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16岁以上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16岁以上居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18.52%,其中,汉族比例占75.24%,少数民族比例占24.76%;城市人数比例为88.76%,农村人数比例为11.2%;在职业分布中,农民比例占2.12%等。据此,提出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强化推广农村全民健身运动、有效解决民族农村地区体育活动资金不足、加速培养民族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城乡青少年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城乡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没有兴趣、没时间、场地器材不足、怕苦怕累和不会玩等是影响城乡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城乡青少年课余体育活动的场地主要位于其生活圈范围内,以学校体育场馆、公共活动场所和家里为主;青少年的体育消费水平和质量均处于较低层次;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均明显高于女生,但有72%的青少年学生没有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主要和同学、朋友、家人一起锻炼,以传统的球类和田径项目为主要锻炼内容,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主要运用二手资料分析法对福建省三地市20~24岁成年人的体育锻炼特点进行研究,发现福建青年总体的体育人口率为21.5%,超过一半以上人口虽非体育人口但有基本锻炼习惯,近三分之一人口不锻炼,而教育程度、性别、城乡地域是影响福建青年锻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社会学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我国知识分子不同生活阶段的体育生活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大学生阶段,其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活泼好动的特征,对体育生活本身的兴趣强烈,参与运动以A型动机为主,参加体育生活的人数多;2)参加工作到结婚前,由于单身生活,业余时间多,保持较高体育参与比例,仍以A类动机为主;3)结婚以后到45岁阶段,由于工作、家庭占据大部分业余时间,没有时间参加体育生活,认为健康不成问题,导致参加体育生活人数急剧下降;4)46-60岁阶段,由于患慢性病比例增高,从教训中认识到体育生活的必要性,参加体育生活的人数也随之提高,以B、C型动机为主。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不同人群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社会学调查法,对扬州市区城市人群就各年龄段人群体育消费情况做了相关调查,研究发现:13-17岁的少年人群是城市体育消费人群中非常活跃的群体;18-45岁中青年组城市人群是目前体育消费的中坚力量,是目前体育消费的主力军;45-55岁壮年组及55岁以上老年人群体育消费上主要集中在零消费和低消费区域,是城市体育消费人群里不太活跃组成。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市8所高等院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每周参与3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21.63%。教师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并为改善和提高教师的体育活动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四川省丘陵地区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及居住地等群体参加体育旅游喜欢的项目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人群参加体育旅游需求受不同社会特征的影响有所侧重。50岁以下群体喜欢森林探险、滑雪、漂流、攀岩等刺激性较强的项目;50岁以上群体则偏重于垂钓、远足、民族体育活动等项目。登山、游泳、野营等项目是大多数群体普遍喜欢的项目;潜水和滑翔参加的人数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8.
丘陵地区不同人群参加体育旅游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四川省丘陵地区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及居住地等群体参加体育旅游喜欢的项目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人群参加体育旅游需求受不同社会特征的影响有所侧重。50岁以下群体喜欢森林探险、滑雪、漂流、攀岩等刺激性较强的项目;50岁以上群体则偏重于垂钓、远足、民族体育活动等项目。登山、游泳、野营等项目是大多数群体普遍喜欢的项目;潜水和滑翔参加的人数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对粤西城乡30所学校的219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其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特征与需求现状.研究表明,粤西城乡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以骨骼力量项目为主,肌肉力量项目缺乏.课外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主,但大部分学生体育活动不足.近半数的学生锻炼行为处于"行动阶段".无组织的个人随意活动及与同伴一起活动是其主要的课外运动形式与方式.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近一年参加过至少1次有组织的体育竞赛;校运会的参赛比例最大,但覆盖面不大.9成以上学生希望有更多课外运动时间,近7成学生渴望有人指导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尤其是乡镇高中生.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南通市四所高等职业院校近两万五千名大学生为对象,对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基本上处于良好水平(即积极态度);大学生体育人口占被调查人数的29.8%,高于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18.3%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以商丘市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对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商丘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程度不高、体育健身意识较差、体育场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提高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运动竞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部分重点高校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北部分重点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态度、体育活动的频度及时间、活动形式、项目的选择、体育消费以及体育动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意识较强,但是在锻炼时间和频度上存在不足;活动项目主要以球类为主,舞蹈、健身操在女生中占有一定比例;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学业重、没有时间和无人组织指导等客观原因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心保健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02名在校大学生有系统地进行一年太极拳锻炼。在锻炼前后进行生理、心理功能指标的测试,探讨了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自我感觉症状的影响。说明了太极拳运动不但适用于中老年人的健康,对促进青年人的身心健康、防病治病,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从潮汕文化视角研究潮汕民众的体育价值取向与民众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和特点,为开展休闲体育及非遗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潮汕民众体育价值取向倾向于个人品质和素质的塑造,注重族群间的交流和沟通;倾向于稳定、知足常乐,调节生活娱乐身心的价值功能;潮汕民众年龄越大,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有减少的态势;青少年人群在小长假进行体育休闲比例很小;随着年龄越大,潮汕民众越倾向于参加家族性团体的休闲活动.  相似文献   

15.
体育锻炼对老年妇女心理情绪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对东北离退休老年人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及体育锻炼的方式、体育锻炼的时间长短和频数高低、参与体育的动机和不同年龄段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情绪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焦虑、抑郁的影响,为老年人保持一个较为健康的心理情绪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学生体育需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中学生体育需要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中学生体育需要由9 种因子构成,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欲求,是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对中学生的体育行为具有驱动、导向、支持作用;各种需要相互制约,其中既有正价的促进作用又有负价的牵制作用;中学生体育需要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有强度结构水平上的差异,也有年龄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南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调查了目前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的发展现状。描述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农民对体育健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阻碍农民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健身锻炼问题的探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健身锻炼是老年人提高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老年人生理特点出发 ,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老年人的健身锻炼 ,是本文要探讨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体育舞蹈集健身、娱乐、艺术于一体,是现代国际社会流行的一种健身和交际活动,本文从体育舞蹈发展的简要历程出发,对中老年人参与体育舞蹈的各种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提出参与体育舞蹈是有利于中老年健康。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体育运动中诸多美学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体育运动中诸多美学现象和规律的探讨,对体育运动中的美学成分和概念做了一般性的界定,同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如何培养体育审美意识的建议,以便使得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们能从中得到更多乐趣,也使一些疏忽体育文化的人能真正领会体育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