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分析田径比赛规则的基础上,结合优秀运动员的比赛成功经验,对运动员运用规则所规定和允许的各种有利条件,制定合理科学的比赛战术,充分发挥其技术水平,赛出优异成绩作相应的探讨。提出径赛运动员应合理分配好预、次、复赛中的体力;中长跑运动员在弯道跑时应选择在实跑线内侧跑进的路线;田赛运动员应科学地运用时限的规定,选择好试跳的时机;高度项目运动员应运用免跳战术,选择好合理的起跳高度;远度项目运动员应力争在前三轮比赛中发挥出个人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田径远度跳跃项目中不合理技术的最终表现与各环节技术因素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同时对当前我国技术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远度跳跃项目中,不同技术环节、技术阶段间都会存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目前我国对远度跳跃项目的技术分析,多是对分解后的技术环节进行局部的、孤立的指标量化,缺乏对技术因素链的利用;远度跳跃项目运动员的不合理技术可以通过技术环节因素链、技术阶段因素链、技术动力传递因素链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技术分析的客观性与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全国农运会项目设置的特色化和田径项目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全国农运会及其田径比赛向项目设置特色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及其意义。农运会田径特色项目具有:项目设置的包容性和非平衡性;比赛形式的游戏娱乐性和集体性;技术的传承性和变异性;运动员所需身体素质多样性和复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历届奥运会田径男子跳跃项目比赛成绩进行了整理、统计,对其成绩的发展变化过程及成绩的递进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探讨了历届奥运会田径男子跳跃项目成绩发展变化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十运会田径运动成绩看我国田径运动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第九、十届全运会田径比赛成绩、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以及雅典奥运会相关田径比赛成绩,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田径运动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男子项目进步相对较大,但我国田径绝大多数项目和世界田径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6.
2004雅典奥运会田径比赛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对28届奥运会田径比赛各项目前三名成绩和28届奥运会田径比赛奖牌分布、中国运动员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本届奥运会田径比赛奖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项目特征;俄罗斯实力增强,跃居奖牌榜第二;女子项目成绩提高显著;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整体实力较差局面没改变.  相似文献   

7.
奥运会田径项目的比赛成绩,为后人对奥运田径史的深入研究和认识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历届奥运会田径男子投掷项目比赛成绩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对其成绩的发展变化过程及成绩水平的递进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探讨了历届奥运田径男子投掷项目成绩发展变化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8.
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其心理训练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论述了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田径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为田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国际田径比赛秩序册的特点的前提下,回顾了中国大型田径比赛秩序册的简要历史,明确了中国田径协会对田径比赛秩序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推铅球是一个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以力量速度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尽管优秀运动员所采用的投掷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决定投掷远度的主要因素是共同的。包括出手高度、出手角度以及出手的初速度三个方面的因素。章通过对这三个因素的力学分析,为铅球的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2.
唐代夹城建置,至玄宗时期大盛,通过禁中宫门与复道互相联络,三宫防卫与政治构成管理的整体。夹城于武后时期已在上阳宫启用,玄宗经历重重复杂政治而得位,宫廷护卫的安全意识更为强烈。夹城除方便君主游幸与潜逃之外,且有监察诸王的功能,宦官作为帝王耳目,在夹城内外的活动日益频繁。  相似文献   

13.
隋唐王朝与北方突厥等民族在斗争交往中,领土分疆与彼此实际控制的范围,先后有数十次的变动。隋初曾与突厥约定以碛为界,北疆曾紧抵漠南。但突厥从沙钵略可汗起就以隋藩属政权的名义寄居白道川,开始向漠南发展,逐步控制了大漠南北。至大业年间始毕可汗公开反隋之际,隋突分疆始以河套地区东西向黄河—长城一线为界。隋末唐初,突厥或扶植反隋势力,或趁机南下武装占领,实际控制关中以北大部分郡县达十余年之久。东突厥灭亡以后,唐朝北部疆域在太宗、高宗之际达到极盛,武后时期一度大退缩,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基本定型在阴山一带。  相似文献   

14.
宋元明清时期许多君主以各种方式重视、支持书院,对书院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动机和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弥补体制内教育系统的不足,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二、表明对儒学的尊崇以及对儒家所倡导、宣扬的伦理道德原则与治国理念的认同;三、通过支持书院而对书院产生影响或介入书院内部事务,从而影响书院的发展方向甚至改变书院的性质,最终将书院纳入官方的意识形态控制网络之中。  相似文献   

15.
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金牌的区域分布与项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女47项金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上届世锦赛进行比较,找出新世纪世界田径项目分布的格局和规律,根据我国选手本次世锦赛的参赛情况,探讨在世界田坛多元化形势下中国田径运动存在问题,为中国田径运动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开始形成以大程为代表的道德实践路径与以小程为代表的格物穷理路径,由此而演化为朱陆之争。元明以降,心学沿道德实践的方向将二者的统一推向极致,但却存在着遗落客观世界的偏失;气学沿存在之理的方向虽然突出了知识理性与知识追求,却又面临着稀释道德理性的危险。如何确保二者的统一而又不失偏颇,既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张力,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吸取西方文化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东北城乡16岁以上城乡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所获数据,按照老年(55岁以上)中年(36—55岁)和青年(16—35岁)分组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老、青年城乡妇女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组内百分比和“适当运动”人数的组内百分比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形态。制约老、中、青年城乡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老、中、青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时间安排、活动形式以及促进她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外因等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弄。  相似文献   

18.
论商周时代盟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发生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是不同的绘画体系,其产生的时间和地域都相差甚远。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都是以自然风景为描绘主体的绘画形式,然而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绘画体系和审美态度。探讨相差一千多年的两种绘画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范围去认识理解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为艺术家们去继承、发展和创新今天的绘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关中盆地古代城市选址与渭河水文和河道变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中盆地古代城市的选址、建设、迁移与渭河水文和河道变迁密切相关,经历了城市生活用水从依赖渭河水源到改用支流水源,交通以渭河航运为主到依赖漕渠再到缺乏航运条件,城市从渭河北岸迁移到渭河南岸,从靠近渭河到远离渭河的变化过程。城市靠近渭河是为了方便生活用水和航运。城址选在渭河北岸可取山水之阳,但北岸支流少,泥沙多,供水条件不如南岸,且北岸平原面积狭小,渭河的北迁又使北岸侵蚀严重,易于滑塌,地形不稳,使秦后期及其以后的都城城址向渭河南岸发展。严重的河水与地下水污染,使渭河及附近无法供应城市生活用水,所以只能改用渭河南岸支流作为生活水源。而既不能作为生活水源,水量的暴涨暴缩及含沙量越来越大又使渭河难于航运,水患频发,是汉至隋唐及以后的城市选址不断向南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