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文利 《东南传播》2011,(12):74-76
广播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传入我国后,国人对其新闻事业属性的认知,在民国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二十年代,人们认为它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电事业:20世纪三十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作用,开始意识到它具有新闻事业属性。20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将其视作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新闻学范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赵昊 《东南传播》2016,(8):144-146
《良友》画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综合画报,它对民国时期摄影展览颇为关注,对摄影团体、学校、展览会、摄影家的影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良友》画报民国时期摄影展览刊载,反映了当时摄影创作概况,其传播为民国摄影家提供了交流平台,提升了大众审美水平与对摄影的认知,丰富了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认知传播遵循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二元结合,认知传播与内容生产的关系研究是其内部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表征。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其内容生产及传播与人的关联最为密切,认知传播视域下传播主体与电视生产的关系需要重新确认,并通过建立内容生产保障体系达到预期的认知传播效果。认知传播对电视生产的影响是显见的,并促使其从观念、格局及传播关系上进行调整。同时,认知传播的文化价值属性必然要求电视生产对文化进行观照,实现对电视文化价值的坚守。  相似文献   

4.
陈映  邹洁凡 《东南传播》2012,(8):131-133
本文以广东揭阳锡场镇华清村为例,围绕电视接触行为、电视节目偏好、电视功能认知、电视内容认知等四个变量对留守和非留守两类儿童的电视观看和认知状况进行了比较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两类儿童虽然拥有相似的电视观看环境,在对电视媒介功能的认知方面也较为相似,但由于所生活家庭环境和结构的不同,留守儿童对电视媒介的依赖性强于非留守儿童,并且更倾向于从电视节目中寻找情感渲泄的渠道。而且,在电视认知方面,留守儿童对新闻节目的批判性更低,但却比较不容易被电视广告所劝服。  相似文献   

5.
认知传播学将"认知"与"传播"两大学科进行融合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智媒时代的电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电视认知传播研究呈现出显著的融合特征:在理论层面,借鉴认知科学相关理论成果并进行知识内化与创新,聚焦于智媒时代电视传受主体认知机制与规律的探索以及电视媒体智能化转型及其生态演变的研究;在方法层面,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电视认知传播的研究中,与传统电视研究方法进行整合,探索自身的研究范式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媒体中,电视一直是拥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影响力的媒介。本文从受众接触媒介的频率、渠道、受众的社会认知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和研究电视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受众的影响力以及它的传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传播学史中,很多学专门针对电视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试图在浩瀚的理论中,以四个名的传播效果理论为框架,梳理出一条明确的电视效果理论线路。这些理论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电视媒介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10):78-85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电视知识引介中,他们有的把电视看作是一种视频通讯技术,有的把电视看作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媒体,部分学者则就电视发展对其他媒体和新闻业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民国知识分子对电视的认知紧扣"电视"的字面含义,认为电视即通过电气技术实现人类视力的延伸,将其看作是"千里眼"、"顺风耳"神话的实现。这些电视知识的引介既来自于国外科技发展的实际,也是基于中国古代神话产生的想象,构成了民国时期特殊的知识生产点。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认知传播学的确立,电视批评获得了有益的启发,并开辟出有别于既往传统的崭新批评范式.以认知传播为切入点,电视批评理念将人的认知行为视为考察核心,强化了对动态电视现象的把握,促进了对认知整体观、认知关系理性的进一步体认.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路径的对接中,电视批评将朝着更为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前行.  相似文献   

10.
伦明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藏书处所称为"续书楼".笔者从藏书来源、藏书管理和藏书去向三个方面梳理"续书楼"的发展源流,指出其藏书不仅能供伦明读书治学以自用,同时还能惠及友人并泽被后世,希望能为晚清民国时期私家藏书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洪权 《出版科学》2011,19(3):100-104
民国时期出版书目为研究民国出版机构重要的原始史料之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的20册《民国时期出版书目汇编》,为出版书目第一次大规模结集。本文论述了出版书目四方面的史料价值:第一,补充《民国时期总书目》书目资料之不足;第二,有助于对民国时期出版机构进行多方位研究;第三,汇集了民国时期第一手图书发行和书价史料;第四,提供了营业推广方面的经营史料。《汇编》的出版将有力推动民国出版史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人们要研究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效果。这三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那么、电视相声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种类,如何实现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效果的和谐统一呢?首先应该从传播的主体——电视相声的美学研究入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专业主义研究的社会、认知和伦理三个维度为分析框架,以奥运会国际公用电视信号制作者群体与制作理念为分析对象,探索性地分析了体育电视专业主义指标框架的三个维度,识别出体育电视专业群体、强调体育精神的传播理念、保持角色中立,为体育精神服务等三个维度的11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2014年4月"全国首届认知传播研究高峰论坛暨认知传播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的成功召开,开启了建构认知传播学新学科的新纪元,使认知传播学成为新兴的融合学科受到广泛关注。认知科学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带头学科之一,融合传播学科,探索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及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兴媒体的发展思路和研究视野,同时运用到教育领域被深  相似文献   

15.
电视社会学是研究电视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它以信息为逻辑起点,以电视传播为中介,以电视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为逻辑导向,把电视传播活动当作一种社会行为,放在社会体素的关系总和中加以宏观考察。其研究任务,着重探讨电视在社会中生成、发展与良性运行的规律,研究电视与其外在环境及文明发展的互动关系,从中体现其逻辑的操作性、整体性与系统性。其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理论为借鉴,以社会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为手段。研究和学习电视社会学,有助于指导电视传播实践,有助于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有助于电视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电影海报浓缩了中国早期电影史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近代广告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国时期的电影海报还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图像记忆,它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了民国时期社会文化的历史流变和观念沿革,具有记录时代的作用。民国时期电影海报是民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表征,具有极其重要的传播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870001)基金资助的《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一书,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以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馆学著作为研究对象,从它们的产生背景、研究内容以及对当时和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来考察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在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明辨其是非得失,以鉴古知今、继往开来。作为一部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述史,该书是作者范凡女士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反复锤炼而成的,将为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学术史的构建提供一块可靠基石。  相似文献   

18.
信息、教育、娱乐和服务是电视媒体的四大基本功能。电视节目正是借助这四大功能,与观众产生互动,满足观众在特定层次上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进而影响观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从而实现电视媒体的传播目的。对于兼具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中国电视媒体而言,这种传播目的在公共性上体现为电视媒体传播公共价值、整合社会认知、促进社会发展;在商业性上则体现为电视媒体借助对观众收视需  相似文献   

19.
《传媒观察》2023,(1):F0002-F0002
艾红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广联合会广播电视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领域为新闻史(民国时期及当代)、传媒史(新闻广播与电视)、传媒与社会。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语电视根据自身频道和受众定位以及当地的市场特点,在节目引进、编排、构成等方面有着相应的模式。美国华语电视与我国对外电视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我国国际传播中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对于扩大传播范围和增强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内容模式对于我国电视对外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或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美国华语电视的内容模式、美国华语电视内容模式的成因以及美国华语电视内容模式对于我国对外传播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