震惊”感缺乏足够的认识与考察。而主人公在孤苦无依的处境中萌发了对祖国强烈的依恋与怀念之情,与其说是“爱国主义思想”,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恋母”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陈丹青眼里,鲁迅无疑是“好玩”的,但大先生的这种“好玩”,是一种寓庄于谐、大智若愚的好玩,是一种人格的张力和维度,是“好玩”中的至高境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好玩”中走过来的,尽管这种“好玩”不能与鲁迅先生的“好玩”相提并论,但它同样是我们成长的养分,  相似文献   

16.
一幅好的作品,需要一个好的主题和一个合适的表现对象。我所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协调、纯粹、宁静的风景,它能使人避开沮丧和狂燥,使人正视人生;它应该避开所谓“文明”的侵蚀;它应该保持原生态的粗旷美,它苍凉而有力,它真正能抚慰人们的心灵。一直以来我把这种想法定为我创作的主题,并绘制了大量的油画写生作品和速写小品,但结果都强差人意,  相似文献   

17.
和是“和谐”。“和”由“禾”与“口”组成,意思是“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与“皆”组成,意即“人人能说话”。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社会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文人画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文人学者的绘画作品。它有别于民间工匠和专业画家的作品,要求作品有“士气”、“书卷气”,强调作品的“象外之旨”,追求作品“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意境”。“意境”所指的不是单纯客观的有限之境,而是一种包含有诸多主观因素———画家理想中的有意味的境界、观者对作品联想中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往往会因创作者和鉴赏者个体的审美经验和主观感受的不同而各异,从而也多少使“意境”这一概念包含了一些无限之境的意味。诗意是文人画意境的灵魂,画无诗意,即无“意境”可言。所以诗歌创作中“含蓄简练…  相似文献   

19.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20.
秦现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词、文、赋兼善.秦现的词作品,以其情韵兼胜、感人至深的新风格,向来被人们尊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秦观在创作过程中善于融情于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被后人目之为“古之伤心人”.秦观这种凄厉哀怨、沉郁悲怆的伤心情致,不仅在其词作品里有着充分的表现,而且在其诗歌作品中亦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纵观秦观一生的诗歌作品,既有早年横放杰出、少不更事的狂放意气,又有平时闲后时期的闲雅情趣,然而更多的则是理想破灭、忧惧畏祸的绝望心态.笔者认为,“伤心”和“悲情”是秦观诗歌的主要感情基调.因此,在拙文中笔者以此视角为切入点,着力于秦观诗歌“伤心”情致和“悲情”意绪的深入开掘,并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这一感情基调的深刻内涵和形成原因做一深入地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