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隐性课程在班级管理中的开发和运用,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用隐性课程的方法,可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调整学生的行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并能推动班级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提高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周忠新 《文教资料》2011,(22):193-19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集中利用学校教育的各种渠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一种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把隐性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简述隐性课程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按形态载体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亦如此.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的认知性与心理健康过程体悟性之间存在矛盾,使课程在实施中出现诸多问题,需要转换思维重新思考.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弥散在学校中的教育资源,需要给予开发.二者构成协调统一的课程体系,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效应?目前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往往是孤立的、狭义的,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弱点和问题,也仅仅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在学校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通过无意识的感染、熏陶、认同等方式使学生改善心理机能、发挥个人潜能的一种课程形式,是学校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策略。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可从学科渗透、寓于活动和优化环境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试论隐性课程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也是属于课程的一种,具有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等特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利用隐性课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隐性课程包括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这三种形态,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情感等产生影响,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马加爵事件的发生使高校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建设,更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以学生为本,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等。这是从课程范畴的角度,相对于正式课程、公开课程、显性课程等提出来的。隐性课程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物质环境,诸如校容校貌、校舍建筑、设备及校风、校纪校规、班风、学风以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对学生身心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在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选择和开发隐性课程,对于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在班级管理的作用。笔者主要从充分利用学校已形成的隐性课…  相似文献   

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几种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雷 《天津教育》2007,(3):37-38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这一指导思想为学校开发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资源、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为心理健康教育增添了新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目前依然严峻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从校园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入手,研究校园文化因素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校园文化中与心理健康关联度较高的因素;校园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在不同学校的差异性。研究表明: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因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较大;校园文化因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因学校层次不同而存在校际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的含义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焱超 《湖南教育》2002,(15):26-26
开发隐性课程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包括物质情境(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气氛、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班级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着手,要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环境;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是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把握课程资源内涵、外延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开发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六方面建议:1.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2.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3.努力开发、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4.关注校内隐性课程资源;5.注重开发、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6.重视校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隐性课程所具有的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渗透性等特点,使其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高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提出了从抓住教育契机、注重学科渗透、发挥高职生心理社团的作用、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心育隐性课程等四个方面开发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关于隐性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按照《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权威性看法,隐性课程是指构成学生非正式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学习情绪、课堂规则、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等。这些要素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被规定必须加以运用,而被看做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没有完全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是,恰恰是这些经验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力。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具有激励、引导、约束等教育功能,是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我们发现,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同样存存着可供开发、利用的隐性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的今天,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班级文化是一种有待进一步发掘的隐性课程资源,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其在德、智、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优化并建设班级文化,切实发挥这一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都涌向城市里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心理教育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远远滞后于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它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当家长都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达到一个更合适的契合点,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是伤害。下面,笔者就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案例来谈一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避免学生的心理隐性伤害。一、心理隐性伤害现象  相似文献   

19.
论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维  郑敏  李辉 《教育探索》2005,(6):112-11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介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建构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课程目标应着眼于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理念.课程内容应着眼于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课程实施应着眼于师生的交往互动,课程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生命发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感,提升生命质量,拥有生存的智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