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年来,山东烟台牟平区文化二中在深化德育途径研究过程中,尝试探索了若干方法,为了解学生在深化德育研究中的感受和收获,探讨今后如何面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组做了调查问卷,对300名初三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附表所示。  相似文献   

2.
一、调研引发的思考 一项对全校2000名学生进行的"对德育课程认知度"的调查显示,学生对原有德育课程感兴趣的只有10.98%,兴趣一般的占69.87%.没兴趣的有19.15%;认为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只有16.02%,认为帮助不大的有67.06%,觉得没帮助的占16.91%.  相似文献   

3.
一、调研引发的思考 一项对全校2000名学生进行的"对德育课程认知度"的调查显示,学生对原有德育课程感兴趣的只有10.98%,兴趣一般的占69.87%,没兴趣的有19.15%;认为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只有16.02%,认为帮助不大的有67.06%,觉得没帮助的占16.91%。大部分同学对德育课程中的知识理解和记忆有困难,认为德育课程应侧重实用性和生活化,希望多涉及与他们人生有关的知识,不希望学习枯燥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学校也在德育方面注入了更多的精力,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多样的德育活动,力求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毋庸讳言,当前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依然不高。在对基层班主任的培训和座谈中,笔者常常问及班主任和校领导对于道德和德育的理解,但大多认为道德就是各种规则、规范;德育就是通过管理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并遵守这些规范。囿于理念上的偏差,我们学校的德育越加强,离道德的本义就越远。  相似文献   

5.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在社会发展中,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究竟起什么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弄清这个问题,是我们正确认识德育,摆正德育位置,确立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的前提和思想基础。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现代社会,社会影响力已大大超过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因而学校德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无能为力,起不到什么作用。另一种则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可控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等特点,学校德育可以解决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一切问题,学校教育可以代替  相似文献   

6.
规范,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规范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事物被认识是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美国经济学家以一篇《有闲阶级论》而创立了轰动一时的制度经济学,单从规范、制度的差异分析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百年过去了,面对21世纪的德育走向制定一套高水准的德育规范是提高德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德育规范也可称之为德育工作制度,是德育工作者、德育方针政策制定者和学生群体共同知晓、遵守的条文规章。在现实德育工作实际中,也有一些有关德育的规章范式,但并不能称之为德育规范而只是德育规范的个别部分。德育规范…  相似文献   

7.
<正>一、权威化教师督导管理权威化教师督导管理主要根据教育政策和方针,对教师在九年制学校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并发挥督导作用。在学生的德育管理过程中,对教师的管理行为进行制度化的规范,以法律准绳约束教师不当的德育管理行为,针对教师打骂、语言攻击等行为进行严格惩治,杜绝教师德育管理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对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制度也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二、协同化班级全员管理协同化班级全员管理就是学校教师同社会各阶层、学生家长  相似文献   

8.
彭勇 《教师》2014,(2):9-10
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但德育实效性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要提高德育实效性,就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构建积极的班级道德文化和校内外道德文化,从终身教育的高度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以及对自己未来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传授知识、规范行为,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培养两者不能割裂。如何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呢?笔者谈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有些老师认为这是要求党团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人觉得政治老师和班主任应该花大力气。所有这些,对于落实“德育首位”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如果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没...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校教育“以德为先”已成共识,基于对现存学校德育教育的反思和对人生命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一种超越于传统德育即过分强调规范、模式的工具形态德育已悄然地向强调个性、关注学生精神需求、尊重生命的生命形态德育转化。  相似文献   

12.
陈中华 《政治课教学》2002,(3):45-46,47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同时,德育的实效不高也困扰着学校领导和教师。究其原因其中有:德育目标和管理等缺乏较为规范的层次性,从而折损了德育的实效。根据近几年我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和近一年来的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德育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德育目标的一以贯之内容的循序渐进,克服零散性,追求系统性,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克服随意性,力求计划性,在方法上克服盲目性,力求科学性,才能切实提高初级中学的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3.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同时,德育的实效不高也困扰着学校领导和教师.究其原因其中有:德育目标和管理等缺乏较为规范的层次性,从而折损了德育的实效.根据近几年我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和近一年来的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德育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德育目标的一以贯之内容的循序渐进,克服零散性,追求系统性,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克服随意性,力求计划性,在方法上克服盲目性,力求科学性,才能切实提高初级中学的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学校生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制度生活。德育研究不但要研究具体的策略和实践,还要研究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具有何种德育意义。制度与道德存在着根本差异,但也有深层联系。制度伦理向生活在这种制度下的个体德性的“位移”机制,正是其德育作用发挥的基本机制。 一、制度与道德的根本差异 制度与道德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首先,道德建立在对人性肯定的基础上,而制度则源于对人性的不信任。勒维纳斯认为在原初情景中道德即对他人负责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是本体论上对人的高度信任。实际上,伦理学和道德哲学大多对人性持肯定态度,就是一些悲观主义的伦理学,也不得  相似文献   

15.
《家教指南》2003,(11):35-35
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近日对1661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32.1%的学生明确表示校外辅导比学校学习对自己升学更有帮助,认为学校学习帮助很大的学生仅有36.8%。学生们普遍认为,在重点学校的招生考试中,英语、奥数等内容比重很大,难度很高,单纯靠学校学习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与此相对应,孩子们对学校学习的教材也很不满意,46.4%的学生认为校外辅导材料比学校教材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认为学校教材很有用的仅占26.1%。学校教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有29.9%的学生明确表示,如果有可能,希望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不到校上课,而在校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层次学校对教育管理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渐渐地也越来越重视各层次教育管理的衔接性,比如中学德育与大学德育之间的衔接。之所以提倡两者之间的衔接,其主要目的是明确德育目标,改善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今后步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及社会效益提供依据。在分析学校教育管理衔接瓶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加强学校教育管理的层级递进与衔接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完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德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时期作为实施德育的最佳阶段,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态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小学班主任要在日常班级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开展德育工作,并对德育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统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灌输德育、考试德育。传统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及德育的评价制度等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改变传统德育模式,方法与对策很多,其中体验式德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之路。那就是把高校的德育课从知性德育模式转换到体验式德育模式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从而让学生自己作出道德选择,升华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9.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年龄和性格上都处在比较敏感、特殊的时期,而德育往往被认为是班主任、学工部或德育课教师的责任。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德育环节的长期缺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这无疑会影响中职学校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制约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旨在分析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突出问题和德育渗透存在的必要性,并针对如何发挥德育渗透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提出自己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社会在充分认可基础教育对学生智能发展富有成效的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所暴露的问题也给予了不少的批评。学校的“德育”功能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得以实现,已成为德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当前学校的德育必须研究有效地把德育的主旨内化为学生的心志,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一个高尚的人所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