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成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丰富了中华思想文化的宝库,形成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在人类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元典思想,深深地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中国现代的教育,培养了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代又一代人。这些都毋庸置疑。本文集中讨论的则是...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开创者和教育史学术研究的奠基人。在理论层面,他们着重对学科基本范畴进行厘定,努力构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范式。一方面,受留学经历的影响,他们的学科意识明显增强,更多地关注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学科概念及研究对象的探析,夯实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还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史观,尤其是实证主义教育史观和相对主义教育史观的提出,为探究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在实践层面,他们躬耕教坛,着力完善“中国教育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培养研究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生力量。总之,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留学生群体,立足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追赶时代潮流去把握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趋向,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是今后我国执行教育方针、政策,规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主要依据,也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包括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战略方针。有了这个思想指南,我们的教育史研究工作将会进一步焕发它的青春活力。中国教育史研究贯彻三个面向,有人认为会  相似文献   

4.
所谓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视角下移,是指在研究中从更多地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宏观层面的内容,转而为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具体实施层面的内容,自20世纪初教育史学科在中国诞生的百十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出现过三次这样的视角下移,构成了学术研究的矛盾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也折射出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余家菊是近代颇有影响的教育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全力宣传和推动国家主义教育闻名于教育界。他对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也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且硕果累累。余家菊十分重视中国教育史研究,分别对孔子、孟子、荀子、陆九渊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撰写《中国教育史要》专著一部,但这部专著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事实上,研究余家菊有关中国教育史的著述,特别是他的《中国教育史要》,对深入理解和全面评价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五千年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极为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资源.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历代教育家追求社会和谐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笔宝责遗产,有待科学地研究总结.和谐社会建设时代要求巳构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视野,将推动中国教育史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一个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科性质与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史研究是一门现代教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科学相结合的基础性教育理论学科。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客观化原则,是指作为基本的研究要求,中国教育史研究应客观如实地阐释中国教千年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思想风貌和教育制度嬗变轨迹,理性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教育史实。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规律,中国教育史研究一直注重精英思想与制度形成,而忽视了教育中的人及其活动本身。教育史学的理论品性不断地得到提升,却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变革缺乏足够的关注。实践品性视域下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强调教育史研究在对当代教育生活的关注中理解教育变革的历程,重新确立人及其活动在教育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走向生活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意味着教育史研究视线的下移、研究范式的变革和表述方式的更新。教育口述史作为实践品性视域下教育史研究的一种形态,正日益广泛地运用于教育史研究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杨思信 《教育学报》2012,8(1):113-121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教育思想、教育学派、教育制度、教育编纂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思想方面,该运动提出了“教育为国家主权”、“教育与宗教分离”、“国家主义教育”三大观念.教育学派方面,该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学派,丰富壮大了中国现代教育流派的队伍.教育制度方面,该运动促使政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教会学校的体制.教育编纂方面,该运动时期提出和形成的“教育侵略”论、“文化侵略”论,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10.
有人曾说,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 政治家,他的影响已经不限于中国,而已遍及世界;他留下 的精神财富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应该为全人类所共享。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的教学实 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在 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一 光辉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探讨 研究,继承发展。 一、观察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作为教育家,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翻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优秀传统师德纵贯华夏三千余年,在世代的教育实践中,涌现了一批批献身教育,矢志不渝的教育大师,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内容丰富的师德思想,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很多教育家继承了古代教育家“以身立教”的思想,可见,师德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了佟健华教授等撰著的《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这本多年积累而成的六十余万字的数学教育史专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全书时间跨度从史前直至清末分五个历史时期,从数学教育机制、数学教育思想、数学教育的重要人物及流派等方面展开,记事叙人,取材丰富,内容翔实,论述深刻,并对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的规律、经验及教训作了尝试性探讨,书中穿插许多精美的图片使历史事件变得栩栩如生。这一研究对中国古代数学史有重要意义,又是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的新拓展,成为我国该研究领域难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往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以"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为基本范畴结构而成。它在理论上根本于现代性的"理论—实践"观念,在实践上对应着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国家规划的教育发展路径的学术性表达,并集中落实于最具"致用"价值的通史体式中。如今,随着研究重心的不断下移,传统的"思想"和"制度"概念已被逐步解构并融合于行动的世界中。主体性的发现和行动逻辑的探寻,孕育着中国教育史研究实现概念重建和理论转型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以往的教育史多为帝王将相的教育史,以二十四史和历代官修史书、类书、典志等为依据的研究眼界是非常狭隘和有限的,未能全面深入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悠久历史和特色,正统的、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十分突出。近20年来,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研究逐渐引起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教育史研究开始步入繁荣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教育通史》是第一个标志性成果,它在中国教育史学科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迄至90年代末,《中国教育史研究》(陈学恂总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王承绪、张瑞瑶总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总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李国钧、  相似文献   

16.
杜威来华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张良才杜威(1859-1952)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不少国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杜威的教育思想支配了中国教育界三十年,”①而且至今...  相似文献   

17.
周宏福 《中学文科》2009,(3):121-122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上下几千年、纵横几千里之美称,从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发展了教育。而中国教育史中的科举制度,曾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已成历史,但历史是不能割断的,笔者将古代教育史中的科举制作一阐述,古为今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约,撰写师范教育丛书《中国教育史纲》古代之部。书成,我想借此谈一下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内容结构和在方法论方面的构想。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教育遗产,包括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弥足珍贵。它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所作的理论概括。如何去沙取金,前人已经付出辛勤的劳动,作了有益的贡献。本书主旨,是试图全面介绍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范围,从中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今天,人们一般将我国传统教育认作是“接受式”、机械填鸭式、被动灌输式的学习,而忽略了这种教育传统思想所包含的人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其实,探究是人类共有的心理属性。在中国教育史上,很多教育家都主张学习者要主动探究,有丰富的探究教学主张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近代教育期刊同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它以区域分布广、创刊时间长、内容丰富、办刊质量高、影响大等特点,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宝贵资料库.研究近代教育期刊,探讨它自身的发展脉络,揭示它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关系,对于当前教育史研究与当代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