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婚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生仪礼中的重要阶段。中日语言文化间的相似性使中日两国的婚嫁礼俗、仪式及婚宴场合下的忌讳语有着相似乃至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容易让人联想到离婚、再婚、感情不和、死亡等方面。但是,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有其自身特色,所以“婚嫁”忌讳语的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此研究,可以透过语言现象把握其背后的文化特性,洞察中日民族文化的“同”与“异”,深化对中日语言与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死亡"忌讳语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和社会现象。中日"死亡"忌讳语除映射出政治体制大致相同,宗教信仰呈多元化,价值观念大同小异,发展变迁相去无几等相似乃至相同之处外,还因民族文化等的不同而存在的独特表达方式而映射出两国独特的文化内涵等。通过此对比研究,有助于透过语言现象,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日本向来被认为“同文同种”,但中国与日本在数字使用习惯方面有些差异,如中国人偏爱偶数,而日本人更喜爱奇数。另一方面,也存在共同点,比如都忌讳与“死”谐音的“4”,但是随着网络及各种媒体的发展,中日两国在数字的忌讳及喜好方面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4”不再被单纯地看作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数字组合中,反而变成了吉祥、幸福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的节日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反映中日两国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的异同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节俗的比较研究,归纳出存在于两国节日习俗中的同质性与差异性,并从节日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思想角度对其产生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在发展传承、佛教影响和祖先信仰等决定节日特点的方面上,呈现出主体内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以及局部的差别性,最终形成了两国相互联系又区别的节俗。  相似文献   

5.
蒙元时期的中日关系主要体现在元日之间的战争冲突、贸易交流和文化往来等几个方面,国家交往之间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基于战略考量,忽必烈发动了两次对日战争,两国关系一度紧张。但两国在贸易及文化方面的交流并未因战争冲突而中断,对两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古时都是农耕社会,在农业生产技术、文化风俗等方面交流甚远,两国的新年活动在很多方面看来是近似的或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等,然而随着历史的延伸和两国城市化的发展,新年活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从这些演变了的新年活动出发,从表象中探究中日两国正月风俗变化的趋势,提倡既保留传统文化又健康、合理地过新年。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日本无论从文化还是在政治、文学方面都受到中国很深影响。从中日两国最古老的诗歌的卷首歌入手,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日文化的相同点,以及日本文化在接受中国文化之后形成的独自特有文化的特点,以加深我们对中日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3,(A5):19-20
中日两国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往来的邻国,中国文化渗透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饮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豆腐、饮茶等都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料理构成、特色、制作方法及中日两国人的饮食生活、饮食观来研究日本民族的特有性格。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可以说是由两国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研究表明,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在学习欧美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初是在学习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经验,同时受欧美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中日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近现代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各个发展时期的梳理、研究,探讨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规律及得失。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探求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猴文化源远流长,而一衣带水的日本与猴也有很深的渊源。中日两国虽然在经济文化上交往频繁,但两国的猴形象却有着不小的差别,特别是在猴的文化意象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日两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分析,找出两国猴形象的差别,并进一步探究这种形象差别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饮酒文化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日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两国的酒文化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由于认识形态不一,导致两国间的饮酒文化都存在着差异。本文试着从酒度、酒令、酒名、酒情等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两国酒文化的特征及差异。  相似文献   

12.
人类交际有语言交际和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两种形式,共同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忽略了交际还需要依靠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符号。而且,到目前为止,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多使用英语的国家的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行为规范上,主要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的基本知识、西方早期理论的介绍以及亚洲与西方国家的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的研究对比上,对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之间的差异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禅宗思想与文化的起源入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园林在其影响下,寺观园林、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造园特点;其次,分析了禅宗思想对于日本园林文化及枯山水庭园形成的影响;最后,从相同与相异两个方面对禅宗思想对中日两国园林的影响作了综合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4.
颜色词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色彩的具体语言描述。颜色词有独特的功能,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色彩审美意识。中日两国作为近邻,虽然文化在千年的交流中形成了许多共通之处,但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也存在差异。中日两国的颜色词十分丰富,但由于地域、生活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文化内涵及表现上有或多或少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张彬 《文教资料》2006,(21):128-129
中国和日本的颜色文化,一方面得益于长时间的文化交流,两国间存在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另一方面,由于两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两国间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不同的地方。文章通过比较“红”在中日两国语言、生活中的运用,分别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日关于“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思想、士人教育以及改革主体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以及社会性质等因素是产生不同结果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斐 《文教资料》2010,(9):22-23
同是“牛”这一动物实体,中日两国文化中所蕴舍的文化涵义却有所不同,本文从语言与民俗两大方面.对牛在中日两国中的文化涵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作为邻国的中日两国在经济上合作的紧密性越来越强,经济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深。但是,受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两国在商务谈判中,会具在表达、态度、权利和责任等方面出现冲突和对峙。我们需要分析比较中日商务文化的背景,分析文化不同的成因及其差异,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商务谈判中中日文化冲突的原因所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沟通策略,避免冲突的发生,掌握商务谈判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内的中日两国,在“忠”文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忠”文化为起点,简析了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在“忠”文化产生的时间、行为、思想、对象及意义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种源看,中国文化向来被视为日本文化的母体。尽管中日两国联系紧密,然而不少日语学习者在深入学习之后,对日本文化、中日文化差异等方面,总有不理解、不适应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到日语的进一步学习。学习日语应该做到针对异文化交流,进行专门训练;对照语言表达,发现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