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图书馆建设》2008年11期刊登的《建立在流沙上的理论: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悖论》一文,从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事项、读者参与的能力、读者参与的效率等方面与孙长怡先生进行商榷,认为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是建立在流沙上的理论的观点是一种缺乏价值论、目的论指引的观点。目前,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客观现实并不能否认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的意义及价值,这些正是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普遍加强了图书目录的组织、编制和管理,目录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对方便师生查找图书资料,提高图书利用效率,起了很好的作用。下面,根据我们的实践,就几个有关问题做简要介绍。一、设置读者总目录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图书馆应有反映全校书刊资料收藏情况的总目录,成为全校的查目中心”。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编制反映全校藏书的读者总目录,对充分利用图书资料有着重大  相似文献   

3.
吴京红 《中国索引》2006,4(3):37-39
从读者利用刊配盘的实际出发,编制纸本和电子版本的《刊配盘索引》是有必要的。目前,许多图书馆都注意到配盘在增多的现象,期刊和光盘分离管理带来的问题难以解决,重视索引工作,开发索引的用途,会弥补文献管理的不足,使刊配盘索引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工作,希望为读者阅读刊配盘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4.
基于校园一卡通的高校图书馆证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一卡通的使用标志着图书馆证卡管理水平和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发展与进步。一卡通的使用改变了高校图书馆证卡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方便了读者,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在使用过程中对一卡通的管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出现网络或设备故障、数据无法及时共享等问题。采取各项措施,积极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图书馆进一步改善证卡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读者管理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读者满意度是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的尺度。读者在图书馆现代管理模式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图书馆读者管理必须遵循方便读者、尊重读者、依靠读者和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导读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阅读论》(发表在《江苏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1期上),主要从读者的角度探讨阅读活动及其规律。本文拟从图书馆工作者尤其是读者工作人员的角度谈谈如何指导读者进行阅读,是为《导读论》。对于读者来说,要读书,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读什么”,第二是“怎么读”对于读者工作人员来说,要指导,也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导什么”,  相似文献   

7.
为方便作者投稿、查稿和专家审稿,以及作者、读者与编辑部沟通和联系,提高编辑出版效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编辑部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开通《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网站,正式启用"在线投稿查稿系统",不再接受纸本投稿和电子邮箱投稿。为便于作者和读者使用该系统,特作如下说明:1《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在线投稿查稿系统"  相似文献   

8.
从为读者服务是图书管理行为的本质,尊重读者是为读者服务的基本前提,方便读者是为读者服务的重要要求和表现,提高服务质量是为读者服务的最终要求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和强化图书管理的服务意识是做好图书馆工作,发挥图书馆功能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夏春红、于刚的著作《现代图书馆资源管理与推广服务》介绍了管理基础理论的历史沿革,图书馆资源管理、推广服务的内涵及目标,对现代图书馆资源质量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图书管理人员及读者能够方便地了解和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对推动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开架借阅服务是图书馆改变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一种体现。实行开架借阅,不仅方便读者利用馆藏文献,而且提高了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分析了图书馆期刊开架借阅服务的优缺点,针对图书馆期刊开架借阅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CRM:顺应图书馆发展趋势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把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系统引入图书馆,是图书馆工作实现向“以读者为中心”模式转变的有力措施。图书馆的CRM主要是整合分散在图书馆内各个部门的读者信息,实现读者信息共享,完成读者资源的统一管理,使整个图书馆以统一的形象面对读者;整合读者与图书馆的联系渠道,使读者能够方便、简单地与图书馆联系,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对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并通过评估结果继续分析读者信息,挖掘其潜在的信息需求,对服务活动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笔者写了一篇《论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发表在《图书馆学研究》1991年第2期。这篇是其继续,重点是研讨图书馆社会效益的评价问题。一、什么是图书馆系统的社会效益? 图书馆管理的目的;是图书馆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之一。图书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使读者和社会更多更好地受益,以提高图书馆系统的社会效益。关于图书馆系统社会效益的概念,最近几年发表了不少文章,总的看,目前主要有两类意见。一类可称为“效果论”观点,即图书馆社会效益所要求取的,是社会效果,是“有益  相似文献   

13.
邱轶 《图书馆学刊》1996,18(1):25-25
对公共图书馆改进读者工作的几点意见邱轶(沈阳市图书馆)当前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图书馆利用率下降、读者人次减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图书馆内部的原因。本文就挖掘内部潜力,改进工作,谈几点意见。1.方便读者,信任读者,切实把读者...  相似文献   

14.
山东大学图书馆阅报室专项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总《山东大学图书馆阅报室读者问卷》的数据并加以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读者对于高校图书馆报纸资源的使用状况,以及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读者投诉的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通过读者投诉,图书馆可以更加了解读者的需求,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浙江图书馆读者投诉的内容主要有服务态度、服务措施、服务环境、读者的误解等问题。针对这些方面的投诉,浙江图书馆采取设立方便的投诉渠道、快速高效地解决投诉及采用各种处理原则等措施有效解决读者投诉,提升读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为方便作者投稿、查稿和专家审稿,以及作者、读者与编辑部沟通和联系,提高编辑出版效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编辑部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开通《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网站,正式启用"在线投稿查稿系统",不再接受纸本投稿和电子邮箱投稿。为便于作者和读者使用该系统,特作如下说明:1《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在线投稿查稿系统"网址:http://bjb.tjl.tj.cn  相似文献   

17.
情报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规定的重要任务之一。积极开展情报服务工作势在必行。农业院校的图书馆要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读者对象、突出农业院校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情报服务工作。一、加强文献资料的科学管理、方便读者查阅文献资料是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科学系统地管理好资料正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应着重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资料正确归类、编号、排架是开展服务工作的基础。对所搜集的资料结合农学院的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鉴定,决定弃取范围,根据《中图法》进行归类编号。对连续出版的农业科技资料,原则上是按中国地区表六大行政区进行分编、登记、排架;对综合性农业科研成果汇编、选编(或单项专业)的资料,均按其内容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何谓读者工作,它和读者服务工作究竟是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概念还是同一关系的概念?近几年来在我国图书馆专业教材上出现了很不一致的说法。1982年3月出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万良春编著的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教材《读者服务工作》说“所谓读者服务工作,就是图书馆围绕满足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图书馆所进行的各项直接接触读者和与此密切相关的工作。”1982年12月出版、中南区省级图书馆业务研究讨论会《图书馆专业进修教材》编委、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开展读者信用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读者信用管理,抑制失信问题的蔓延是当前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开展图书馆信用管理是可行的:一是因为覆盖全国的信用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二是因为国内图书馆进行信用管理的探索已经展开;三是因为渴望诚信的环境氛围日渐浓厚。加强对读者信用管理应采取的对策:一是将图书馆用户信用纪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二是建立读者信用信息数据库或读者信用信息卡;三是构建读者信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强对高校图书馆在职人员的培养提高,省高教局决定委托华南师大举办高校图书馆流通阅览工作人员培训班,该班已于11月22日正式开学,由华南师大图书馆负责教学组织与管理.参加该班学习者有来自本省各高校图书馆人员共47人,学习期限两个月.教学内容包括:《图书馆学基础》、《图书分类学》、《图书馆目录》、《读者工作概况》、《藏书建设》、《图书管理与流通工作》、《期刊管理》、《中文工具书使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